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的影像诊断

 忘仔忘仔 2022-01-04

一、定义:

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deficiency of vitamin K)是由于维生素摄入和吸收不足或肝功能障碍不能利用维生素K合成凝血酶原而引发的出血性疾病;好发年龄为4-10周婴儿,为新生儿、婴儿期常见病,为颅内出血疾病的一种类型。

二、分类:

1.发生于1周内的新生儿叫新生儿出血症;

2.发生于婴儿期的叫晚发性或迟发性维生素K依赖因子缺乏症;

3.因肝病、胆病、迁延性腹泻、滥用抗生素引起的维生素K缺乏症,叫继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

4.无上述原因引起的维生素K缺乏症,叫特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其中90%为纯母乳喂养所引起,是特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的主要发病原因。

  • 维生素K又称凝血维生素,是天然和人工合成维生素K的总称。存在于食物中的-维生素K1;猪肝、黄豆和绿叶食物如苜蓿和菠菜中含量丰富。人体肠道内细菌合成-维生素K2,二者均为脂溶性,在肠道吸收,需有胆盐及胰腺酶参与,人工合成的维生素K有维生素K3和维生素K4,均为水溶性维生素。维生素K不但是凝血酶原的主要成分,而且还能促使肝脏制造凝血酶原,有利于止血。本病的发病原因是由于体内维生素K缺乏,使凝血因子Ⅱ、Ⅶ、Ⅸ、Ⅹ在肝内合成不足,从而引起出血。

三、病因:

1.母体缺乏维生素K:孕期母亲不吃菠菜等绿叶蔬菜;

2.母亲孕期药物影响 :怀孕期间服用了影响维生素K代谢及合成的药物;

①广谱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如长期应用抑制肠道内细菌生长的药物,广谱抗生素和肠道内不易吸收的磺胺类药物,能抑制肠道内寄生的非致病菌,减少肠道内维生素K的合成,导致维生素K的缺乏。

②维生素A和D:摄入过量的维生素A和D,也能抑制维生素K2的肠内合成。

③抗凝和抗惊厥药物:口服抗凝药物如双香豆素的结构与维生素K相似,可与维生素K竞争,减少凝血酶原在肝脏内的合成。

孕妇服用抗惊厥药物后,可经胎盘输送,并以类似抗凝药物的作用来抑制维生素K的生成,引起新生儿维生素K的缺乏。

3.摄入不足:新生儿吃奶量少且母乳中维生素含量低,平均为15µg/L(牛奶中含量为60µg/L)。初乳中几乎不含维生素K。缺少丰富的蔬菜、水果,90%以上的维生素K缺乏出血是发生在纯母乳喂养的婴儿中。

4.吸收、利用功能不良:因慢性腹泻、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引起的小儿肠道吸收不良,胆道疾病,也可影响维生素K的吸收。

5.合成减少:肠道细菌可合成一部分维生素K,新生儿出生时肠道内无细菌,维生素K合成减少。婴儿肠道菌群出现后,维生素K缺乏则明显减少。

另外,新生儿肝炎、新生儿败血症及病毒感染等任何原因引起的肝脏损害,都可影响维生素K依赖因子的合成。

四、临床表现:

多发生于出生后1个月左右,约>90%见于单纯母乳喂养儿,如合并腹泻、使用广谱抗生素、肝胆疾病和长期禁食患儿则更易发生。

1.起病急骤 :多见于生后4~10周的母乳喂养儿。 

2.颅内出血 :临床表现为烦躁不安、高声尖叫、频繁呕吐、反复抽搐等颅内高压表现:严重的患儿可出现昏迷,呼吸不规则,甚至形成脑疝。前囟饱满,颅缝增宽,觅食反射消失。

3.出血倾向:皮肤紫癜、黏膜出血,注射部位出血不止,呕血、便血及贫血。

五、影像特征:

大多为急性或亚急性颅内出血,以蛛网膜下腔、硬膜下、硬膜外出血为多见,脑室、脑实质出血少见。

图片

图片

 双侧大脑枕叶、左侧颞顶叶硬膜下血肿,左侧额叶硬膜下积液,左侧颞枕叶脑水肿,中线结构移位(脑疝不除外),蛛网膜下腔出血。

图片

                   右侧大脑颞叶脑出血合并周围脑水肿,中线结构移位。

六、治疗:

1.补充维生素K与止血;2.脱水降低颅内压;3.纠正贫血;4.手术清除出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