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四逆汤——口疮,吐血,咳嗽,肺炎,肺心病,心梗,心悸

 平安健康LZJ 2022-01-03

图片

1口疮——沈柏莉医案

马某,女,47岁,1989125日就诊,门诊号004389。患者诉口腔溃疡3月余,反复发作,屡服抗菌消炎之剂及中药清热解毒剂不效前来就诊。查见:舌体、口腔两颊、上腭、牙龈、唇黏膜有多处散在大小不等的溃疡,边色淡红,中间白色疡点,疼痛不已,伴腹部冷痛,食欲不振,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舌胖大有齿痕,舌质淡红少苔质润,脉沉细缓。辨病:口疮(脾肾虚寒,虚火上炎),治则:温阳散寒,引火归原。方用:四逆汤原方加白术、桂枝、肉豆蔻各10克。日1剂,分3次服。外用细辛研末敷脐。

连用6剂,溃疡面基本愈合,临床症状显著改善。效不更方,续服6剂而痊愈,3个月后随访未复发。[云南中医杂志1991,(3):26]

按语:复发性口疮临床以实热证多见,然久病不愈,或素体虚寒之人,口疮亦可见虚寒之证。表现为口腔溃疡点多且散在,反复发作,昼轻夜重,四肢不温,二便清冷等,多为肾阳不足,虚火上炎,其治宜四逆汤温下焦,以引火归元。伤寒论名医验案精选

论:口腔溃疡,此是上火,火逆不降,却没有心烦,也没有胸痞,也没有口渴。有腹部冷痛,食欲不振,大便稀溏,舌体胖大,脉沉细缓,此为脾肾虚寒,虚火上炎。

2感冒——大塚敬节医案

32岁男子。数日来强行彻夜工作,3日前因感冒而卧床不起。体温38℃,恶寒。翌日升至40℃。患者主诉,除较身重外,无其它无不适。舌无苔,尚有津液,脉浮大,每分钟90至。昨日无大便,尿澄清,触之足冷。投与四逆汤,-2小时后微汗出,体温下降,夜间37.5℃,翌日热平。(大塚敬节氏《汉方治疗实际》)汉方临床应用解说

论:强行彻夜工作,劳而汗出,里阳也泄((夜则养阴而失养,风寒外感,伤其经阳,则里阳也虚。寒伤经阳,热不得泄,则见发热,此当脉紧,身疼,恶寒,无汗,骨节疼痛,反无其它不适。用四逆汤治愈,本案有点难懂。

无大便,若从阳明论,当不见小便,反见澄清,触之足冷,此不为阳明。脉浮大与每分钟90动,是脉浮大而数之义,此皆是外感之脉。因里阳之虚,不能外发表寒。四逆汤,温脾肾之阳,则肝气升达,营血生风,风泄皮行之寒,则微出而表解。此是表伤微寒,而里劳也微虚,四逆汤,温里而发微寒。

3外感内寒证——易苣荪医案

高要吴太史秋舫,品学俱优,虽登科名,仍是儒生本色,书法尤超。癸已八月,其幼子初得外感,发热恶寒,下利。适余人闹,某医用儿科套药,寒热仍在,利至日十余行,呕逆。余甫出坊,即延余诊。指纹青暗,面舌皆白,准头亦青。余曰:'下利呕逆,里寒已见,虽表证未解理宜温里。拟四逆汤1服,不瘥,附子用至12-15克,日3服,呕利乃止,是日附子两有奇。夫以数月小儿分量如许之重,闻者莫不咂舌,而秋舫则笃信不疑。作者难,识者亦不易也。《近代名医医话精话

论:一有外感,即病下利,此发热恶寒为表证,下利为里证,外感病治同时外感下利的方子,好几个如葛根汤,葛根芩连汤,黄芩汤。但看本案,也可以用协热利之桂枝人参汤,双解表里。那个指纹看不懂。

图片

4吐血——黎庇留医案

某店员,男。吐血盈盆,卧床不起,稍动则头眩血出,脉微欲绝。此乃出血过多,亡阴而阳无所附,亡阳在即。急用大剂四逆汤合柏叶汤与服。次早能起,眩减血止。第三日可到门诊,再以柏叶汤加术、附,数剂而愈。近代名医医话精话

5肺炎——荒木性次医案

13岁女孩。因肺炎持续高热数日,用强而有效之注射剂,高热降至37℃,但元气已衰,食欲衰败,口干欲饮,与之则不进。

颜面色青,朦胧似睡,时时烦躁,且呻吟,如抽嗒哭泣。脉浮细而数,尿频。此为里寒阳虚之重证,故与四逆汤。服后呻吟止,1小时之后,欲食点心,谈笑自如,用1~2剂即痊愈。此患者,可能强以洋药,抑阳气太过之故。(荒木性次氏《古方药囊》)汉方临床应用解说

论:肺炎,多是外感引起,如真到了元气已衰时,有明显的亡阳病象时敢用四逆汤,如症不明显,真不敢用。越是知道外感卫热不泄导致肺炎的病理,越不敢用四逆汤。这样的医案学起来有难度,还有上边感冒医案,就一个感冒,后面就变成了四逆汤证。

6咳嗽十年——姜春华医案

李某,男,51岁。咳嗽十余年,近三年出现气急,日前咳喘不能平卧,纳呆便溏,动辄自汗,怕冷,腰痰,舌淡,苔白,脉弱。亟宜扶正固本,以防虚脱。

附片4.6克干姜2.4克肉桂1.5克补骨脂9克熟地9克萸肉6克茯苓9克五味子6克山药15克姜半夏6克 甘草3克方7

另移山参9克 蛤蚧1.5克坎,1.5克 研粉服,每次3克。

按:肾为气之根,肾阳衰弱,则气无所主,势有暴脱之变,故以四逆汤加减,佐以温肾壮阳之品,并加参蛤散扶正固本。按十八反附片与半夏相反,但仲景附子粳米汤,则附片与半夏明明配伍,我们的临床体会附子与半夏配伍,并无不良反应。经方发挥与应用

7肺心病——何志雄医案

1964年,有一肺心病员住院治疗,经中西药调治后,病情好转。某晚,适余值班,黎明前,护理来唤,云此肺心病员突见张口呼吸,端坐床头而不能卧。余急给氧,气略平。但四肢渐冷,至天明,冷更甚,手逾肘、足过膝,端坐而张口呼吸更甚,痛苦异常,舌质淡,脉数。余遂与其他中医共拟茯苓四逆汤加减予服。经二三小时,冷势即减,气亦平,迨中午,已能平卧矣。(《老中医医案医话选》)仲景病案学

论:四肢渐冷,冷更甚,此就是厥逆之证,四肢逆冷之义,此就是应用四逆汤的重要证据。所有的四逆汤证,都会有此证。张口呼吸,此为厥阳上逆而不降。厥者,阴寒盛而中气不交,肺气不降,所以喘逆也。

    《伤寒悬解》厥阴三,四肢秉气于脾胃,脾胃阳旺,行气于四肢,则四肢暖而手足温,所谓阳盛而四肢实也。缘土旺于四季,故阳受气于四末。四末温暖,是之谓顺。水盛火负,阳虚土败,脾胃湿寒,不能温养四肢,是以厥冷。四肢,阳盛之地,而阴反居之,变温而为冷,是反顺而为逆也,因名厥逆。厥逆之家,木郁火动则发热,木火未盛而寒水方旺则为厥。诸四逆厥者,是其阴气方盛,阳气未复之时,故不可下。凡虚损之家,阳误用阴旺,证也同此,不可下也。

图片

8心肌梗塞——门德纯医案

江某,男,56岁患冠心病多年。某上午突然胸部憋闷、刺痛、头晕目眩、冷汗淋漓.入院急诊,心电图示:急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缺血型改变,患者神疲欲寐,面容青紫,周身不温,四肢厥冷过肘膝,口唇及指端发青,冷汗溃渍,脉沉迟弱极,时隐时现,舌暗而见瘀斑,余当即辨为心阳衰微之证,急疏附子10克(生、制各半)、干姜10克、炙甘草6克、葱白九根,令速煎取温灌之.会诊医师遵余意进行救治。药后三刻,视其眼神转活,面有表情,冷汗得止,询之已能言语,心痛减,此心阳复,故再予人参汤、瓜蒌薤白半夏汤兴阳行痹,二方交替轮服数剂,精神振作,胸痛基本消失,夜间已能安卧。饮食能进,六脉略和,小有结脉,继以炙甘草汤、枳实燕白桂枝汤二方各三剂,交替服用。一月以后,心电图已大有改善,遂出院。后遇小劳又心气短,脉沉细、舌质淡,又以兴阳行,活血化淤方药调治月余而告愈.

胸痛一证,其重症称之为真心痛,发病急,常可导致猝死。本患者系由于痹阻淤滞日久,导致心阳衰微,痹阻至极,阳气欲脱,治疗时若通心阳,理气血同用,则缓可济急。清?陈士铎云,人有真心痛者,法不在救,然用药得宜,亦未尝不可生也.”余以为在生理上,阳气是化生的主要方面,在病理上,较之阴精,阳气更易受损,治疗上,阳易骤生而阴难速长,故救治危逆之证,余常立于兴阳之法.几十年间,颇感得心应手.名方广用

论:本案典型的汗出阳泄,阴盛而发厥逆厥阳不降,阳亡欲脱之证本冠心病多年者,就是中虚,下寒阴盛,上侵阳位。本案若是火神派看到,会用大剂附子。后面的各种治法,若都以大剂附子或四逆汤为主加减,效果更快更好。

9慢性心功不全——门德纯医案

王某,女,40岁,患充血性心力衰竭,常有心慌、气短、胸闷、头晕,近来由于劳累过度,致使诸症加甚,论见:呼吸短促、面容苍白,紫绀,四肢厥冷、四肢浮肿,脉细弱,诊为:心阳虚衰,肾阳不足。先进四逆汤二剂与治。三日后,诸症顿减,再拟附子汤、当归四逆汤各一剂,服后四肢渐温,呼吸渐平,又以八味地黄丸治疗半月,症状基本消失,患者已能工作,说明四逆汤有振奋心肌,促进循环之良好功用.名方广用

论:面白为木枯,四肢厥冷为脾胃之阳虚,脉细弱,细为阳少,弱也为虚脉。此病心慌、气短、胸闷,头晕者,中气虚寒,胃气不降,下阴上侵清阳之位也。四逆汤,温中而降逆,暖水以退寒。本案病理,就是《金匮》胸痹短气篇病理。如脉滑者,就是痰实,隧道不通。胸痹心痛一:脉当取太过不及,本案脉细弱者,就是不及之脉,阳之不及,则阴侵之。黄师解,心肺之阳虚,总由中气之败。

    四逆汤与附子汤,是有明显区别的。甘草干姜汤,温脾胃之阳,加附子退少阴之寒。而附子汤,主攻少阴内寒。细理还说不上来,只知太阴与少阴之别,在这些医案中,有一个是用附子类汤效果不行,改用了四逆汤,就治愈了,这也能说明二者有区别。

图片

10心悸——刘含堂医案

温某某,男,56岁。19961115日初诊。3年前因出现胸闷、胸痛等症,在本市某医院检查为冠心病,经中西药结合治疗3个月病情缓解,症状消失。1月前又出现心悸、头晕、眼花等症状,在市内某医院作心电图检查,提示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突出体征为窦性心动过缓,西医予阿托品片口服治疗,药后心率加快,但停药后又转缓慢,于是前来求中医治疗。现症:面色㿠白,心悸气短,动则加重,头晕,乏力,眼花,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小便清长,饮食及大便自调。舌淡暗,苔薄白,脉沉迟(心率36/分)。诊为心悸,辨证为心肾阳虚,血脉凝涩。治宜温补心肾,活血化瘀。用四逆汤合桂枝甘草汤加味,处方:炮附片15克(先煎),炮姜10克,炙甘草6克,桂枝10克,党参15克,丹参15克,当归12克,川芎6克,枸杞子20克。水煎服。服10剂,脉搏增至55/分,其他症状亦减轻,继以前药又服10剂,脉搏增至64/分,其他症状均消失。为巩固疗效,将上药改汤为散,每服10克,每日3次,嘱续服3个月。1年后追访,病未复发。经方治病经验录

论:沉为阳虚,迟为在脏,沉为在里,迟为脏寒。阴盛之脉,阳虚不及,浊阴上侵,中气虚败,胆胃上逆,则头晕眼花,心悸胸疼,肺胃上逆,则胸闷短气。中气虚败者,脾肾虚寒也。

购书学习,进群,请加好友  (微商—勿扰)

点击在看,感谢分享,读黄元御,学古中医

自学中医,只读黄师,不走弯路,快速入门

自学仲景,只读黄师,四圣一脉,医家准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