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学人文读本

 学海岸边一过客 2022-01-03

大约两三个月前,唐樟荣先生在朋友圈转发了一篇丁东的文章“《大学人文读本》的诞生”,文中介绍了编写“读本”的由来,以及这套“读本”的一些特点。我看着有点意思,并且某些理念及知识点也是我辈所欠缺的,因此在网上先查阅了一下书的目录。这套书共三册,第一册《人与自我》,第二册《人与国家》,第三册《人与世界》;开始想把后面两册买来看看,后来还是决定买了全套。

买来了也便开始看了,看着看着也就看完了。看完了想说点什么,这时便觉得不那么容易了。我猜想,这套书编写时可能也算顺应潮流;而在今天,则未必符合主流,估计教育的主管部门是不鼓励这套书想要传播的理念的。可以看看《总序》里的提法:“《读本》所做的,实是在尝试现代人文视野的重新整合,即通过对人类共同的普P世S价值谱系的纵深勘探暨合理配方,以期为大学生'精神成人’提供全方位、几近全息型的思想营养。”读本“以理念分卷”:主体角色(第一卷),现代国民(第二卷),世界公民(第三卷)。我购买这套书的时候,看到以“大学人文读本”为名的已经有好几种其他版本的书了,并且高等教育出版社也出了一种;我怀疑,此等做法是有针对性的(针对这套书的传播)。

我说的(买的)这套书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夏中义主编,大开本(16K),丁东先生为第三卷《人与世界》执行主编。我觉得这套书所收文章以纯理论的为多,生动性不够(第三卷似比前二卷好些),有的很枯燥,大学生能硬着头皮读下去?据说,选文时各编辑之间也是有许多争论的,如有的人就对“那些不能直接切入现实,行文晦涩的文章,断然不肯赞同”(丁东语:在几次编委会上,大家唇枪舌剑,直言不讳,争得不亦乐乎。用了八个月的时间,终于编成)。现在选一页第二册的文章(照片),请试读:

编书并不是有好的主观愿望就行,应考虑对象。可以说,这套书所收文章都是好文章,编者们是把这件事当作一种神圣的使命来做的(为大学生架设一个思想平台,请他们在平台上感受人类文明脉搏的跳动;是在铺设一条管道,为知识界、思想界和一代青年学子之间,进行精神的沟通);但是不是适合大学生阅读,大学生愿不愿意读,也是非常值得注意的。我看这套书的阅读对象,更适合对大学生会产生较大影响的那些人,如父母,老师,教育系统官员;这些人的思想观念可以对学生起一定的引导作用,教育官员的理念可能对大学精神也会有影响。

选入这套书的文章作者也是有特色的,很多是名人,如爱因斯坦、叔本华、康德、蔡元培、鲁迅等。据介绍,选文的作者分三类:一是外国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和政治家;二是已经去世的中国现代思想家和文学家;三是目前正活跃着的中国作家、学者(比重大约各占三分之一)。看出什么来了吗?(是不是很全面,还是片面?)所谓古、今、中、外,是不是没有中国的古人?很明显,无论孔孟老庄,诸子百家,六经四库,一概不收。

这套书中,第一册《人与自我》的目标是“创造意义自我”“升华青春自我”“沉思苦难自我”;第二册《人与国家》设置的重点“一是穿越遮蔽,激活历史记忆,直面民族百年历程的问题和矛盾;二是张扬现代国家理念,重铸现代社会伦理”。对我个人来说,第三册《人与世界》中的某些理念更能引起思考,如和平问题,环境问题,国家主权问题,人的尊严与生命问题,东西方文化差异问题,全球化问题,等等。不同文化理念对“干涉内政”可能会有不同理解;有没有超越国家之上的东西?联合国起什么作用?……多说可能要“过敏”,介绍《悦读》时已有教训,有的词语都不敢写。附带说一句,时过境迁,书中有的议题已经过时或显得不合时宜了,如人口控制与计划生育问题,今天已经鼓励生三胎,同编书时氛围完全不一样了。

关于这套书,我只能这样隔靴搔痒地写几句;有兴趣者可以买套来瞧瞧,特别是狭隘的“爱国主义”者,也许可借此拓展一点眼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