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带球队的思维带领团队”——奈飞倡导的这一理念在现实的企业管理中如何实现? 这期我们请到了一位曾经的篮球教练,他叫靳星。最早他是职业篮球运动员,也担任过著名 NBA 教练的助教,后来创办了东方启明星篮球培训,现在已经是篮球培训行业的头部品牌。 打球的经历如何对创业有何借鉴?球队文化如何能够变成企业文化?OKR 等工具在篮球培训领域如何落地,给企业也穿上 Air Jordan? 让我们听听靳指导怎么说。 量子管理:相信员工的无限可能 靳星:我更相信量子管理这一套。 Zara:量子管理?是什么意思? 靳星:视人为人,每一个最小可观测单位的粒子都有波粒二象性,它是粒子状态还是波相状态,是谁决定的?是观测者决定的。简单来说,一个大学生进入公司,管理者和这家公司定义他是什么很重要。如果定义他只是一个销售和教练, OK,即便按你的定义达到了想要的目标,他仍就是一个工具。 Zara:一个人手。 靳星:但是如果我们从观测的角度来说,看到的每一个人都具有无限可能性,不是只是一个维度:他篮球打得好,就做教练?他有激情,他的社交能力很强,会卖课,就做销售?不是!我们要从每个人的角度入手,从他们内心当中让他们找到自己的目标,和公司的岗位所匹配。通过第一次培训,让他们找到自己是谁、目标是什么,然后自己给自己做决策,这个岗位适不适合你?不适合你可以换、可以调岗。 因为我觉得现在的孩子都很聪明、能力都很强,只要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能被激发出来,就一定能做得更好。所以我说公司成为一个自组织的状态下,更多的是赋能,并不是管控。因为现在大家知道沟通的成本和管理成本是最高的,最高效的是不用沟通就把这件事情干成了、在沟通之前达成共识。 现在的管理用人之道存在两种状态,一种就是牛顿定律学,就是可观测的、已知的和确定性的,按部就班。另一种是在不确定性下,我们用不确定的方式激活个体,创造无限可能。比如说我们一家体育公司,光 MCN 的 IP 的构建就有三个团队、三个不同的部门!这可能就会挑战一般企业的认知...... 管理者的角色向“教练”靠拢 Zara:最近我在看到况阳老师的《绩效使能:超越 OKR》,他把绩效评估跟“教练”和“裁判”做比喻。他说绩效管理通常两个职能,一是裁判,负责评估员工的绩效表现,用来支撑薪酬、晋升、保留、解聘等。然后另一个职能是教练,他负责识别员工的优势和不足,提供针对性建议,改进和培训、帮助他进步。他会觉得裁判职能面向的是过去,重在评估,但是教练职能是面向未来的重在发展。他认为未来的“绩效 3.0”的时代,是一个大教练,小裁判的模式,就是领导主要的职能是教练,而不是裁判。这就是所谓 OKR 跟 KPI 的区别。我们一起去看怎么能更好地帮你发挥你的潜力。 靳星:对,OKR 更像是领导,或者刚才你说的教练:带着大家共同向那个目标去赢、是达到目标的。KPI 更像一个评价,是你做好了我给你什么,做不好我给你什么,是给予。 Zara:而且教练和球员是一边的,大家往往忽略了上级和下属是一伙的。很多时候大家容易产生这种对立的感觉。好像我的领导是一边,我是另一边,但其实大家都一伙,大家的目标都是共同的。 靳星:我们在强调在组织当中是要培养的管理者,他更应该是赋能者,他不是 Leader 他是一个 Linker、连接者。他是来连接各种资源,连接各种需求来赋能给下属的。因为以他站的角度,得到信息更全面,知道大家应该怎么样去实现。 Zara:教练是不会担心球员超过自己能力的。好的领导会去专门要找比自己厉害的人,然后让他们发挥最大的价值。 靳星:对。 鼓励团队间良性PK 靳星:我认为比混乱更可怕的是固化,所以我宁可让这个公司在一个目标下出现一种混乱。很多公司比如开拓市场时更看重管控,但对我们来讲,更看重的是赢那个目标。如何赢?通过 PK 的方式。 Zara:怎么 PK ? 靳星:我们每个业务线都有一个负责人,我也可以称他为业务 CEO 。那我可能隐约让每个业务线感受到一种 PK 和竞争的一种状态。 业务线之外,我们看主营的篮球培训业务:12 个直营城市无论是从销售额的完成率、利润的完成率、人效的完成率、转介绍率,我们都会从月、到周、到天,再到个人都会不同维度做 PK。这样更多的激发出每一个团队他们的荣誉感、竞争性。 Zara:最近很多人会抱怨职场内卷,有人说内卷的原因就是比如公司有一些内部赛马机制,导致不同部门之间有竞争关系,那怎么在 PK 的同时避免内卷? 靳星:不导致内卷的前提是你在营造这个氛围。有一个词叫良性竞争。如果老板的目标或者公司设定目标,只是为了一个利益,有活必有死。如果是这样的设计的话,会产生一个极端的效果,可能会打造出一个很牛的产品线,也可能一将功成万骨枯。 当然在我的组织构建的体系中,良性竞争一定是建立在从开始达成共识,大家有个共同的目标——就像 NBA 是不是在竞争?每个球队都打得不可开交。但是大家不要忘记 NBA 的每个俱乐部的老板都是 NBA 的股东,所以大家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整个 NBA 的曝光度和 NBA 这个品牌的价值的提升是大家共同受益的。所以所有的 PK 都建立在有一个共同的愿景、价值观和目标的前提下,形成一个良性的竞争,是竞合关系。 NBA 教练迈克 · 马龙教会我的 靳星:我遇到了前 NBA 现掘金队主教练迈克马龙,当时我在 nike 训练营的时候,我作为他的助教,他给我的感觉就是非常 nice,更多的是鼓励。那段时间我就是在不断地去向他请教,因为我不会去害怕,而我更多地去愿意去吸收和拥抱。比如说一次训练的时候我迟到了,他专注在训练场上 15 分钟才会发现我。发现了我的第一句话是 Hi. Everyone!Say hello to Jin ! 然后让所有的人跟我打个招呼,马上以后拍我一下,就又进入训练了。 靳星:但如果这个场景换到一个传统的体育教练的话,那他会怎么样?他肯定会当着面指着你鼻子骂你,然后我会很害怕,下次我不知道了,但是那个时候我也就蔫了,我要的是绽放。但是这两个差别有多大?他利用那种方式跟我完了以后,我自己内心有点自责,但是我很快就投入进去。我觉得为了迈克马龙,我也要把这课带好,因为他都这样对我了。所以我回来讲的话,就是我们要给一线的员工要更多的一些包容、更多一些鼓励。 好的团队 要发挥“个人英雄”的优势 靳星:很多人看到别人能力很强,会视他为敌、会存在不安全感。其实这是自己对自己的不自信。如果这样的“球员”出现的话,管理者应该赞叹。首先要让他们每个人都能觉得自己是个明星和英雄。因为他在一线,有可能是我们的教练,他的才华、他的天赋,可能比我们其他人都要好。 靳星:好比在篮球里,后卫应该多传球、组织进攻;中锋和大前锋应该更多去拿篮板和防守;前锋更应该是得分的——但是不影响,个体后卫他的特定能力特别强的时候,他可以得很多分,比如说库里、艾弗森。中锋,他只抢篮板吗?不一定,因为他有很强的进攻的那个防守能力,所以他很可能也可以成为像奥尼尔、奥拉朱旺这样的球员,也可以成为一个侧应球员。因为他每个个体太强大了。 靳星:这样的话球队靠什么赢球?因为个体英雄的强大,球队会因为这个个体会重新的制定战术,发挥球队的最大化的优势。这个就是我们要学习的点:趋利避害。 OKR 强调自下而上 激发个体超能力 靳星:很多人认为 OKR 就是从上到下,其实它也是从下到上,个人先设计一个 OKR 然后跟公司去对。第一阶段公司是由上而下一一去拆解落实。第二阶段是每一个员工他自己要做自己的 OKR,他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我们现在就在这个阶段里面,再到第三个阶段,由于设置了一个未来大目标,那每一个员工在你公开化、透明化的这种信息平台里,他知道公司的发展目标后,每个人知道自己可以扮演的角色。然后公司再有一种机制把他们糅合起来。 靳星:因为我们在做预算的时候,你会发现由下而上可能定的目标比你的老板定的目标都高,只要激发出他们的可能性。 举个例子,我们有个地方团队,就是因为我们文化价值观和策略的调整,他们比以前是 10 倍的改善,以前一个月可能是销售过 10 万,现在他一个月他可以干到 100 万。什么原因?就是因为他被激活了。所以从以前上级定目标变成下级定目标往上报的时候,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激发他个体的时候,他甚至相信我自己就可以干一千万。 靳星:以前不太可能,因为有各种资源工具的约束。但现在不一样了。现在数字化信息时代,我们一个初级的销售做了一个抖音账号,都是 100 多万粉丝。但如果他只是定义销售那可能永远是个销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