分享

陈有强:朋友情深

 故乡万荣 2022-01-01


陈有强,1954年生,山西省万荣县王显乡贤胡村人,1971年于本村七年制学校毕业,自幼爱好文学、书法等,晚年对诗歌、散文情有独钟,闲暇时喜欢写一些生活中深有感触的东西聊以自慰。

朋友向山行从小在我们贤胡村——他的舅家长大。他小我三岁,在学校时上学时比我低两个年级。

他从小读书优秀,是班里的尖子生,学习成绩在全校出了名的好。后来他又读高中、上大学,我七年级毕业后回村里务农,及至他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乡镇、地委、河津市委工作,我和他也就交往少了。近七八年来,他和我的好友吉鸣关系密切,接着我们就接触多了。每每和他在一起时,总被他谦以待人,谈笑风生所感染。其幽默风趣的话语总让在场的朋友们捧腹大笑。最佩服的是他超强的记忆力,唐诗宋词信手读来,即便是经典小说《红楼梦》《平凡的世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许多名著中的段落,他也能侃侃道来。难怪他后来写文章时,是那样的得心应手,水到渠成。这正好应了人们常说的那句话:从你的文章里,就能知道你读过什么样的书,有怎样的文学造诣。

接触得多了,便对他有了更多了解,除了知识渊博,他还是一位十足的孝子。这符合我交友的原则,绝不与对父母不孝的人交往。因此,我们后来惺惺相惜,便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二零一九年三月,我的处女作《大姐》在《我们这一代s》平台发表,向山行在朋友圈看到后发来祝贺,给予我很高的评价。他说想不到我一个七年级(也相当初中)毕业生能写出那样感人的文章,令人刮目相看,也让他这个大学文科毕业的学生感到惊讶,赞赏不已。他给我写了很长一段点评,对我的作品即是肯定,又是鼓励。他自谦地说:他后来发奋写作,最终实现文学梦想,很大程度上也是受我的影响。

那一年,他的母亲在河津停了五个多月,他有感于此,写了一篇《侍母记》,他给我说,他写文章只是一种爱好,有感而发便记下来。最惬意和三五知己聊天,自得其乐,假若对孩子还有教育意义,那就更心满意足了。后来,在我的热情撺掇下,他写的一篇《孤山摘杏散记》在《故乡万荣》平台发表,七八千的关注量让他振奋,增强了他写作的信心。从此,他像打开文学的闸门,一发而不可收拾,只两年多时间,《侍母记》一书就结集出版,当然这是后话。

我的《大姐》一文发表后,不久我又构思第二篇作品《药铺巷的牵挂》。我把想法和写作意图告诉给他后,他全力支持,说我的选题不错,一定又会是一篇好文章。初稿写出来,我第一个先给他,让他审阅过目。他非常不客气地指出我作品的许多不足,首先致命的一点是感觉平平,他给我指出写作的方向,应该朝那些方面发展。一番话对我犹如醍醐灌顶,我顺着他指出的方向,重新调整思路。经过几番修改完善,并釆用他教的办法,每天修改一两遍,坚持了十天,文章就打磨的差不多啦。终于,《药铺巷的牵挂》顺利且比较成功地发表了,好友向山行功不可没。后来他又写了千字的点评,对我的所作所为给以很高的评价,谨摘其一段话:“作为女婿,对药铺巷的感情,该操的心都操到了,该尽的力也尽到了,该做的事一件一件全做到了,就是对亲生父母还能好到那里去呢?”从中可见他的肯定和鼓励。

 和老友的交往让我学到不少东西,特别是写作方面的帮助,使我受益匪浅。他常对我说:写文章不神秘,有些人故弄玄虚,一句话作两句话说,不可取。成熟的作家是复杂话简单说,直接了当,一目了然。关键还是看内容,必须真实真诚,有一说一,有二说二,决不可夸大其辞。他开导我说,只要用心和坚持,完全可以掌握必要的写作技巧。我们又不是专门做学问,心里是怎么想的,嘴里就怎么说,笔下就怎么写。文通句顺,传情达意就行了。他的这一番话,给我以后写作指明了方向。当然,向山行是大学本科毕业,正儿八经科班出身,我们是无可比的。从近几年的接触中,我发现他做事认真,富有激情,每年都写几十篇文章,而且质量也比较高。我当然望尘莫及,只有学习的份了。

 前几年,他父亲在世时,向山行和妻子儿女每年会无数次的回家探望,他回村里时我们也会到青谷一同看望他的父母,老人们和我们都很熟。他父亲九十岁时,还在村里过了九十大寿,难得一片孝心。那天我们一些朋友及他的同学都去参加了寿宴,大家总想对老人有所表示,但向山行早早的就提醒我们不设礼房不收礼。用他的话说,只想为父亲热闹热闹,来了就好。

冬天的时候,他把父母亲接到河津和他们生活在一起。常听他说父母不习惯在河津,总想回青谷老家。二零一七年冬天,父亲身体忽觉不适,他抓紧时间把父亲接到河津住院治疗。结果还是迟了,因年龄大,父亲的病已回天无力,不可挽救。在他们弟兄家人三个多月的陪伴下,于次年正月还是离开了这个世界。父亲临终前安排后事,最放心不下的还是八十多岁他们的老母亲。父亲老泪纵横,拉住向山行的手断断续续地说道:我殁后你妈一个人不行,你们一定把你妈照护好……此情此景让在场的全家亲人掩面失声。作为长子,向山行强忍悲痛向父亲保证,让父亲放心,他会把母亲照护得好好的。父亲彻底放心后,安详地闭上了双眼。父亲去世时是正月十二,向山行想让父亲在家多待几天,过最后一次正月十五。因为父亲每年正月十五都参加村里的社火热闹,还是带头人,他要让父亲最后再看看村里十五的烟火热闹!

父亲在病重期间,向山行写了五万余字的陪侍日记,把父亲在病重时的点点滴滴都记录下来。父亲殁后,他把这些文字整理到一起,字字饱含血泪的《病榻纪实》向读者展示出来,看哭了多少读者,感动了多少人。当时在今日头条发布后,关注量超过十多万,至今再次读罢还是会唏嘘流泪。

父亲走后,照看母亲的生活就是全家人的头等大事。弟兄三人一切还是长子向山行说了算,天暖时母亲在老家由二弟、三弟轮流照看,向山行隔三岔五会回村里来看望。冬天他便把母亲接到河津,那里暖和,他会和妻子一起更加细心地照料母亲。

父亲走后头一年,家里出了件大事,二弟和别人因经济纠纷惹下麻烦。这事瞞不过八十多岁的老母亲,她知道后茶饭不思,寝室难安。人常说长兄如父,父亲不在,家里的大事向山行义不容辞,何况这事不处理好母亲心里就不会安宁。解决处理二弟的事成了家里头等大事。申明情况当然是必须的,这需要时间,需要求人,向山行在所不惜。后来,事情总算尘埃落定,了却了家中的大事,最主要还是减轻了母亲的心理压力。

那天回到老家,向山行拖着疲惫的双腿,只身徒步来到父亲的坟前,向父亲诉说了他走后家里所发生的一切大事小情,其中最主要还是安排好母亲的生活,处理好二弟的事情。随后我们就看到了他的《在父亲坟前》,把最真实的内心表白叙述给广大读者,因此又触踫到多少读者观众的泪腺!感动的人们是纷纷落泪。

母亲年龄大了,向山行总想让母亲多在他那儿住。最让朋友们感动的是,他经常说母亲没有女儿,他不能让母亲有丝毫的失落感。作为弟兄三人,他这样说:全当母亲只生了他一个儿子。从来不因为照看母亲争多论少,兄弟之间非常的和睦。母亲住到河津,我们所有朋友都知道,他出门办事不会过夜,有母在,不远行。有许多次,他让母亲也坐上车拉到运城、稷山去办事,怕母亲在家里孤独。上年纪的人多有便秘,他除了买药,还在生活调理上下功夫,香蕉水果自然必不可少。

 在平常的日子里,他坚持写日记,于是,《夏日记事》《侍母日记》等作品都是围绕母亲写的。生活里,他抓住一些细微小事,认真细心地照看母亲,让我们看到一个真正的孝子是怎样侍奉老母,奉献孝心的全过程。

好几年了,我们都知道向山行有个最要好的同学杜峻晓,前多年因为癌症英年早逝,让人惋惜。向山行每年都去运城去看望好友的父母。去年我俩去运城办事,正好相跟着看望杜峻晓的父母,见到杜叔后老人直抱怨向山行每次来了总带那么多食品礼物,一再叮咛下次不要再拿了。在谈话中知道杜峻晓妻子、儿子现在北京工作,他们到杜叔跟前都很是孝顺。正说话间,杜峻晓的儿子打来电话,向他爷爷问安后知道向山行来家看望,马上电话里热情的称呼问好,原来他和杜峻晓爱人及儿子们关系都很亲密,有如亲戚。杜峻晓病逝后,向山行每年都会携好友王天才两人从不间断地去杜家看望老人,好友虽逝但情义还在,所以峻晓妻儿都非常感恩他们的重情重义。没有多长时间,《看望杜叔》又与读者见面,文中感人的场面自不待言,说不完的都是无价情义!说到同学,我还看过他写的《永安、永安》,又是一位因病早逝的同学,向山行撰文追念,向读者展露的是至纯至真的同学情怀。

 自从向山行退休后,母亲只要在老家他就肯回来,无形中和我们接触也频繁了。每次和我们聚会,他都不会忘了他的恩师王柏旺老师。村里人都知道,每年春节,向山行总要拿上礼物去拜见他初中时的王老师,多少年未间断。他常在我们跟前说道:王老师是他生命中的贵人,他能顺利考上大学离不开王老师辛劳栽培,他和王老师的关系也情同父子。今年他在河津搬家时,王老师专门带上菜苗去他门前的菜地里栽种,可见师生情深。前段时,他从河津回来,把我们几个知已也包括王老师,还有王老师的知心老友相约到青谷饭店聚会。我们心里都清楚,两天后是王老师的八十大寿,王老师低调,若晓得为他祝寿反倒不会来的。大家心知肚明,顾左右而言他,半点都没有提及王老师过寿那朝事,王老师也只知道我们都是一次平常的聚会,高高兴兴的也没有在意。没几天,向山行便写了一篇《忝列门墙五十年》,实现了他以前为王老师写篇文章的承诺,也了却了自已的心愿。文中细诉了和王老师几十年交往过程,还写了首诗:“忝列门墙何幸哉,师泽雨露寸心知。高天惠我应须记,不废源渊百代思。”表达了几十年来对老师的感恩之心,并让河津市最有名的书法家王涛先生写好,装裱后送给王老师。向山行曾在我们几位知己的朋友面前略带歉意的说过,在他工作的几十年里,王老师从没有向他开过半次口,也没有求他办过半毛钱的事!

向山行曾经说过,他大学毕业后曾梦想当一名作家,羡慕文化馆的工作,后来却阴差阳错去了机关。退休后初心不改,坚持不懈,用一年时间,写了三十六篇文章,结集出版《侍母记》一书。父亲的临终遗言他牢记心头,奉养好母亲是头等大事,用《侍母记》作为书名也有他一定的深意!向山行曾私下给我说过,他退休后想的最多的是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他感恩他所遇见的所有人,还想写一写他们。向山行是一位记人恩的人,也有写作的能力和热望,相信他一定会做到,这已不是什么远景,可能很快就会实现。他曾经说过,作文先做人,没有好的品德就写不来好文章。文章写好后,首先要感动自己,感动不了自己,更谈不上去感动别人。

由于疫情的原因,我们好长时间没有在一起聊天了。虽然不时地也在网上微信聊聊,但隔上一段时间总想两人见见面,把说不完的话,聊不完的天当面互相倾诉,这样的时日不会太久了。

衷心感谢你的阅览和留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