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非刘氏不可称王:为何曹操打下汉中后,就敢进魏王了

 广州玉 2022-01-03

建安二十年(215年)三月,曹操攻汉中;秋七月,至阳平关,败“大天师”张鲁,直逼与汉中毗邻的益州。

这时,司马懿向曹操建议,不如趁势攻蜀:“刘备以诈力虏刘璋,蜀人未附……今克汉中,益州震动,进兵临之,势必瓦解。”一旁的主薄刘晔也很赞同:“今不取,必为后忧。”

然而,曹操的回答却是:“人苦无足,既得陇,复望蜀邪!”言罢,他便匆匆返回北方。如此敷衍之语,很难不让人奇怪:曹操到底有什么事,比解决刘备这个心腹大患还要重要呢?

上图_ 刘备(161年-223年)

一、法正的“歪打正着”

曹操克定汉中后,于当年十二月令夏侯渊固守此地,而后便班师回朝。如此异常之举,让法正看到了机会。

为此,他极力劝说刘备攻取汉中。理由见于《三国志·法正传》:“曹操一举而降张鲁,定汉中,不因此势以图巴、蜀,而留夏侯渊、张郃屯守,身遽北还,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将内有忧偪故耳。”

按法正的想法:曹操不趁势来攻打我们,那肯定是因为他的老巢“起火”了。否则,曹操又怎么会放弃这么好的机会?

上图_ 法正(176年-220年),字孝直

这话看似有理,可实际上,却是法正猜的、懵的。理由很简单:河北邺城距离西蜀成都,何其遥远?因此,法正想要探听曹魏内部的关键消息,可谓难于登天。

至于刘备与法正这君臣二人“一个敢说,一个敢信”,竟然真的开始准备攻打汉中,那便是后话了。

又据《三国志·武帝纪》记载:“二十一年春二月,公还邺。三月壬寅,公亲耕籍田。夏五月,天子进公爵为魏王。”

事实同样证明,曹操在返回邺城后,并没有处理任何叛乱;而他之所以匆匆赶回老巢邺城,其实是为了打破“非刘氏不可称王”的规矩,好让自己顺利进封魏王,进而为曹氏僭越提供关键的法理依据。

上图_ 曹操(155年-220年)

二、曹操的“僭越之路”

对于称帝,曹操表现得很矛盾。虽说他终其一生,都未曾称帝;但对于这条“僭越之路”,曹操却未曾止步。观曹操霸府的“进化”,一目了然:

建安元年(196年),人人皆知曹操“平生常喟然有匡佐之志”。于是在北方诸多士族的帮助下,曹操成功迎奉天子至许,进封司空。由此,曹操顺利开府治事,其霸府之路也正式开始。

虽说司空府已取代东汉政府,成为朝廷的实际决策机构;但此时的曹操还尚未表现出僭越之心,其心腹谋臣荀彧,也仍为汉室臣子,而非司空府掾吏。直到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一统北方之后,才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其个人权力的“扩张”上面。

是年,曹操废除三公,进大汉丞相,以丞相霸府治事。同年,曹操又下令诛杀大儒孔融满门,使北方士族不敢妄议朝政的同时,也让自身威势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上图_ 赤壁之战

然而没过多久,曹操便折戟赤壁。胡三省注《资治通鉴》曰:“谓操以赤壁之败,威望顿损,中国之人或因其败而图之,是忧在腹心。”可见,若非赤壁之败让曹操威望大受打击,恐怕其权力还将会进一步“膨胀”下去。

一场败仗,需要用一场胜仗“洗刷”。蛰伏三年的曹操于建安十六年(211年)三月出兵,借“假道伐虢”之名逼反马超、韩遂,而后又以雷霆万钧之势将“叛军”击败。

次年春正月,曹操还邺,“天子命公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如萧何故事”。见此,董昭等人“见缝插针”,联名劝说曹操“进爵国公,九锡备物,以彰殊勋”

这哪里是“萧何故事”?这分明是“王莽故事”!

上图_ 董允(?~246年),字休昭

对此,汉室忠臣并非没有反抗。只是如荀彧这般地位,也惨遭“隐诛”,其他人又哪里能阻挡得了曹操的步伐呢?

据《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十八年春正月,进军濡须口,攻破权江西营,获权都督公孙阳,乃引军还。诏书并十四州,复为九州。夏四月,至邺。五月……(曹操进)魏公。……秋七月,始建魏社稷宗庙。”

此时,距离汉高祖刘邦所立下的“非刘氏不可称王”,曹操只差临门一脚。只要打破这个规矩,曹操的“僭越之路”,便有资格看到“终点”了。

毫无疑问,这“临门一脚”是比较困难的。为了给自己进封魏王提供必要的法理依据,曹操采取了一种稳妥而又“高级的方法,即“复置九州”。

上图_ 汉中地势图

三、汉中与“复置九州”

早在建安九年(204年),曹操便有了“复置九州”的打算。见于《三国志·荀彧传》:“太祖拔邺,领冀州牧。或说太祖'宜复古置九州,则冀州所制者广大,天下服矣。’太祖将从之。彧言曰:'若是,则冀州当得河东、冯翊、扶风、西河、幽、并之地,所夺者众。……天下大定,乃议古制,此社稷长久之利也。’太祖遂寝九州议。”

可以看到,复置九州对曹操来说,有利有弊。

看得见的好处便是:古九州中,冀州领土很大,因此,曹操于建安十八年(213年)复置九州后,其封地(即冀州魏郡)之土将会大大增加。此外,还有看不见的好处,这才是最重要的。

曹操托名《尚书》,以古制取代今制,在名义上占据大义,便可进一步削弱汉王朝所剩不多的“余威”。另外,按荀彧所说的“天下大定,乃议古制”,可知曹操复古九州制,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汉魏嬗代的合法性。

换言之,复古九州制,就是曹操打破“非刘氏不可称王”的那临门一脚。

上图_ 荀彧(xún yù)(163年-212年),字文若

接着再说弊端。荀彧还说过,曹操此举会让“人人自恐不得保其土地”。尽管,这是荀彧阻碍曹操称帝的一个借口;但曹操自己心里也清楚:尚未平定北方的他,还没有足够实力镇压一切不服。

直到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羽翼丰满,托古改制的条件才算基本成熟。又据《后汉书·百官志》注引《献帝起居注》记载:“建安十八年三月庚寅,省州并郡,复《禹贡》之九州。”

不过,曹操此时仍面临一个问题:重置古九州的前提,是要先占据天下之土;否则,谈何重划九州?又谈何让天下人心服口服?

(注:按东汉旧制,天下之土共十三州,分别是幽州、冀州、并州、兖州、司州(即司隶校尉部)、豫州、徐州、荆州、青州、扬州、凉州、益州、交州。再加上后来设立的雍州,当为十四州。)

彼时,曹操已据幽、冀、并、兖、司、豫、徐、雍等地,还剩下凉州、扬州、荆州、益州、交州需要解决。除了益州(古为梁州)外,曹操虽未全据其他大州,但也得到了一小部分,倒也能站住脚。

上图_ 曹操已占据的地盘

结合上图不难看出:曹操得到汉中,便能顺利将自己的势力延伸至古梁州。如此一来,他才算是满足了复古九州制的基本条件。

正因如此,曹操才会在目标达成以后匆匆返回邺城,准备称魏王。毕竟,让自己的“僭越之路”走得更远一些,是曹操经营了大半辈子的“事业”,它当然要比刘备更加重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