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腊味了。

 ntshang 2022-01-03
图片图片

愈到冬天,愈是心心念念着“家乡的味道”。

从记忆而言,“家乡”与“味道”,可谓绝配。家乡,自然是每个人心底最持久的牵挂;而味觉记忆的顽强程度,也远远超乎我们的理解。有时候,脑海中已经消失了的东西,到了味觉上,依旧深刻。

对很多人来说,在有关家乡的味觉记忆里,“腊味”是最耐人咀嚼的一道。尤其在南方,每年冬腊月时节,一串串色泽深沉、油光泛亮的腊肉,就挂在了家家户户的灶头上,浓郁的咸鲜和甘醇,透着风干日晒的香气、慢慢熏烤的烟火味,那种色味俱全的诱惑、回味无穷的,至今难以抵挡。

腊味,留下冬日阳光的吻痕,充盈着一年丰收的喜悦,演绎人们在萧寒日子里的活色生香。现今的食物选择多种多样,然而时间和烟火熏陶的味觉记忆,却代代相传。腊味飘来的时候,格外令人顿生举箸推杯之想,忆起一家人团团围坐的欢乐时光。

腊味,是远行游子的情怀。无论餐桌上多么丰富,只要有一盘鲜艳油亮的腊肉在那里,温馨和怀旧的感觉就回来了。一道腊味,满足着我们的舌头和心尖,其味也绵绵,其情也长长。

图片
图片
无论什么世道,人们都爱吃些不太新鲜的食物。
腊肉,要经过腌制、暴晒、风干、烘烤等工序的加工,鲜肉的嫩滑细腻已经丧失殆尽,却有了更加醇厚鲜美的独特味道,而令人欲罢不能。
作为一种原生态的食俗,腊肉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当年孔子办学,不收取学费,但要收十条腊肉作为见面礼。可见,从那时候起,腊肉就已是既普通家常,又不失人情礼节的东西了。
平时你所能想到的肉类,差不多都能制成腊味:腊肉、腊肠、腊鸡、腊鸭、腊鱼、腊肝、腊肚……隆冬时节,家家户户的屋檐下、阳台上,挂起一串串腊味,带来惹人垂涎的干香和熏香,浓浓的人间烟火气,莫过如此了。

图片

北方虽然也有腊制品,比如哈尔滨的风干肠,但还是不及南方的普遍和隆重。

做腊肉,在南方各地是祖传下来的习俗。在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年代,人们自己种庄稼、养牲畜,等到冬天,卯足劲要过一个丰收年,便开始忙活着宰猪杀鸡,好不热闹。

因为没有冰箱,肉品不易储存,加上交通不便捷,很难把当地的肉卖出去,所以大量吃不完的肉,就用盐细细腌过,用绳子系起来,吊挂在户外吹干。在低温环境下发酵,腊肉的肉质紧实,且香气最好。

如此做成的腊肉,不仅可以有效防腐保质,而且还有了一番新生,产生另一种鲜香的风味。腊肉一般能一直吃到来年冬天。曾经在新闻上看过有的腊肉可以存放超过十年,听起来有点可怕,但据说味道好极了。

或许,时间是食物的死敌。但是人们也有智慧,让时间成为食物的挚友。

图片

图片

制作腊味,是许多南方小城备冬过年的重要环节,也是仪式般的存在。

以前人们讲究“办年货”,“办”和“买”不一样,更有着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意味。在亲力亲为的置办年货中,享受庆祝丰收、期盼新年的乐趣。

进入冬天,看家家户户的院子里,阳台上,腊肉、香肠、腊鱼已经吊好,密密麻麻,一簇一簇,在阳光的照射下,渐渐浸润出微微的油润。一天一天过去,肥肉渐黄渐亮,瘦肉愈黑愈深。街坊邻居闲时,碰到一起,也会兴致勃勃地讨论:谁家今年挑的肉肥瘦相间特别好,谁家今年灌的香肠又多又漂亮……

图片

各地制作腊味的时间,会有所不同。岭南人有“秋风起、食腊味”的俗语,湖南人到立冬才开始忙活,而四川、湖北和江西,习惯在冬至进九之后开始做腊味。不过随着人们生活和消费习惯的改变,现在的时间点也越来越往前移了。

各地制作腊味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在湘西、湘北,还有巴蜀地区,做腊味的关键一步,是在腌制之后用烟熏。梁实秋去湖南见朋友时,特地到厨房参观,发现:“原来腊味之制作最重要的一个步骤就是烟熏。微温的烟熏火燎,日久便把肉类熏得焦黑,但是烟熏的特殊的味道都进去了。”

图片

烟熏时,先将柏枝燃旺,覆以米糠、谷壳和木屑,还要在熏料里掺些陈皮、橘子皮等等。一直要有人守在旁边,保证不让明火生,也不能让暗火灭。在高温缺氧的熏灶中,熏料的香味和植物油散发出来,烟顺着腌肉时血水流出的纹路往里飘,烟的细小颗粒慢慢附着在肉上。熏好的腊肉不仅香气浓郁,而且肉色深沉透亮,手感细腻柔滑。

烟熏是一个急不得的过程,是时间和味道慢慢渗入的过程,也是人们投入情感和心智的过程。

图片

腊肉有很多种吃法,倒也不必太复杂,因为腊肉本身已经具备了足够的滋味。有时候拿来和辣椒、青蒜一起翻炒,色泽亮丽,香辣四溢。有时候和米饭一起蒸,腊肉的香气化进米饭里,油淋淋地浸润着米粒,令人食欲大增,热气腾腾中,一大碗饭就下肚了。

要说搭配,新鲜的冬笋加上腊肉薄片,应是许多家庭的经典私房菜。一鲜一陈,腊肉滋滋泛着油光,有清爽的笋子做底子,也并不觉油腻,口味均衡,浓郁咸香,触动着味蕾,令人念念不忘。

腊味浓了,年味也近了。在最好的冬日日常,生活里的琐屑幸福感,就这么来了。

图片

图片

人总说,月是故乡明。腊味也一样。人总会觉得,家乡的腊味最好吃。

不同的地区,对腊味的认知不太一样,腌制、风干等方法也各不相同。还有的地方,比如江西、湖南南部地区,一般不用烟熏。而且,每家每户根据自家人的口味制作腊味,微妙的把控都是其他人无法比及的。种种因素都决定了,家乡的腊味、家里的腊味,对每个人来说肯定是最特殊的。

不同地方,不同喜好,不同工艺,不同风味,也使得人们对腊味也都有自己的记忆。这些都再正常不过。然而,我们现在生活的时代有些奇怪,据说在某些地方,连泡菜、煎饼果子都出台行业标准了。或许,食材可以有标准,但是情感和记忆,岂能有“标准”?

图片

腊味作为一种风物,本来就诞生在相对封闭的环境里。因为关系到最珍贵的食物,所以当地人要在制作、保存和烹饪上,找到最合适的办法。每一个微小的细节,都是一道扎实的工序。因而,腊肉看上去很糙、很原生态,做起来却是极讲究的。

正如人追求个性、事物贵在特色,文化里的不同,往往才是最有魅力的。在工业流水线攻城掠地的时代,许多食物失去了灵魂。然而,在我们的内心和记忆里,仍有一种强大的力量挽留着传统,让我们信仰手工的质感和原滋原味,当然,还有我们的乡愁。

腊味不仅仅属于南方人。有些北方人,年少时很少见到这类食物,但是到南方久了,渐渐入乡随俗,如果冬天没有了腊味,便觉得少了些什么。熟悉的味道,可以令人想起熟悉的环境、熟悉的人。腊味,是我们久远的记忆,也是我们时刻在意的生活。

图片

中国人对食物予取予求,花样迭出,哪怕只是一道腊味,也是精深细致、难以道尽。

现在的人提起筷子前,可能已经在脑子里,把食物的营养成分表迅速估量了一遍。腊肉的味道独特,含有磷、钾、钠,以及蛋白质等营养成分,但是烟熏产生的亚硝酸盐、肥肉中的胆固醇等问题,也可能令人迟疑,眼看着美味,鼻子闻着香气,嘴巴却不敢享用。

其实,做菜和做人一样,都讲究恰到好处。只要科学烹饪、正确食用,也可以消解腊肉的许多坏处。毕竟,这一道腊味,扎根在割舍不掉的记忆里,弥漫着生活温馨的烟火气,谁又真的忍心抗拒?

有腊味了,我们都离家乡不远了,所有的思念也都要得到满足了。冬至,冬已深,年终有所归宿,愿君尽皆安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