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繁峙文化地 碑文说故事

 平型关杂志 2022-01-03


繁峙文化地  碑文说故事


——南关古城石碑漫谈

文/赵根瑞

      繁峙南关村西古城,在唐朝前期称“聚宝寨”。武则天圣历年间成为繁峙邑所在,历唐宋元明四朝,于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迁到现在的县城。古城遗址,虽历一千三百余年的风雨,其轮廓依稀可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古城内那通北宋巨型石碑,虽经九百余年的岁月风雨,多数字迹犹可辨认,向后人展示着它特有的风采。
     该碑高4.3米,下座一块巨龟石(赑屃),查阅资料知全国留有8块同样的石碑,大都立在文庙,宋朝是历史上出了名的重文轻武的时代,该碑便是那个时候的产物,立于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其来历非同寻常——碑文是宋徽宗赵佶亲自撰写,碑额由宰相蔡京所题“大观圣作之碑”(大观是宋徽宗的年号,圣作是皇帝圣笔撰文),碑文由书学博士李时雍仿宋徽宗“瘦金体”书写,行文27行,满行70字,共1250字。这是古代皇权封建制度为学子制定的八条“行为准则”,有点像如今的“校训”,为后人了解历史,留下了宝贵的实物遗产,也是宋代书院繁荣兴盛的产物。
     一般圣旨由侍召官(秘书)写好,经皇帝审阅后,印官加盖玉玺后生效。此文则不同,是皇帝亲自撰写,可见当时之重视程度;蔡京书法可比“书圣”王羲之,因其奸恶,后人不敬其行,把他从“宋四家”的苏、黄、米、蔡中逐出,其中“蔡”改为蔡襄;李时雍是当时了不起的人物,字致尧,号适斋,成都华阳(今四川华阳)人,官至孙议郎殿中丞。以书画名世,黄庭坚在戎州曾向他求书。崇宁(1102~1106年)年间,与米芾同为书学博士。书法很受国人追捧,求字人多了,影响到工作,皇帝下令禁止,以后没有召令不许写字,可见其不同凡响。后来的宋高宗赵构也是书法高手,曾在书法论著《翰墨志》里,将李时雍和蔡襄并提。《皇宋书录》载:“当时士大夫碑记题榜,多出时雍父子之手,盖其字结字妩媚,虽乏遒劲,然自成一家。”

此碑诞生的背景,更是不同寻常,是“唐宋八大家”之宋六家新文化兴起,以及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才女李清照生活的时代。在宋仁宗时期,王安石、欧阳修占居了权力与文化的最高点,引领了时代潮流,宋仁宗嘉佑二年科考,被誉为“千古第一科”。人才如天上的繁星,耀眼夺目,欧阳修任主考官,选拔的考生有苏轼、苏辙、苏询、曾巩、曾布……,其中9人当过宰相,24人写进《宋史》。
苏轼开一代“豪放”诗风,程颢继承张载思想,形成“二程”理学,不仅在当时形成轰动效应,也影响到后世。
     到宋哲宗时,人才竞秀,文章超拔,“苏门四学士”、“苏门后四学士”名振朝野。其中“苏门后四学士”之一的李格非生下一个绝世才女——李清照,到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李清照15岁,已如出水芙蓉,其父李格非54岁,苏东坡62岁,在李格非与苏东坡的交往中,李清照是否与苏东坡见面,诗文或受到苏的点拨和影响,不得而知。但那首《点绛唇》“蹴罢秋千,……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把一个少女的玩皮娇羞写得跃然纸上,活泼可爱,惊动文坛。24岁(1108年),她已于赵明诚结婚6年,那首《一剪梅》大概也在这时写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把一个少妇思夫的心情写到极致。
大观二年(1108年),宋徽宗26岁,其书画已成熟,“瘦金书”人尽效仿,踌躇满志的他岂肯落后于祖先,便诏告天下,树碑兴学。“大观圣作之碑”在皇帝圣旨的诏令下,全国诞生了,并把自己新创的“瘦金体”刻于碑上,与历代书法相比,格外新奇:瘦劲挺拔,铁画银钩,刚健俊逸,横画收笔带钩,竖画收笔带点,撇如匕首,捺如刀锋,连笔如游丝飞空,美不胜收,好不壮观!
      繁峙这片热土,在这次文化运动的高潮中,兴学之风必然浓厚,同样也立下一座巨碑——“大观圣作之碑”!留到今天,实为珍贵。

      此碑从宋徽宗赵佶大观二年(1108年)建立,到宋高宗赵构建炎元年(1127年),只过了19年,在金人的入侵下,由北宋变为南宋。我们北方这块土地也随之变了颜色,但未能南迁的汉民,仍然不忘初心,把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当作珍宝,耕读不辍,金末元初,在秀容(忻州)诞生了一个元好问(1190一1257年),成为北方文化的代表。
     宋高宗南迁,史称南宋。此时,虽然国运逐渐衰弱,但读书人报国的热情未减,陆游,辛弃疾的爱国诗文广为流传,宋高宗绍兴27年(1157年),朱熹承“二程”洛学,逐步形成“程朱”理学,影响至今。朱熹于淳熙5年(1178年)在坡塘视察时,找到“白鹿洞书院”废址,重新修复,请名师、置图书、办农田供养学子。又在湖南扩建“岳麓书院”,成为南宋著名书院,也就是中国历史上的“四大书院”中的两院。这些书院的兴起,“大观圣作之碑”在当时应该都有,有多少?时至今天谁也说不清,目前,全国现存的不到10通,堪为珍贵。繁峙一个山区小县,在历经元、清异族侵扰,仍然能保护此碑至今,可见当地民风淳厚,对文化的重视。
“文化繁峙”,其名不虚也!

超过3000人已经关注订阅




文字编辑:康所平    图文编辑:侯常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