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年读一遍《论语》(2022.1)

 读书和做人 2022-01-01

《论语》十讲

为原书每一段话备注标引,给每一个标引词群集类分;

按照一定规则将大类排序,于是有了全新的《论语》。

第一讲 共勉篇

《论语》是可以学来用的,用以提升自身修养,用以提高自己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的能力。

“共勉”放在第一讲,“勉”是勉励的“勉”,“共勉”就是大家一起努力。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论语》,一起来实践《论语》。

【共勉】【君子】【礼】

3.7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孔子说,君子什么也不争,如果非要在某件事上争个等次,那一定就是在射礼上了。

射礼既是礼仪活动,也是体育比赛。既然是比赛,总要争上一争的,不争倒是对比赛的不尊重了。

“揖让”就是打躬作揖,互相谦让。

“升”是登堂,“下”是下堂,“饮”是饮酒,这是射礼的三道程序。每一道程序都要“揖让”,彬彬有礼,君子之风,所以说“其争也君子”。

【共勉】【君子】【仁】

4.5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人们都想要富贵,这很正常,但是不以其“道”得之的富和贵,君子宁可不要。

穷困和贫贱是人人所厌弃的,但是如果需要用不正当的手段摆脱它,那么宁可不摆脱。

孔子的道就是“仁”。君子的行为背离了“仁”,你做都做了,还怕传出不好的名声吗?

“终食”是一顿饭的工夫,形容时间很短。“造次”是急急忙忙。“颠沛”是困顿挫折。君子无时无刻不按照“仁”的要求行事,火烧眉毛也不忘了“仁”的要求,困顿挫折也不忘了“仁”的要求。

就是说“仁”的要求已经刻到了骨子里,扎进了潜意识里,已经与这个人融合为一体了。

【共勉】【君子】【义】

4.10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孔子说:“君子行立于天下,无可无不可,没有必须要做的事,也没有一定不能做的事,做与不做要看是不是合乎义。有所为,有所不为,义之与比。”

义,适宜、妥当。

比,亲近。

【共勉】【君子】【言行】

4.24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讷”,ne,4声,说话谨慎。敏,敏捷、灵敏。

“讷于言”是指言语迟钝,不善表达。

“敏于行”是指手脚勤快,反应迅速。

4.22、4.23、4.24应该合在一起理解,前两段是陈述,这一段是总结。

4.22—4.24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以约失之者鲜矣!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共勉】【君子】【品评】

5.16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子产,公孙侨的字,又字子美,谥成子。双姓太叔。郑国贵族子国之子。郑卿,执政十三年,历三朝。

这一章讲君子的四大美德:恭、敬、惠、义。

恭用于“行己”,也就是表现自己,让别人看上去脸色、着装、谈吐都很庄重;如果把“恭”解释为“认真”,那就是在自我修养上比较认真,严以律己。

敬是用于“事上”,也就是侍奉上级和尊长,对他们发自内心地尊敬。

惠是“养民”,给老百姓恩惠,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义是“使民”,指派民众劳作合乎道义,不违农时,顺应民意。

【共勉】【君子】

6.4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子华,公西赤的字。公西赤的特长是搞外交。

冉子,冉求的弟子尊称冉求。冉求的特长是理财。他先为孔子理财,后为季康子理财。

公西赤去齐国办事,冉求请老师批准给公西赤的母亲送点谷子,代为照顾一下。

粟,谷子。未脱壳的谷子叫“粟”,脱了壳叫“小米”。

釜,六斗四升。庾,十六斗。秉,十六斛。

孔子答应给六斗四升。冉求嫌少,请求再多给点。孔子说那就十六斗吧。冉求最后给了多少?八十斛。除了孔子许给的以外,其余的大概是拿自己的私财添上去的。

公西赤家财大气粗,冉求觉得给的少了拿不出手。他没有深刻领会老师的意思,孔子知道后很生气,说:“公西赤去齐国,骑的是高头大马,穿的是绫罗绸缎,他家里是很有钱的,他母亲不缺这点米,给她点儿是个表示就行了。我听说呀,君子应该做雪中送炭的事,而不是去锦上添花。”

【共勉】【君子】

6.5 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原思,原宪,字子思,孔门三期生。原思给孔子当宰,也就是大管家。估计是上一章里冉求不听话,被孔子给换了。孔子给原思九百斗的粟作为薪资,原思觉得太多了,辞谢不要。孔子说:“你就不要推辞了,你吃不完,可以分给乡邻乡亲呀!”

古代以五家为邻,二十五家为里,五百家为党,一万两千五百家为乡。此处指原思家乡的穷人们。

子贡是孔门中最阔的学生,子思正好相反,是个穷困潦倒的人。

上一章,孔子觉得子华阔绰,不用接济,意思意思就行。这一章,孔子觉得子思贫困,愿意多照顾他些。

对人区别对待貌似不公平,其实是根据对方的情况,是为了更大的公平。孔子身体力行,在日常活动中贯彻君子之道“周急不继富”。

【共勉】【君子】

6.18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质,朴实,自然,内在本质,内心需求。

文:文采,外在修饰,文明礼仪。

野,粗陋,鄙俗。

史:本指宗庙之祝史,或在官府之掌文书者,这些人往往满口之乎者也,掉书袋子,显得虚伪、做作,故“史”意指虚浮、虚伪。

彬彬:这里指文和质均匀配合的样子。 

孔子说:“如果太自我,少约束,则表现得粗野;如果过分关注外在的形式,完全不顾忌内在需要,失去了自我,又太假。自我需求和文明礼仪相结合,这样的人才可以称为'君子’。”

【共勉】【君子】

6.26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宰我,即宰予,字子我。

井里不会有“仁”,井里只会有“人”。不单单“仁者”掉进井里会产生要不要救的问题,任何一个人掉进井里都会产生这样的问题,所以这里的“仁”只是“人”的借字。

井里不会有“仁”,但监牢里可能会有,仁人也有可能被冤枉而关进大牢。监牢里有“人”,那救不过来。但是监牢里有“仁”,那是需要救的。

宰我的问题是:“如果有人告诉仁者,监牢里被关进去一个仁者,他会不会也把自己也关进监牢去陪着他?”

逝,是“往”的意思。

陷,指诱之落井。

“欺”和“罔”都有欺骗的意思,但又不完全一样。孟子说“君子可欺以方,难罔以非其道”,即你可以利用君子的善良诱骗他,却无法用不合情理的事情“罔”他。君子只是善良,但他们并不傻。

宰予在这里的假设就是“罔”。孔子对这个假设很不满,说:“干吗非得把自己也关进去呀?仁者可以设法救人,但不一定非得把自己也折进去呀。仁者善良、心软、行事遵规守矩,这些特点被坏人利用而欺骗是有可能的,但是仁者他并不傻,是不可能被愚弄而不知的。”

【共勉】【君子】

6.27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12.15 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弗,不;

畔,通“叛”。

弗畔:不至于出现离经叛道的情况。

矣夫:语助词,相当于“了啊!”

文,是人文学术,即能力。

礼,是行为规范,即道德。

君子饱读诗书、博学于文,获得了一定的能力,同时把自己的行为纳于礼的规范,即遵守一定的道德准则和社会规范,也就能够做到(自己的言行)不离经叛道了啊!

这一句话突出的是“文质彬彬”的“文”这一方面的内容。

【共勉】【君子】【善人】【圣人】【有恒者】

7.26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恒:恒心。

约:穷困。

泰:宽裕。

圣人少,见不着。圣人是指那些有德有能,有权有位,兼济天下的人。尧、舜、周公者,是也。君子也不多,但还是有的。

善人,是指好人还是指完美的人?如果是指好人,那么这个“好”是什么标准?好得都见不着,世之不存,可见标准也不低。比不了圣人,也低不到哪儿去。

圣人和善人是理想目标,只存在于传说中。君子和有恒者是现实目标,但一般人也很难做到。

孔子的时代,人们本来没有(“亡”读“无”)却以为有,本来空虚却当作充实,把贫困的生活过得很奢侈,自欺欺人,打肿脸充胖子,这样的人是不可能有恒的。

孔子的时代是这样,哪个时代又没有这样的人呢?

但我更愿意理解成:从无到有,从空虚到充盈,从穷困到富足,要靠日积月累,坚持不懈,来不得半点偷懒。没有日久年深的功夫,没有持之以恒的习惯,什么事情也做不成。相反,任何看似简单的事情,乘以时间,便不简单。

张子曰:“有恒者,不贰其心。善人者,志于仁而无恶。”

【共勉】【善人】

11.20 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善人就是大好人。

子张问怎么做善人,孔子回答:“不随大流(随心,言行出于本心),但这不是最高境界。”

最高境界当然是圣人,善人虽然比较高了,但还是比不了圣人。

有一种解释是不经过学习而本性纯正的人称为善人。

这样就可以把“不践迹”解释为“不用学习”,不学习而天生就是“善人”的程度,因为“天生”,所以很少见。但是通过坚持学习而追求本性达到纯正的“有恒者”是可以见到的。

天生善人已经很不错了,可算登堂,但还不能算入室。离圣人的境界还差得远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