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世民放390名死囚回家过年,约定年后回京问斩,结果回来多少人

 小小股脉通123 2022-01-02

北宋年间,一篇《纵囚论》横空出世,欧阳修尖锐犀利的措辞,引起了众多文人志士对唐朝皇帝又一轮的热烈讨论。

有不少人觉得欧阳修言之有理,这太宗皇帝就是为了沽名钓誉;也有的人觉得这想法太过晦暗,不过是以己度人……

“纵囚”这一典故出自唐朝贞观年间,说的便是“太宗皇帝下令让390名死囚犯回家过年,与他们约定待到家中事了了,便自愿前来受刑”的故事。

只是,作为犯下死罪的人,得到了逃离监狱的机会,他们又真的会乖乖回来送死吗?

今天,就跟大家聊聊这个故事。

李世民作为被历史学家们公认的,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之一,他的功绩自然不可置否:结束了天下乱世,开创了贞观之治,让无数百姓安居乐业,为大唐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他的一生却有一件极富争议性的事,也是无数人对他充满诟病的一件事——玄武门兵变。

李世民出生于公元598年,自幼便聪颖不凡,展现出了过人的机智和卓越的远见。文武双全的他,自少年时期就跟着父亲上阵杀敌,立下了赫赫战功。

公元616年,天下群雄并起,隋朝气运已决,他也趁机劝说父亲李渊加入起兵反隋的浪潮,而他自此也开始了兵戈铁马的生活。

两年之后,李渊得以顺利登基改国号为“唐”,李世民也凭借自己的功绩,被父亲册封为秦王和大将军。接下来的几年间,他一直在征战沙场,将隋唐时期的割据势力一个又一个的消灭。

随着李世民在百姓心中声名鹊起,他却遭到了父亲的猜忌。

公元626年,国家大一统的形势已经确立,没有了“外患”之后,他与太子李建成的竞争越发激烈。为了能够不受制于人,李世民决定先行一步,发动了史上颇受诟病的“玄武门兵变”。

“玄武门兵变”

无论后人如何评说,此时的李世民已经顺利登基称帝,将年号“武德”改为“贞观”。次年,他又派兵大举进攻梁师都和朔方东城,彻底统一全国。

作为依靠着农民起义的浪潮,而成功建立的国家,李世民深知农民力量的强大,为了巩固李唐王朝的统治,他知道自己必须要成为一个明君,否则,隋炀帝就是最鲜明的例子。

对于与将士们在战场上拼杀出一条血路的李世民而言,他深知底层人民的生活以及百姓的现状。想要成就一个强盛的王朝,想要成为一名百姓口中人人称赞的明君,皇帝不仅要能够知人善用,同样也要励精图治。

在魏征、房玄龄、长孙无忌等人的辅助下,“贞观”伊始,李世民就非常顺利地实行了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底层百姓的生活质量也获得了很大幅度的提升。

一天,李世民在总结历朝历代的兴亡时曾感叹道:自古以来,皇帝都太过于任性,喜欢凭借自己的喜好做事。如果开心了,就开始大肆封赏那些无功之人;如果生气了,就开始肆意滥杀无辜之人,所以说天下的兴衰暴乱都是由此而来的呀!

所以他非常清楚法治的重要性,除了要改善百姓的生活,还要完善唐朝的律法。在修订律令时,他对历代沿袭下来的残酷死刑如腰斩、分尸、凌迟等残酷的刑罚都废除了。

修订后的唐朝律法共计500条例,确立的刑罚名称20等,比隋朝的法律减少了92条,减流放做劳役71条。

在对刑犯判刑的时候,除了那些十恶不赦的罪犯,其余的也会从宽、从简处理,更是明令禁止,反对苛待、虐待犯人。

除此之外,李世民还要求在量刑时不能一罪多罚,衙门里判案的时候,更不能凭借远近亲疏或者自己的好恶进行评判。

“贞观”六年,百姓人人安居乐业,赶走了在国境旁虎视眈眈的突厥之后,李世民已经成为了周边国家口中赫赫有名的“天可汗”。

此外,他知道要得到百姓的爱戴,就要听取人民的呼声,了解百姓的疾苦,于是下诏广开言路,允许天下百姓自由地向他和百官提出各种意见。

但是诏书下了很久,提出建议的人却寥寥无几。

于是,感到十分奇怪的李世民再次下令:提出建议的人可以凭借进言的优劣,得到不同程度的赏赐。

然而,就连官员们都少有响应。

喜欢读史书的李世民,自幼便知晓“周厉王止谤毁国”的故事,但是在封赏之下,百姓们却都不敢开口,究竟是为什么呢?明明他们的生活现在已经变得更好了呀,难道不希望再进一步吗?

一日,长孙无忌在陪李世民下棋的时候,给了他一些暗示:原来是之前玄武门兵变,让他在百姓心中留下了不好的印象,百姓们都以为他是一个心狠手辣、翻脸无情的君主,从而担心向上进言会得罪他。

那如何扭转百姓们对他的这个固有印象呢?李世民陷入了进一步的思索。

一天晚上,他在连夜批阅奏折,却发现今年秋后,竟然还要处决390名死囚!他不由得有些怀疑是否是自己的政令出现了一些问题?

在登基后,他就废除了许多隋朝的严苛律令,呈现出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在这样的政令下,为什么还会有这么多人会犯下杀头之罪呢?

李世民脑中快速转过了很多思路,究竟是官僚欺上瞒下、政令实施地不彻底,还是百姓遇到了什么无法解决的问题?

为了能够了解事情的真相,他决定亲自去大狱里看一看,这或许也是扭转百姓们对他观念的一个好时机。

“贞观”七年腊月,在轻兵简行的队伍下,大理寺卿戴胄躬身陪同着太宗一起视察朝廷大狱。监狱中充满了绝望的气息:有人还正在刑具上被严刑逼供,有的人则因为受了大刑躺在地上痛苦哀嚎……

那390名即将在秋后处决的死囚,也在狱卒的押送下来到了皇帝面前。

在得知自己面前这个充满威严的年轻男子是皇帝之后,紧接着便是一阵阵的哭泣、诉苦的声音。狱卒们也怕他们的哭泣声惹来皇帝的厌烦,开始小声的喝斥,然而却无济于事。

其中有一个人引起了李世民的注意,他的行为与众人截然相反,看到皇帝不仅没有恐慌,向他诉说自己的苦衷,反而一副浑不吝的样子。

“你叫什么名字?”李世民好奇地问道。

“皇帝陛下,小人名叫张武。”

“你为何不向朕祈求,减轻你的处罚呢?”

“小人杀了人,杀人本就该偿命,天经地义,又何须祈求您的宽恕呢?”他的言辞让李世民更加欣赏了。

“那你又为何要杀人呢?”他问道。

只见那张武回话:“我们家本是在东市开了一家烧饼铺子,没成想县令的侄子赵多宝看上了我的妹妹,非要她去做小妾。虽然我们也只是平民百姓,但是只想过的平安喜乐,并不想去高门大院里争什么荣华富贵!”

他停顿了一下,想到自己惨死妹妹,继续说道,“要都保本,不是什么良人没成想他巧取不成?竟夜半非要强掳了我妹妹去,她不堪受辱,跳河自尽了。为了给她报仇,我就杀了赵多宝。”

“你为何没有报官呢?”李世民问道。

“报官又有何用?他叔叔是县令,我连衙门的大门都进不去。不过这样也好,我为我妹妹报了仇,自然也进得去他衙门了。只是可怜我那孤苦伶仃的母亲,无人照料,无人为她养老。”张武想到这里,不禁也红了眼眶。

“果然是有官僚不作为!”李世民心想。

紧接着他又抽调了几名死刑犯,询问他们犯罪的原因,基本也都是大同小异。

“如果我们有更好的解决方式,谁会想要拼上自己的性命呢?”张武说道。“不过小人能在死前亲眼看到皇上,也算是光宗耀祖了!”

李世民问道:“那你们觉得自己的刑罚判得重吗?”

已经听了囚犯们痛哭了数个时辰的李世民,早已做好了听这些人请求自己给他们减刑的准备了,但是事情的走向却截然相反。

这些人竟然说:

“我们都是犯了死罪,县令们的刑罚判的也没有错。”

“杀人偿命,本就是应该的。”

“男子汉大丈夫,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没成想这些人临近死期,虽觉得冤枉,却没有祈求自己能够宽恕他们。

“那如果朕说现在可以满足你们一个愿望,你们想要什么呢?”听到这话,众人的眼睛分分也都亮了起来。

他们争先恐后的说着自己的想法,但是却都大同小异,汇总成一句话就是:“我们想要在临死前回家看一看。”

考虑到现在已经是腊月了,于是李世民便说:“那朕现在就跟你们立一个君子之约,现在正可以放你们回去过年和家人团聚,等到来年秋后问斩之际,你们来这里赴约,如何?”

“好!”

“我同意!”

得知自己还有机会回家,过最后一个年的死囚犯们,都非常开心,他们在热闹一番之后齐刷刷地跪下,俯首说道:“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就在这时,大理寺卿戴胄再也按捺不住了,上前一步说道:“皇上,这些人可都是罪大恶极之人呀!他们可都是些杀人,越货不眨眼的人,哪里会有什么信用呢?再说他们本是死囚犯,现在放他们归家,约定之日一到,他们要是不回来该怎么办呢?”

说罢他俯身鞠了一躬,“皇上,您三思而后行呀!”

听到戴胄的劝阻,李世民并没有太过担心,反而回劝戴胄:“无妨!无妨!用诚心才能换到忠心,朕相信他们不会辜负朕的信任的。”

虽然皇帝说的信誓旦旦,但是随同的人却对此将信将疑,这未知的事情,谁又能够确保他无虞呢?

此件事了,太宗又回到了宫中,继续废寝忘食的批阅奏章,似乎也完全没有将这件事放在心上。然而,这些死囚犯回家的消息,却如同一滴滴水落入了滚烫的油锅之中,快速传遍了长安城的大街小巷。

“诶,你听说了吗?之前那个杀人的张武竟然回家了!”

“是呀是呀,不只是他,我还听说好多个都被放回家了呢?”

“这究竟是为什么呀?死囚犯也能赦免吗?现在又不是大赦天下的日子。”

“嗨,谁知道呢?这上面的心思咱也说不准!”

街道里传遍了关于这件事的讨论声。

自然也有好事的人,找上了那些被放回家的死囚犯了解情况。“张武,你这怎么回来了呀?”

“还是要感谢皇上的大恩大德呀!”说罢,他便朝着皇城的方向深深鞠了一躬,“皇上在得知我们的情况之后说要跟我们立下一个君子之约,给了我们一个陪家人过年的机会,说等到秋后问斩的时候再去自愿领罚。”

“你说的可是真的?”

“我人都站在你面前了,这还能有假?”这样的对话陆陆续续发生在每一个囚犯身边。

至于这些囚犯归家之后,究竟愿不愿意再去赴刑,还要等到来年的秋天才能揭晓答案了。

贞观八年九月初四这一天,长安城宽达一百五十米的朱雀大街上,早早地挤满了从各处赶来的百姓。人们把这里围的水泄不通,都想要亲眼看一看这个即将被揭晓的谜底,去年那390名囚犯今天能回来多少呢?他们又真的愿意履行当初的约定,自投罗网、主动送死吗?

“唉唉唉,你挤着我了!”

“看着点儿呀,碰到人了!”

“能不能给我留一个位置?我也想要看一看。”

“现在回来几个人了?”

“已经有一百多个了!”

“嘿!还真不少呢!”

“你们说这真的能全部都回来吗?这都两百多个了。”

“谁知道呢,现在离午时三刻还有半个时辰,且等着吧!”

从早上开始,一个、两个、三个……待到午时三刻时,狱卒们数一数发现竟然回来了389名囚犯。只剩下一个家里住在京畿扶风的死囚徐福林还迟迟未到!

看到此情此景的官员们已经非常满意了,因为囚犯归来的数量远超他们的预想。

但是此时死囚犯们却窃窃私语了起来,甚至有点按捺不住自己心中的愤怒。他们并不是因为自己即将要被处决而忧心,而是为了自己那一个失约的同伴觉得痛心疾首。

说好了的君子之约,又怎能罔顾呢?这时,众多官员的目光都转向了太宗皇帝,想要听从他的下一步指令,他却挥手说道:“再等一刻钟!”

话音刚落,不远处传来了车轮前进的声音,还伴随着车夫的吆喝声:“让一让!让一让!我这正带着人前来赴约呢!”

听到这声音,人们也自觉地开辟出了一条供牛车前进的小路。这时,一个人从牛车里探出头,这不正是那个徐福林嘛!只是看起来面黄肌瘦的,似是生了一场大病。

原来,他在返回京城的路上病倒了,自己没办法赶路,就只好雇了一个牛车前来,这也导致比约定的时间迟了一个时辰。

“真的全都回来了呀?”

“可不是嘛!三百九十人,一个不落呀!”

“那皇上会怎么做呢?真的要把他们全部都处决吗?”

是呀,这390名囚犯如约而至,皇帝究竟要怎么做呢?看着眼前浩浩汤汤的百姓,以及恪守约定的囚犯,李世民的脸上也露出了笑容,一挥手,旁边的总领太监拿出了早已准备好的圣旨。

这些囚犯最终靠着他们的诚信得到了被赦免的机会。此消息一出,众多囚犯振臂高呼,而百姓们也纷纷称赞:“皇上圣明!”

至此,他再也不是百姓心中那个残暴弑兄的皇帝了,留下来的则是他英明神武、德心仁厚的形象。

在此之后,李世民广开的言路也终于派上了用场,种种建议纷沓而至,而他英明神武的形象也越发深入人心。为了能够筛选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他还完善健全了传承下来的科举制度,开辟了一条凭考试而非凭关系、靠学识而非靠门第的客观通道。

“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廉耻耳。”他总是深切地体察民情,了解民之所思,民之所想。

数年之后,“贞观”十一年,《贞观律》正式颁布,真正实现了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不闭户。

以我们现在的目光再去看李世民的“纵囚”一事,就能发现这其实是和他“安人宁国”、“先存百姓”的治国方略,以及“用法宽减”“恤刑慎杀”的整个主张是密不可分的。

他知道,笼络人心,靠的是缓和阶级之间的矛盾,而不是武力镇压;他知道要恢复国家的元气,就需要保护好人口;他知道,即使是犯了死罪的人,也并非是不可教化的。

对于开创了“贞观之治”的李世民而言,他的一生足够波澜壮阔,而他的是非功过也早已被无数人评说过。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在位期间励精图治,为开创大唐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