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第三十九章 不欲琭琭,珞珞如石

 心理咨询诊所 2022-01-03

《道德经》第39章 不欲琭琭,珞珞如石

【经文】昔之得一①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②。

其致之③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④;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jué)⑤。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榖(gǔ)⑥。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

故至誉无誉⑦。是故不欲琭琭(lù)⑧如玉,珞珞(luò)⑨如石。

【考注】①一:指 “道”。②正:稳固、安定。③其致之:换言之。致,推导。④歇:停止、消失、绝灭。⑤蹶:跌倒,比喻失败或挫折。⑥孤、寡、不榖:古代王侯用于自称的谦词。榖,不善不贤。⑦至誉无誉:最高的荣誉是无须称誉赞美的。⑧琭琭:形容玉美而坚。⑨珞珞:形容石块的坚实。

【考译】从来凡得“道”者,天得之而清明,地得之而宁静,神得之而灵验,河谷得之而充盈,万物得之而生长,侯王得之而使天下安定。

换言之,则天不得清明,恐怕要崩裂;地不得安宁,恐怕要震溃;神没有灵妙,恐怕就被遗忘;河谷没有流水充盈,恐怕要干涸;万物没有生机,恐怕要消亡;侯王没有正定,恐怕要倾覆。

所以贵以贱为根本,高以下为基础,因此侯王们自称为“孤”、“寡”、“不谷”,这不就是以贱为根本吗?不是吗?

所以最高的荣誉无须赞美称誉。为道者不追求晶莹剔透如美玉,宁愿保持朴实坚硬如陋石。

【导读】本章讲“道”的普遍意义,同第32、34、35三章一样,又是一首“道”的颂歌。老子先阐述了“道”对自然界的的作用,天地万物都产生于“道”,其存在和发展都依赖于“道”,然后推及人类社会之侯王治国并得出结论:“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呼吁统治者从“道”的原则出发,“处下”、“居后”、“谦卑”,警示世人抱朴守真。

本章也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如“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侯王自称孤、寡、不榖”“至誉无誉”等。

【辨读】 同“执古之道”(14章)“惟道是从”(21章)“圣人抱一( 22章),本章之“珞珞如石”也是强调抱守“大道”。分三层理解:

第一层即经文第一、二两段,老子从正反两方面阐述了“得道”之益与“失道”之害:得“道”之益——得“一”得万,“道”值得依靠;失“道”之害——失“一”失万,“道”背离不得。

由此看来,本章又是一首“道”的颂歌,犹似“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万物生长靠太阳”。

本章与第32、34、35三章对比如下:

作用:永不枯竭

态度:执持大道

39章

得“一”得万,失“一”失万

“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32章

“天下莫能臣”

“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34章

“其可左右”

“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

35章

“用之不足既”

“执大象,天下往。……安平太”。

第二层即经文第三段:“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榖。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这是本章的理解难点。

进入这一层,老子话锋一转,专门阐述侯王“得道”的情形:侯王之“得道”者懂得“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的道理,能够正确处理贵与贱、高与下的关系,守贱、守下,自称“孤、寡、不榖”,直至以贱为本、以下为本。

“贵”“高”为谁?侯王也;“贱”“下”为谁?民也。这样看来,“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即是“以民为本”的意思了,因此,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得道”侯王懂得“水载舟”的道理,自觉奉行“以民为本”的理念,这就是前文“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的原因所在了。

民本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重要的思想资源,发端于商周时代,如先秦文献《五子歌中写道:“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本章“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体现了老子的民本思想,后世孟子更是明确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些思想对于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第三层即经文最后一段,最高的荣誉是无须称誉赞美的,“得道者”就是这样,不追求做高贵的美玉,宁愿保持陋石般的质朴。本章最后,老子警示统治者守道抱一、不求奢华、与民同朴。

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把自己的军队叫做“子弟兵”,后来又把自己的宗旨确定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国家公职人员叫做“人民公仆”“人民的勤务员”,都是“以民为本”情怀的体现,“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邓小平)也是这样一种情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