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医临床常用药对与药组,干货满满,收藏了!

 新用户62183525 2022-01-01
至道汇推荐搜索

颜德馨先生常用药对

相传上古有两部《药对》,一部出自桐君(见《七录》),一部为雷公所作(见《旧唐书》)。

陶弘景在《药总诀·序》中说:“雷公桐君更增演本草,二家药对,广其主治,繁其类族”。

先圣已经认识到,药物若孤立地看待,仅具有单纯的一般属性,可是,当它们形成一定的组合时,其整体则由于药物与药物之间相对稳定的联系,而产生新的复杂的意义。

药物组对的产生,乃导源于八卦,爻交相叠,演化以广其用,表达了朴素的整体结构和动态平衡观念。

归纳起来,配伍及其效应有三大特点:相须协同、相辅佐助、相反相成。

1.相须协同类 

瘀血在心,菖蒲、郁金;在肝,癥用三棱、阿魏,瘕用水红花子、炮山甲;在肾,泽兰、益母草;在肺,苏木、降香;在脾,五灵脂、香附。

当归、侧柏叶,治疗血虚脱发;鸟不宿、地锦草,治消渴;骨碎补、石菖蒲,治链霉素中毒性耳聋;全蝎、蜈蚣,止偏头痛及血管神经性头痛;

鲜藕、大枣,治血崩;三七、蒲黄,能治膜样痛经,使瘀块及内膜化屑排出;牛角腮、棕榈皮,治功能性子宫出血。

黄药子、刘寄奴,治疗各种囊肿;土茯苓、百药煎,改善组织变性。

2.相辅佐助类 

水红花子、泽兰,治疗结节性脉管炎;当归、细辛,治大动脉炎;鬼箭羽、露蜂房,治类风湿关节炎、关节变形;海桐皮、海风藤,治风湿性关节炎;海藻、莪术,治高血压、动脉硬化;威灵仙、白茄根,治跟骨刺。

水蛭、通天草,治老年性痴呆;黄芪、升麻,治低血压病;丹皮、泽泻,治眼前房积水。

莪术、苡仁,治疗子宫颈癌;鸡血藤、升麻,治放射性白细胞减少症;马鞭草、甜茶叶,疗不明原因之发热。

广犀角(水牛角代)、泽兰叶,治重症肝炎、转氨酶指标高而不下;仙人对坐草、老勿大,治乙肝澳抗阳转阴。

生麦芽、檀香,运脾和胃助消化;生山楂、泽泻,降脂;南烛子、蜡梅花,疗百日咳;佛耳草、款冬花,治一切咳嗽、昼夜无休;半夏、夏枯草,治失眠。

牛膝、乳香,排尿路结石;米仁根、乌蔹莓,治慢性肾炎蛋白尿;六月雪、鹿衔草,治慢性肾衰竭高氮质血症。小茴香、泽泻,利气泄浊治尿闭;琥珀、沉香,开癃闭。

3.相反相成类

黄连、川朴,治慢性胃炎(寒热合用);

降香、葛根,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升降同用);

附子、磁石,治疗顽固性高血压(动静结合);

干姜、五味子,治过敏性哮喘(敛散并用);

紫河车、连翘心,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补泻并进);

细辛、熟地,治疗慢性肾炎水肿(刚柔并施);

苍术、黑芝麻,治疗雀盲(润燥并用);

生半夏(先煎2小时)、生姜,治疗尿毒症、饮食即吐(相畏相杀);

乌附、半夏,治疗哮喘持续发作(相反相恶)。

4.>2味的配伍 

笔者用药对并不止限于二味。

如习惯用麻杏石甘葶,即有五味药物(麻杏石甘汤加葶苈子)组成,用治咳逆上气,常能一剂而安。

又如治疗男子不育、女子不孕,喜于活血化瘀方中加紫石英、蛇床子、韭菜子;

治冠心病心绞痛用人参、琥珀、三七为末吞;

薄荷、丹皮、山栀,取“火郁者发之,木郁者达之”之旨,调治更年期抑郁症;

龙葵、蜀羊泉、蛇莓替代免疫抑制剂;

附子、干姜、大黄泄浊,以助肌酐的清除等等。

按照旧说中的相畏、相杀是指一种药物抑制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是应用毒性药物时的一类配伍。

而相反、相恶原属配伍禁忌,李时珍说:“相反两不相合也”,“相恶者,夺我之能也”,相反会产生不良反应或使毒性加剧,相恶会使药效下降或消失。

笔者以为这些结论还当重新评价!

如临证常以人参配五灵脂、丁香配郁金、甘遂配甘草,治疗某些重症、顽症,“相反适相成,相恶以相激”变法之用,正取其剽悍之性。

可见,“相须、相使同用者如王道,相畏相杀同用者犹法道,相恶相反同用者乃霸道。有衡有权,全在善用者之悟性与胆识耳”。

文源:肖相如频道,校/李雅文

图片

图片

名医秦伯未 临床常用药对与药组

中药处方的配伍,中医讲君、臣、佐、使,我们这里从略,本节主要讲临床中药常用的药对与药组。

一、相反相成

第一类:用两种相对的性质和不同气味、不同功能的药物结合,如气与血,寒与热,补与泻,散与收,升与降,辛与苦等,在相反相成中,改变其本来的功效或取其另一种新的效果。这类配伍最有意义。

例如:

  • 气—血

桂枝—白芍 (气—血)桂枝汤,调和营卫。

人参—丹参 (气—血)二参丹,养心和血。

金铃子—延胡索(气—血)金铃子散,止腹痛。

香附—高良姜(气—血)良附丸,止胃脘痛。

山栀—牡丹皮(气—血)加味逍遥散,清肝热。

  • 寒—热

黄连—肉桂(寒—热)交泰丸,治心肾不交。

黄连—吴茱萸(寒—热)左金丸,平肝制吞酸。

黄连—干姜(寒—热)泻心汤,除胸中邪结。

柿蒂—丁香(寒—热)丁香柿蒂汤,止呃逆。

石膏—细辛(寒—热)二辛散,消牙龈肿痛。

黄连—木香(寒—温)香连丸,止赤白痢。

黄芩—厚朴(寒—燥)芩朴散,化脾胃湿热。

黄柏—苍术(寒—燥)二妙丸,治下焦湿热。

  • 补—泻

白术—枳实(补—消)枳术丸,健脾消痞。

黄芪—防风(补—散)玉屏风散,治体虚感冒。

白芍—柴胡(补—散)四逆散,和肝泻热。

红枣—生姜(补—散)桂枝汤,和气血。

鳖甲—青蒿(补—清)青蒿鳖甲汤,退骨蒸劳热。

黑芝麻—桑叶(补—清)桑麻丸,治肝阳头晕。

枸杞子—菊花(补—清)杞菊地黄丸,明目。

  • 散—收

干姜—五味子(散—收)苓甘五味姜辛汤,化痰饮。

白矾—郁金(敛—散)白金丸,治癫痫。

  • 升—降

柴胡—前胡(升—降)败毒散,疏邪止咳。

桔梗—苏子(升—降)杏苏散,调胸膈气滞。

  • 辛—苦

半夏—黄连(辛—苦)泻心汤,止呕。

皂角—白矾(辛—酸)稀涎散,涌吐风痰。

乌梅—生地黄(酸—甘)连梅汤,化阴生律。

乌梅—黄连(酸—苦)连梅汤,泻烦热。

当归—白芍(动—静)四物汤,养血和血。

图片

二、相辅而行

第二类:用两种药物相辅而行,互相发挥其特长,从而增强其作用,如化湿结合理气,发汗结合通阳,包括上下、表里结合,以及相须、相使等在内。这类在临床上最为多用。

例如:

苍术—厚朴 平胃散,燥湿行气。

淡豆豉—葱白 葱豉汤,散寒通阳。

半夏—陈皮 二陈汤,化痰顺气。

杏仁—贝母 桑杏汤,顺气化痰。

知母—贝母 二母散,清热化痰。

枳实—竹茹 温胆汤,和胃止呕。

木香—槟榔 木香槟榔丸,行气导滞。

人参—蛤蚧 人参蛤蚧散,补肾纳气。

黄芪—防己 黄芪防己汤,行皮水。

人参—附子 参附汤,温补元气。

黄芪—附子 芪附汤,温固卫气。

白术—附子 术附汤,温补中气。

附子—茯苓 (相使)温肾利水。

黄柏—知母 (相须)清下焦湿热。

三、同性同用

第三类:取性质和功效类似的两种药物的同用,目的在于加强药效,或使内脏之间得到兼顾。

例如:

党参——黄芪 补气。

附子——肉桂 温肾回阳。

山药——扁豆 补脾止泻。

沙参——麦冬 润肺生津。

柏子仁——酸枣仁 养心安神。

杜仲——续断 补肾强腰。

麻仁——瓜蒌仁 润肠通便。

龙骨——牡蛎 固脱。

金樱子——芡实 固精。

赤石脂——禹余粮 涩肠。

谷芽——麦芽 助消化。

桑枝——丝瓜络 活络。

牡蛎——石决明 潜阳。

升麻——柴胡 升提气分。

旋覆花——代赭石 降气。

橘核——荔枝核 消疝气。

甘松——山柰 止胃气痛。

海藻——昆布 消痰核。

荆三棱——蓬莪术 消癥瘕痞块。

白茯苓——赤苓 利水。

甘遂——芫花 逐水。

常山——草果 截疟。

当归——川芎 活血祛瘀。

桃仁——红花 破瘀。

蒲黄——五灵脂 祛瘀。

乳香——没药 理气散瘀止痛。

藿香——佩兰 清暑。

金银花——连翘 清热解毒。

黄连——黄芩 泻火。

桑叶——菊花 清风热。

羌活——独活 治风湿疼痛。

川芎——草乌 治寒湿疼痛。

青皮——陈皮 疏肝胃气。

苏梗——藿梗 理脾胃气。

天冬——麦冬 滋养肺肾。

芦根——茅根 清肺胃热。

砂仁——蔻仁 健脾胃。

神曲——山楂 消谷肉食积。

关于药物配伍应用的例子很多,不能悉举。

如外感咳嗽常用苦杏仁、象贝母,但肺阴不足,兼见内热,或外邪不解,咳痰不爽的,可与甜杏仁、川贝母合用,处方惯写甜苦杏仁、川象贝。

还有三种药配伍,如杏仁、薏苡仁、蔻仁同用,宣化三焦之湿,以及个别地区用神曲、山楂、麦芽消食,处方惯写焦三仙之类,没有提及。

总之,药物配伍有其重要意义,如果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或随意凑合,将会造成杂乱和叠床架屋的现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