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写转换小课堂的文体关注

 读写转换小课堂 2022-01-04

2022伊始,觉得些许有牛汉笔下《父亲、树林和鸟》一文里的“我”,茫茫然地望着凝神静气的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语文课)。

2021,显然觉得,没有“父亲”般的专业,也不知道如何坚守一方内心的净土,内心只有有一种“父亲不是猎人”般,小语要育人而不是猎分的感叹。

2021,意识到,在小语路上,需要父亲般的专业,在某一个黎明,只是从滹沱河岸的一片树林边简单地走过,就能发现如此人、动物、自然的世界。

记得当时,让学生充分完全地展开去说一说父亲是猎人以及不是猎人的两种不同结果,才真正理解了“我”内心的那一种父亲不是猎人的高兴源于何处。

其实,小语也需要充分展开对过程、结果的推理想象,在正向、反向多元的视野和思维中去触及,才能真实感受到小学语文就是父亲(教材)、树林(课堂)和鸟(学生)的原生态美好。

《麻雀》也是这样。

一个猎人带着猎狗出去,让学生们完全地说出猎人的真实意图,没有什么比满满的收获难以比拟的。

而事实上呢?

作者虚构了小麻雀、猎狗、老麻雀之间的“战斗”过程,孩子们只是读老麻雀的一系列描写,但是孩子们理解猎狗、小麻雀、老麻雀的心理状态吗?尤其是笔墨最少的猎人有什么心理经历?

想起当时,解读教材提出猎狗为什么“一愣”的问题。当班中的小依同学在倾听十几组孩子不同表述后接着说:“猎狗可能也被这种母爱感动震撼而愣住了!”倾听到孩子这一层次的回答后,我及时推进了“猎人看到自己曾经勇猛无敌的猎狗居然也一愣、退缩”的进一步探究,走进笔墨最少的猎人心理。

猎人带猎枪、猎狗,是为了猎取更多猎物,在《麻雀》一文中,却是一种从“放出去”寻找、猎取,再到主动“唤回来”的一种“人的改变”。显然,老麻雀是伟大的母爱,孩子们是不是在批评猎狗?在一直学习老麻雀那一段描写?充分解读《麻雀》,其实是猎人在细致观察“狗的改变”、用心观察小麻雀、老麻雀的举动中产生了巨大的改变,这种改变,才是极大推动老麻雀母爱的写作体现,是最震撼的。

相比较于只学习老麻雀的文本描写细节,相较于只赞美老麻雀的英勇无畏的母爱,作为虚构故事情节以表达思想的文学技能学习,是改变一个人最有价值的学习,这也是文学的伟大力量。

显然,在半年的学共同改造中,学会深度解读教材而设计学习问题,经由对倾听学生课堂回答推进预设学历的课堂,我如父亲般凝神静气地解读“树林”。获得了小鸟们的自由呼吸和生活——学生在充分地协同学习中,学到了文体的本质价值。

文以载道。三上童话、三下寓言、四上神话和历史传说、四下现代诗和童话、五上民间故事、六上小说、六下外国文学等等由统编教材编制的文体意识,这些不同文体的教学价值和教学取向如何体现在文字的阅读中?

《钓鱼的启示》中所虚构的抉择,是不是也告诉着我们应该在育人和育分上有所抉择?什么才是小学语文教师的学科道德准则?

也许,在每一篇不同文体的教材中,我们应当从更专业的角度,设计学习的历程,让学生经历系统的文学思维活动,感受文字的美好其实是由文字背后思维的美好所决定的,文学的意义也在于此。

2022,从文学育人的角度开始解读统编教材的文体专业视野,如父亲般专业地观察树林和鸟,像猎人那样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似蜜蜂引路一样细心解读,看到统编教材来自文体的、文字的属于文学的力量。

随卞抛砖,期待引玉。

召集国内外小学语文界草根研究者;汇聚小学语文课中运用思维导图的观点、策略、成果;优化小学语文教与学的方式;践行简约、快乐的“语用”课堂。

  ——小语思维导图

 

(随卞说说,本人原创,不求质量,随想随记!)

学在嵊州

教在嵊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