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俗语:两家喜丧同日子,先让喜家发轿子,喜家指女方还是男方家?

 关山听风 2022-01-03
在农村,喜事的队最忌讳遇到白事的队伍,唯恐避之不及。如果是同一个村庄,既有喜事,又有丧事,如何让喜事伍避开丧事的队伍呢?农村俗语:“两家喜丧同日子,先让喜家发轿子”就已经点明了这方面的传统规矩。
现在有一些文章作了介绍,但往往只说到某一方面,而忽略了最重要的方面,没有全面地进行介绍,由此,对这句农村俗语的理解就是不全面的。本文将从全方位的角度来介绍这一农村习俗。“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如果读者家乡的婚丧习俗与本文所介绍的有不同之处,可以忽略。

1、俗语之中的“两家”是指同一个村吗?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俗语“两家喜丧同日子,先让喜家发轿子”之中的“两家”,在过去农村,通常指一个自然村落之中的两户人家。现在村庄的范围比较宽,大多对行政村而言,俗语中暗含的“村庄”范围相对来说就比较小一些,指的是自然村落。比如,在南方一些农村,把自然村落称之为“团”、“街”、“寨”、“塆”(湾)、“坳”、“堡”、“冲”、“铺”等,北方一些农村也有类似的说法,只是名称有差别。通常来说,一个行政村可能就是一个大的自然村落,也可能由多个自然村落组成,最多的有十到二十个。
从传统的民俗角度来说,我们不能忽视这些自然村单元,农村还有一句俗语说“十里不同俗,五里改规矩”,也有的说“隔山改规矩”,或者“隔河(湾)改规矩”。在农村,同一个行政村中的不同自然村,在风俗习惯和红白喜事讲究方面,会有一定的差异。像“两家喜丧同日子,先让喜家发轿子”所说明风俗,通常只是相对于单个的自然村而言,与相邻的自然村落之间,就不再有喜丧同日的禁忌了。
在农村,即便是一些大的自然村落,也有村落的上、中、下之别,比如,有些村称为“团”,如果这个“团”规模比较大,就可分为上团、中团和下团;如果是“街”,也分为上节街、中节街和下节街。
这些划分界线的“团”或“街”,上、中、下虽然都连成一片,居住在一个村庄内,但他们在传统上是分开的,各自立了大门门楼,各自有固定的出入路线,也就是各自成为一个单元格。如此,如果这个自然村有两家喜丧同日子,而这两家分别属于不同的单元格,也就是一家是上团(上街),另一家属于下团(下节街),他们走的是不同的大门,不同的路线,两家之间就不存在喜丧同日子的禁忌,也不存在哪家先让哪家的问题。只有同属一个单元格的两家人,比如同为上团(上节街)的两家人,或者同为中团(中节街)的两家人,因喜丧同日子,就要讲究丧事礼让喜事的规矩。

2、“两家喜丧同日子”中的“喜家”,是指男方还是女方?

现在一些人说,“两家喜丧同日子”中的“喜家”,指迎亲队伍从新郎家中出来迎亲,与丧事同日子,或者迎亲的队伍在路上碰到送葬的队伍,侧重点在新郎一方,而忽略了新娘娘家一方。这种说法是由于对过去农村民俗不了解,造成的误解,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事实上,俗语中的“喜家”是指嫁女儿的人家,通常指女儿出嫁的人家,“发轿”是指新郎接新娘的花轿,从女方启程上路。俗语里的“丧”,指出殡日子,就是把去世之人送到埋葬之地的日子。
住在同一个自然村,或者同一个村内的单元格范围内,出现出嫁与出殡一喜一丧的事,而且出门的日子又是同一个。按照农村的规矩,虽然说丧事为“当大事”,死者为大,但是,农村传统规矩也是非常通人情的,再大的事也“丧不压喜”,也就是说,同一个村庄,如果丧事与喜事的日子相同时,丧事要礼让喜事。
通常来说,喜事的日期不是短时间内确定的,按照过去农村规矩,男方挑选好结婚日子后,至少要半年内,有的在一年内,通知女方,经过男女双方商量确定下来。男方筹备婚礼,女方则准备嫁妆,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确定好的结婚日子不能随意改变。而老人的去世,具有突发性,用不着挑日子,说走就走了。
有些地方,对出殡的日子要求不是很严格,提前一天或推迟一天无所谓,只不过在开支上有多有少,因此,这些地方的通常做法是,如果出殡的日子与结婚的日子相同,尤其与村时姑娘出嫁的日子同相时,可将日子推迟一天或提前一天,把日子错开了,也就好办了。但有的地方在挑选出殡日子时比较严格,通常有两种模式:
第一种是固定的日子,即老人去世后,通常只能在家里停留固定的天数(有的地方是五天,有的地方是七天等),多一天不行,少一天也不行,这样的丧葬习俗,容易与喜事同日子,且没有回旋的余地。
第二种是根据老黄历或择日的书本来选择出殡的日子一般是农村一种迷信的做法,有吉凶之日的说法。出殡只能挑选“吉日”,不能挑选“凶日”。而农村人结婚大多也是通过这种办法来确定日子,挑选的当然也是所谓的“黄道吉日”。这种迷信做法之中,民间看日子的书本上,有很多所谓的“吉日”既适宜婚娶,也适宜安葬。如此,新娘出嫁的日子就容易与办丧事人家的出殡日子撞在一起,为同一日。
如果是同一个自然村出现喜丧出门为同日,按照旧时农村的老规矩,出殡要礼让出嫁。在过去的一些农村习俗,这种礼让要分两步来礼让。
第一步是出门仪式。不管是女儿出嫁,还是丧家出殡,都在天未亮之前有一个出门仪式。新娘出嫁那天,天未亮时有一种仪式叫出伞,也就是把一把红纸伞送到大门外的高处挂起来,早晨新娘动身时,要带往婆家。而丧家则在天亮前将灵柩从堂屋内搬到大门外固定场所(村里公认的摆放之地)。因此,如果喜丧同日,丧家要让喜家先出伞,之后他们才能移灵柩。不过,现在很多农村嫁女不再讲究出伞这种仪式了,而是直接从家门口上轿或上车上路。
第二步上路仪式。指新娘出门上路,去世之人出殡。通常来说,丧家先让新娘上路后,才能出殡。一些自然村一般都会有两条出路,一条是正式的大路,一条是备用的大路,也是专门为出嫁女儿留的。因为一些地方习俗,女儿出嫁时走的是一条出村的路,而回门时走的是另一条进村的路,农村俗称“不走回头路”。出殡走的是正式进出村的大路,这体现了对去世之人的尊重,即死者为大。新娘走的是备用路,这样接亲和送亲的队伍就可以避开停在外面的灵柩,免得产生心理阴影。这种做法充分体现了祖宗的智慧,村里喜丧两种重要的事情都不耽误,使村民能够和谐相处。

3、迎亲队伍和送葬队伍在路上相遇怎么办?

现在的一些人提出,如果迎亲路上遇上了送葬的队伍怎么办?过去的农村,由于交通不发达,这种情况几乎是不可能出现的,即便有这种情况,也会提前进行处置。为什么这样说呢?
过去农村,送葬的队伍走的是人来人往的大路,出门前要安排两人走到前面,与后面的灵柩至少要保持一到两米的距离。这两个人带着一面鼓或锣,边走边敲打。其目的有两个:
一是报信和警示。也就是告诉路人或者住在路边的人家,后面有送葬的队伍,让该回避的人回避,其中就包括接亲的队伍。农村讲究死者为大,在村里可以礼让出嫁女人,但到了路上就不能停下来,也不能走回头路。只能提前通知迎亲队伍和其他不宜与灵柩碰面的人,绕道而行。事实上,很多地方迎接队伍同样也在前面放出探路的人,也是怕路上遇到送葬的队伍,或者路边摆放了亡故之人,好及时避开。而对于同向而行的迎亲和送葬队伍,也因为提前放了路探,可以前往送葬队伍报信,送葬队伍为了不耽误人家一辈子的好事,通常来加快前进的速度,使两支队伍不相遇。
二是联络路祭。过去农村,送葬的队伍从地方人都认同的大路经过,要穿越一些自然村边,或者一些人家的门前,这些自然村和人家要以一种特殊的仪式,接待经过的送葬的队伍,通常接待方要放好凳子和香案,让灵柩停下来,进行祭奠,这种仪式俗称路祭,也有称为接香。这种做法一是表示对逝者的尊重,二是为保地方平安。因此,送葬队伍提前派出的人,要对这种事进行联络和处理。
现在农村,由于交通发达了,迎亲的队伍都是开着车队,在路上的行进速度也就很快。而送葬的队伍,大多还是按原来用步行的方式来操办,再加上现在不管是迎亲的队伍,还是送葬的队伍,大都取消了前面派前哨的老规矩,这样就使送葬的队伍和迎亲的队伍,不管是相向而行,还是相对而行,都容易碰到一起,让人猝不及防。这是由于社会发展出现的新问题。实际上,过去农村的一些老办法和老规矩,是人们长期生活经验的总结,为了避免这种尴尬的场面发生,一些老经验还是值得现在人借鉴。

4、两家喜丧同日,一进一出如何处理?

“两家喜丧同日子,先让喜家发轿子”这句俗语中的“喜”,指的是女儿出嫁时村里遇到的情况。如果这种情况换成是男方家,就会变成喜丧同日子,“一进一出”了,也就是谁先进门,谁先出门。“一进”指新郎迎新娘进村进家门,“一出”指办丧事的人家把老人送到墓地去。
有一些人在解释这句俗语的时候,认为男方这边也是“先让喜家发轿子”。这种说法,从民俗的角度来说,是一种想当然的说法,也是不顾及别人心理的想法。事实上,如果新郎这边的村子遇到了“两家喜丧同日子”,按照农村的传统规矩是“两不相见”,也就是说,在村里,迎亲的队伍不能看到灵柩,送葬的队伍不能看到迎亲的队伍。通常来说,送葬的队伍也要“礼让”,但这种“礼让”指的是出殡要尽量提前,在迎亲队伍未入村前,把灵柩送到墓地,以成人之美。这样,迎亲的队伍回来的时候,村里也就非常“干净”了。试想,如果接亲的队伍进村时,看到村子门前停了灵柩,人们的心里肯定不舒服。
也有的说,是因为这天新郎出门去接亲,所以说“两家喜丧同日子,先让喜家发轿子”,是让新郎先抬轿子出门去接亲,然后办丧事的人家才出殡。这种说法是因为对过去农村的婚俗不了解造成的,也可能是根据现在的一些农村新婚俗来解释,也就出现了偏差。
过去农村接亲,可不是在结婚大喜之日抬轿去接新娘,而是要提前一天(离女方家比较近),有的要提前两三天,甚至更长时间(离女方家比较远)。通常来说,按照农村传统规矩,女方那边的嫁女宴所需的酒菜,都由男方这边带过去,因此,嫁女人通常在婚礼的前一天或前几天举行,主要是看女方离男方家的远近,要不要在路途中住宿。再说,男方前去接亲,出门时并没有礼仪上的讲究,也就没有“先发轿”一说。
现在一些农村,婚俗不断发生变化,有的地方开始向城里学习(并不是所有的农村人,只是一小部分农村人,大部分农村人还是喜欢传统婚礼习俗),比如说,有的新婚夫妻举办婚礼,放在酒店,而且是出嫁宴与结婚宴一起合办,不再各办各的,并提前一天或几天把新娘及亲属接到酒店,接亲也就成了一种象征性的仪式。因此,我们不能以现在农村变化了的习俗为背景,来解释过去农村的俗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