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养生益寿之“动与静”

 sN飞雪 2012-04-13
提要:生命的最终表现是“健康长寿”(作者看法)人要长寿就要采取延缓寿命的措施,掌握“动与静”的结合。

人要长命,除了要“顺四时、适寒温、择环境、慎起居、调饮食、节妄欲。”还应该注意在锻练中掌握“动与静”的结合,才能延长寿命,请看讨论“动”与“静”的中心问题,如何“动与静”结合?

一、关于“动”之说:

“动”:动与静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动与静的协调统一,在延年益寿,抗衰老方面存在至关重要的作用。所谓动,就是运动,包括躯体的运动和心理运动等。躯体的运动有很多形式,各种体育活动与体力劳动等归于此列;心理活动则是指人的思想活耀,不堪寂寞,有所追求,爱好广泛,勤动脑、勤用心,保持旺盛的精力,好奇的心理,以使大脑充满活力。

法国著名哲学家伏尔泰提出的“生命在于运动”,是人们都很接受的养生箴言。《吕览》亦云:“流水不腐、户枢不蠹”都为运动在养生保健中的重要地位提供了理论依据。具有这种养生思想的古代医家还有汉代名医华陀,他模仿虎、鹿、猿、熊、鸟五种动物的多种动作,创造了“五禽之戏”的健身方法,用以防治疾病,抗老防衰。

运动可以提高人体的一切生理功能,如肌肉的耐力、肺活量、心脏功能等等。据资料表明,被人称为人体健康的头号大敌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病原因无不与体育锻练有关。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医学研究人员发现经常参加体育锻练可使人体血液中的高密度脂蛋白(GDL)的水平增高,而HDL的功能是缓解动脉粥样硬化。

然而,“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只强调运动锻练,而忽视静养未免在养生保健中失去偏颇;再者,动与静并非只限于躯体等表面状态,还包括心理内在因素。

二、关于“静”之说:

“静”:静是相对动而言,人虽然需要运动锻练,但不能一味追求动耒延缓衰老,求静同样可延缓衰老,还需要静。但是静不是被动静止,而是积极主动地求静,静以养性,许多功法都注重一个静字,如印度的瑜珈术就是以静养练功的。

当然也包含躯体的静态和心理平静等方面。静养就要做到适当休息,豁达开朗,平心静气,注意调养情志,不过于兴奋激动,保持心理和生理的稳态水平。《医学源流论》说:“能自然不动则有益,强制则有害,过困则衰竭。”唐代长寿医家孙思邈经过长年的实践也提出:“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哭、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为主,则精气收敛,可以耐久。”

实验证明,人在静止状态下神经紧张度放松,呼吸、心率、血压、体温均相应降低。这种积累效应,自然能增进健康、延年益寿。

三、关于“动”与“静”结合之说:

“动”与“静”结合才是最佳寿限延缓措施,一般人大都注意了躯体的锻练,心理活动往往忽视。整日无所事事,精神空虚,百事聊赖,以致疾病丛生,病魔缠身,直接影响自身的健康发展。因此,人应保持思想的活耀和广泛的兴趣,有利于延缓衰老的进程。既讲究运动,又重视静养,就可以保证身体正常生理功能的发辉,以达到长寿的目的。长寿医家孙思邈又说:“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强所不能堪耳。”

据生物学家分析,人在运动时氧化加速,新陈代谢增多,会消耗能量;在静止时,还原合成占优势,代谢降低,可储藏能量。我们常说:“龟鹤延年”,龟是经常静伏不爱动的动物,鹤爱独立而飞翔动作轻柔。相反,虎豺活动力惊人,可是寿命不及龟鹤。另外、作者的亲身经历,发现体育运动员到后耒的健康状况欠佳(作者有几位从事体育工作的老师及同学就是例证)。

四、小量随意运动最健身

生命在于运动,而多大的运动量才是恰如其分呢?为此作者参考了许多资料,众说纷纭。作者认为,还是运动专家和医学家们说的有道理,他们进行了许多研究,主张170减去年龄的差数为合理量的运动心率。还有人说运动次日早晨的基础心率若不超过运动前一日早晨测定的基础心率,是运动“不过量”;有人认为步行、跑步时能对话、语言连贯、表达自如,则“不会过量”。

不久前美国医学家和运动专家通过常期的试验观察,向人们提供了一条新的信息-----不必苛求标准量的运动,小量、随意运动,效果最好!

德克萨斯洲达拉斯生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通过完成定额脚踏车训练任务,13000名男女进行了8年的综合调查,以期了解运动何以“适量”才能有效的减少心脏病、癌症和其他疾病,使之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他们把接受试验的人,根据健康状况从差到好共分为5组,经过对比分析,最差一组的死亡率,平均比最好一组高3倍。令人吃惊的是:死亡率最低的不是热衷于体育锻练的运动健将,而是从事小量运动的人群。这一试验提示人们,除了为追求运动成绩和以减肥、健美为目的的运动要达到一定量外,对以增强人们机体代谢机能而有益健康的中老年人耒说,小运动量就能如愿以偿。

与此同时,美国运动专家对一万多名男子和三千多名女子所进行的历时8年的运动量有关健康的研究,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证明四肢不勤者的早死率为64/万,是运动者的三倍;而在运动的人群中,从事轻松运动的人,比较大运动者的早死率要低。据此,专家们倾向于推翻过去10年一直认为只有较大运动才能健身长寿的观点,认为与轻松运动相比,各种“全力以赴”的运动并不能使运动者在更大程度上增进健康或延常寿命,因为过分耗能和“磨损”脏器,不仅欲速不达,甚至会物极必反。

五、“生命在于运动”、“生病在于过用”

昨天讨论了“生命在于运动”、“小量随意运动最健身”,今天讨论“生病在于过用”。

“生病在于过用”这是《黄帝内经》里的一句名言。它既是祖国医学发病中的一个重要观点,也是养生学里的一条基本原则。即人们要健康长寿,就要注意劳逸适度,因为很多疾病的产生,都是由于劳动、饮食、体力、精神等超过正常的限度所造成的。

从精神方面耒讲,要清心寡欲、情绪安静。因为精神情绪过剧持久不解会称为致病因素。暴怒伤肝、过喜伤心、过思伤脾、过忧伤肺、大恐伤肾,这都是人们所熟知的。常言道:“笑一笑、少一少,愁一愁、白了头。”可见经常保持乐观的情绪,而不患得患失,是长寿的必备条件。

适当参加体育运动和劳动,对身体健康十分有益,但要注意的是,不可超过机体的耐受能力,如果超过了机体的耐受能力就属于“过用”。《素问?宣明五气篇》说:“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这里的久视、久坐、久立、久行都是过劳,唯久卧指的是过逸。

在饮食方面,祖国医学(中医)认为,饮食的大饥大饱,或过寒过热,或者偏嗜,皆为“过用”现象。《素问?痹论》曾明确指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就是说如果饮食过量,超过了肠胃的耐受能力(过用)就会损伤人的肠胃功能。《素问?生气通天论》还说:“膏梁之变,足生大疔。”意思是若经常偏食肥甘厚味之品,会蓄而为热,足可使人产生大的疮。

《素问?上古天论》在论述人们如何才能长寿时,精辟的指出:“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还有,汉代名医华陀曾经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能生。譬犹户枢,终不朽也。”这就是说明体力劳动的作用,不但能够锻练体格,使精神充沛,而且有防止疾病的极积意义,但不可超过机体的耐受能力,也就是“过极耳”即“过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