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跑步会拉高心率,这会触及“慢心率更长寿”论者的神经吗?

 老威小屋 2022-01-03

“长年适度运动的人,总心跳次数更低!”

持静息有益于长寿的人,自古以来不少。曾国藩就是其中很有代表性的一位。

不过曾氏是因为患有皮肤病,身体热了以后,周身奇痒难忍,不得不经常静养,保持皮肤表面温度较低。

他老人家60岁刚过就去世了。

坦率说,就算过去人均寿命低,这也看条件而言的。以曾氏的条件,他这个寿数,绝对谈不上长寿。

比他早一千多年的孔子,活到72岁。条件比清朝可差远了。

孔子不仅是万代师表,关键他还是体育健将。他的射箭、驾车(这是古代最主要的军事素养)技术,都是出类拔萃的。还在老家县里的全运会上得过驾驶马车比赛的奖。

尤其是射箭,后来在他开办私学的生涯中,教授弟子学习“心正”,都是从教射箭开始。

加上他老人家有14年在周游列国找工作(找到合适的君主以求施展他的抱负),更是长期处在体力劳动和运动中。

我始终认为,孔子在距今2000多年的古代,就有这样的长寿,与他是体育健将、又长期处在“动比较多”的状态,是分不开的。

一、说静息有益于养生的基本观点

静息有益于长寿的人,通常有两种论证方式:

1、乌龟先生心率很低,所以很长寿,活过千年,是轻轻松松的事情。而老鼠小弟,心率好几百,所以寿命也就一两年。

2、人的所有可消耗的资源是固定的,一旦耗尽,就挂了。心跳的总次数也是一定的,长期高心率,用到尽头的时间肯定更短,也就是寿命更短。

这些说法,是不是都不陌生?

事实是怎么样的呢?

二、不同物种不能比

人跟乌龟、老鼠,都不是同类,没有办法比。

用乌龟低心率而长寿,老鼠高心率而短寿,来指导人应该采取低心率以获得长寿,听起来就荒唐。

要是可以这样类比,那么小狗一定要见到树木或者墙根才肯撒尿,人也学着它不见树木不排泄,不是把自己活活憋死?

说到底,小狗见到树木,或者墙根,或者停在马路边的汽车轮胎上,快乐地撒泡尿,是基因使然——划地盘、留互相联系的信号、记路标以便自己能找回来路……等等。

同样,什么物种该是什么样的心率,也是基因的作用。

对于人来说,从50到150,都是人正常的心率范围,就剧烈的生产、劳动而言,更高的心率也能到达,但是属于“非常规”,通常不主张长时间在这样的强度保持。如此而已。

更令“总次数是定数,应该缓着点使用”论者大跌眼镜的是:运动者总消耗的心率次数,比不运动的人更低。

三、运动者和不运动者一天的心跳次数

我们来做一道简单的数学题吧。

设:(为简便直观期间,假定甲乙双方以下数值,是长年保持的,即365天均如此。)

甲:平均一天运动1小时,运动平均心率140,白天日常生活平均心率80,夜间7小时睡眠,平均心率50(有长期运动爱好的人夜间入睡心率会更低,老威自己的夜间入睡心率长期在50以下)。

乙:不爱好运动,心肺功能比甲弱,平均一天的日常心率95,夜间7小时入睡心率65。

运动的甲一天的心跳次数:

60分钟运动 x 140心率 + 日常16小时*60分钟*80心率+夜间7小时*60分钟*50心率=8,400+76,800+21,000=106,200次

不运动的乙一天的心跳次数:

睡眠7小时*60*60 +日常17小时*60*90=25,200+91,800=117,000次。

一年下来,乙比甲的心跳次数就多出3,942,000跳,相当于乙的33天的心跳总数。

这是一个不很严谨的举例,但是上面运动者的数据,基本以我自己的数据为蓝本。不运动者的例子中的数据,根据经验值模拟的。

顺便说一下,我们在设置自己的训练心率区间时,会涉及到“安静心率”这个概念。

通常有三个概念与“安静心率”有点瓜葛:

睡眠心率:我几乎长年在48上下。

醒来静躺心率:近期跟踪平均值,51。

安静地站立心率:近期跟踪平均值,68。(安静地坐着,心率就会比安静地站立时大幅度降低。)

在有的体系里,要求用安静站立心率。

我长年对比自己的醒来静躺心率和安静站立心率,两者的确要差10-15。朋友们如果在设置心率区间时,被要求输入站立安静心率,一定不要用平躺心率替代,可以适当加10-15。

人跑步时是直立的,所以,我认为取直立安静心率,比平躺安静心率更有效。

举上述甲乙对比这个例子的目的,是想说明这样一个道理:

运动时,心率确实被拉高。但是这是强化心血管功能的过程。在长期训练中得到的较强的心血管功能的加持下,日常生活中,就可以拥有更低的心率(而依然能满足身体供血的需求)。而运动的时长,远远短于日常生活,因此以运动时间的高心率,换来一天生活中的低心率,最终实现总的心率数降低。

因此,即使对持有“人的消耗是有总数”这样理念的人来说,通过运动时期的高心率,换来更强的心血管功能,最终导致全天具有较低的心跳总数,依然是成立的。

到这里,“静息才养生”的观点,还站得住脚吗?

四、适度运功,量力而行

运动比静息更养生,这是我信奉的。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关键是要把握好“适度”。

上面说训练有素,可以导致一整天的总心跳数反而更低,说明运动有益于健康。如果片面追求,把一天的时间大部分用在激烈的运动上,恐怕就带来对身体的伤害。

几个月前,看到跑圈里有人“百日百(半)马”,完成后没多久,就去世了。

逝者的孩子对前来送别的、父亲生前跑友们说,你们为什么不阻止我爸爸这么跑啊。

不说长期过量运动会导致衰竭,就说按照有些人所持的“人的消耗有定数”的观点来看,适度运动,通过强化心脏功能,促使整日的心跳数降低,如果一天超过4个小时,长期这么维持,恐怕上面所举例的甲乙双方的心跳数大小,马上就要倒挂了,变成甲大于乙了。

所以,凡事不能走极端。什么都不能过度。

米饭虽好,狂吃也不行啊。

五、运动一定要讲科学

之前,曾经看到有运动爱好者发表过一个观点,大意是:

为了健康而进行的运动,要与比赛隔开。

从某种意义上说,健康,和比赛(竞技)可能真的不是完全同步的。追求的竞技等级越高,与健康偏离可能越远。

科学的、适当的运动会帮助我们远离疾病,但不恰当的竞技可能给我们带来伤病

适当的竞技,能提高运动的技能和乐趣,我们日常也经常自己跟自己比赛,在好友之间比赛。这些都是有益的,快乐的。

但对于普通爱好者来说,在得不到相应的护理和保障的前提下,强行追求高竞技,可能就给自己带来伤病。

在我的认知中,普通人当然可以追求高水平的竞技,前提是,自身条件,后勤保障,健康指导等等,不可或缺。缺乏这些因素,而以普通人追求专职人士的竞技状态,那就是定位不准,就风险管控而言,相当于裸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