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学千字文15:智好,还是愚好?

 王肖杰 2022-01-01

  在“批林批孔”的时候,孔子的一大罪状是主张愚民政策,罪证是他说过:“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可以让老百姓服从,但不可以让他们知道原因。)真的是这样吗?问一个为什么,可能会推开一扇窗子,看到另外的世界。
  我们看到的《论语》是加了标点符号的,古人看到的这一句是这样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因为标点不同,意思可能完全相反,比如台湾的李敖大师将其句读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如果老百姓听你的,就放手让他去做;如果不听,就教育他,告诉你为什么让他这样做。)也有道理。笔者试着这样断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是:“即使老百姓一切服从安排,也不能放任他们,还要教育他们。”因为有些服从是装出来的,比如农民对人民公社,表面服从,实则偷懒,而对联产承包多是从心底里愿意的。
  但如果这样来解释古文,那就不是解释而是游戏了。还是回到《论语》文本。这句话的解释关键在于“使”字,“使”字在《论语》里出现了47次,大约有三种意思:一是出使,如“使于四方”;二是“使”后面接动词或名词,相当于英语的及物动词,表示让某人干什么,如“使之闻之”(让他听见),这种用法最多;三是后面不接谓语,相当于英语的不及物动词,如“上好礼则民易使也”、“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这样说起来像学术论文了,想表达的意思是:前面的几种解释都说得通。《论语》是一本语录,没有情境,凭空来一句,前言不搭后语,很难解读,只能结合孔子一贯思想和我们的现实生活经验来理解。
  当今社会很强调“知之”(了解真相),鄙视“由之”(不动脑筋跟着做)。而事实上,我们不可能所有事情都“知之”。按一下键盘上的A,电脑屏幕上出现了A,你知道原理吗?有人说这是自然科学,不算。那现在要攻打日本(举例子,不是真的哦),38军49团57班战士王小丫应该知道全军作战计划吗?有人说这是军事,当然需要保密。那经济、政治都有秘密,哪些该保,哪些不该保?该公开到什么程度?由谁来决定?通过什么渠道?会不会走样?走样怎么办?效率低怎么办?……太复杂。
  可再复杂也不能剥夺民众的知情权啊!
  是的。
  那,孔子是不是愿意让人民无知呢?恐怕未必。他开门办学,收的可都是平民弟子啊!《论语》开篇便是“学而时习之”,孔子说自己“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而且“有教无类”,孟子说:“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人不学习就是个动物!这简直就是骂愚人了。《中庸》“三达德”智、仁、勇,“智”排在第一位,因为没有“智”就分不清“仁”和“勇”,怎么能说孔孟主张愚民政策呢?说他们主张“智民政策”倒更恰当些。
  有人说,孔孟的这些话是针对贵族的,不是针对百姓的。那就再退一步,对于普通人来说,智好还是愚好?恐怕也难说。人生忧患识字始,“由之”未必不是幸福之路。比如大人天天要孩子读书,以孩子的知识和经历,要知道学习的好处而自觉地学习恐怕比较难,因为学习毕竟是一件艰苦的事情,而如果不学,将错过人生最好的学习时光,后悔晚矣!所以对孩子来说,最好的选择就是不分青红皂白地“由之”。
  有人说这是对孩子,成人就不一样了。其实成人也一样,《孟子》说:“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大部分人是庸庸碌碌的,不愿动脑子。其实,“人家这样、我也这样”是最经济的选择,《中庸》说“百姓日用而不知”,且不说别的,问一个简单的问题:人为什么要读书?恐怕没有人能说清楚,只会瞪着眼睛反问:人怎么能不读书呢?
  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是为人处事的学问,这套学问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因为语言有局限性。还有很多事情做着做着就明白了,不做永远不明白。鲁迅讲“拿来主义”,邓小平说“摸着石头过河”,以笔者的经验,道理永远是硬币的两面,于你我而言,在知与行的方面,还是多做一些为好。


传统文化的传播者

个人成长的助力者

阅读活动的推动者

成人教育的实践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