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脑系病证- 中风(二)

 莫为天下先 2022-01-02

 中风,又称卒中,是以半身不遂、肌肤不仁、口舌歪斜、言语不利,甚则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因其发病骤然,变化迅速,有“风性善行而数变”的特点,故名中风。中风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严重危害着中老年人的健康。西医学中的急性脑卒中属本病范畴,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临证要点】

1.诊断之要,首在分清中风之缺血与出血。急性中风的分类诊断,除四诊合参之外,还应及时借助头颅MRI或CT等理化检查,明确是缺血性还是出血性,这对于急性期的治疗选择极为重要。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可采用活血化瘀法为主治疗,而对于出血性中风急性期则应慎用活血化瘀法。

2.治疗之法,需辨证论治而非偏用一法。如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医论》云:“今之治偏枯者多主气虚之说,而习用《医林改错》补阳还五汤。”然而,中风偏瘫有因于阴血亏虚、筋膜拘急,也有因于气虚血瘀、筋膜弛缓,临床宜辨证论治,不宜偏用补气。“若不知如此治法,惟确信王勋臣补阳还五之说,于方中重用黄芪,其上升之血益多,脑中血管必将至破裂不止也,可不慎哉!”

3.临证之师,当参悟古今而非拘泥教材。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治诸风方》根据中风临床特征首分四类,“一曰偏枯,二曰风痱,三曰风癔,四曰风痹”。元末明初王履《医经溯洄集·中风辨》根据中风病因来源继分两类,即“真中风”与“类中风”。清·程国彭《医学心悟·类中风》根据中风症状特点提出分类标准,“凡真中之证,必连经络,多见歪斜偏废之候”,此即所谓“偏枯”,分型有中经络和中脏腑之别。类中风不以歪斜偏废为主要特征,分型有“风痱”“风癔”“风痹”之异。诚如清·林珮琴《类证治裁·中风论治》所云:“千金引岐伯论中风,大法有四:一曰偏枯,半身不遂也;二曰风痱,四肢不收也;三曰风懿,奄忽不知人,舌强不能言也;四曰风痹,诸痹类风状也。”可见,本节中风的辨证论治主要针对真中风,而对于类中风尚需参阅相关文献。

【小结】

 中风是一种严重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病因以内伤 积损、情志过极、饮食不节、体态肥盛等为主,病机多从风、火 (热)、痰、瘀、虚立论,病位在脑,与肝、心、脾、肾等脏腑密切相 关。中风急性期,病情较轻者,伤及脑脉,病在经络;病情较重者,伤 及脑髓,病在脏腑。中风的证候属于本虚标实,急性期常以风火、痰 热、血瘀等实证多见,多用平肝潜阳、化痰息风、清热通腑、活血化瘀 治法。恢复期或后遗症期则以气虚血瘀、阴虚阳亢等虚证较多,多用滋 阴潜阳、益气活血之法。本病常于急性期病情恶化,宜及时采取救治措 施,精心护理。同时,在急性期还要积极治疗,以减少复发率,降低病 死率和病残率。

 【名医经验】

 当代治疗中风急性期的临床经验当以化痰通腑法为最著。20世纪70年代,任继学在金元时期张从正提出的中风中脏腑用三化汤经验基础 上,大胆实践,提出在中风发病72小时内先投三化汤(大黄、枳实、厚 朴、羌活)加生蒲黄、桃仁、煨皂角水煎服之,得利停服,取得了显著 疗效。王永炎随后研究发现,急性脑卒中半数以上存在痰热腑实,并创 制了星蒌承气汤用于治疗中风急性期痰热腑实证,取得了显著疗效。他 总结出化痰通腑法临床应用的三大指征:①便干便秘。②舌苔黄腻。③ 脉弦滑。同时指出,通下后腑气通畅的指标一是大便通泻,二是舌苔的 变化,舌苔要转为薄白苔,舌质转为淡红,此为顺,可停止通下。若黄 苔或黄腻苔持续不退,需继续通腑,此时可改用大柴胡汤通腑泻热。若 是黄苔或黄腻苔迅速剥落而舌质转红绛,此为逆,为复中风之危候。他 还指出通下不可太过,若通下过程中,患者出现心慌、气短、自汗、口 干、舌红少津、脉沉缓等表现,甚或肛门总有少量大便,说明通下太 过,或用通下剂过早。这些经验有力推动了中医药治疗中风的临床进展。

图片

本文图片部分来自百度网络,文字内容部分来源于“十三五”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我是搬运工,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