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冰如何考释《素问》的

 为什么73 2022-01-04
腔调中医 2022-01-04 15:21

以下文章来源于瞻明书房,作者芃澜

瞻明书房.

最有腔调的家庭图书馆

      

图片


       唐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王冰历经十二年,整理撰注《素问》完成,于是在文末写序说了这一经过。
       在他开始整理之前,对其眼中的《素问》是这样说的:
       一、《素问》九卷和《灵枢》九卷,合起来就是《汉书.艺文志》所说的《黄帝内经》十八卷。
      他写道:“班固《汉书.艺文志》曰:'《黄帝内经》十八卷。’《素问》即其经之九卷也,兼《灵枢》九卷,乃其数焉。”语末用焉字有商量的意思。
        这个说法,按照宋代林亿等校正该书时,说“详王氏此说,盖本皇甫士安《甲乙经》之序。”意思是说,这个说法最早来自魏晋皇甫谧。
        《甲乙经》序原文为:“按《七略》艺文志,《黄帝内经》十八卷。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亦有所亡失,其论遐远,然称述多而切事少,有不编次。比按仓公传,其学皆出於《素问》,《素问》论病精微,《九卷》是原本经脉,其义深奥,不易览也。又有《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皆黄帝岐伯遗事也。三部同归,文多重複,错互非一。”皇甫谧写这段话的时候,说是在甘露中,也即曹魏曹髦的第二个年号。其时东汉刚刚灭亡不久。在《甲乙经》序文当中,对于《针经》一会儿叫《针经》,一会儿叫《九卷》,林亿等新校正说,杨玄操云:“《黄帝内经》二帙,帙各九卷。”杨玄操也是唐朝人,专门研究《素问》和《难经》。可见在唐朝认为《内经》分为两个九卷是共同的看法。又说,《隋书.经籍志》称为《灵枢》为《九灵》,今察《隋书.经籍志》医方类共二百五十六部,并没有《九灵》一书,而有《黄帝素问》九卷,并注梁八卷,《黄帝针经》九卷。《灵枢》的名称是王冰第一个提及的,而且在注解时多次引用。则其时,必有以《灵枢经》名《黄帝针经》的,而并不在隋志记载当中。
        
         二、王冰时,世本《素问》已经遗失第七一卷
        我们前面说了,《隋书.经籍志》有记载《针经》九卷,实际还有类似书籍多种,但都名为《针经》或者《针灸经》,《素问》是九卷,梁《素问》为八卷,又全元起《素问》是八卷。到了唐朝,王冰看到的世本已经是八卷本了,少了一卷,王冰的解释是“虽复年移代革,而授学犹存。惧非其人,而时有所隐,故第七一卷,师氏藏之。今之奉行,惟八卷尔。”《隋书》是唐代魏征主编的,王冰已经看不到书目中所列的九卷本《素问》了。
        
        三,王冰遇到的真经是怎样一本书。
       王冰说,“咸日新其用,大济蒸人,华叶递荣,声实相副,盖教之著矣,亦天之假也。”意思是说,经书的流传虽然经历坎坷,但总会在特殊的时刻,为特殊的人所获得,是上天使是书著教的。
       然后他提到自己得到了一本真经。“冰弱龄慕道,夙好养生,幸遇真经,式为龟镜。”所谓龟镜就是参照。依靠这本他偶然得到的真经,再来看世本的时候,就发现了太多的谬误的地方。
       主要的问题有:
       1、篇目重叠;
       2、前后不伦;
       3、文义悬隔。
       于是造成“施行不易,批会亦难,岁月既掩,袭以成弊。”
       比如:“一篇重出,而别立二名;或两论并吞,而都为一目;或问答未已,别树篇题;或脱简不书,而云世阙。”
        具体比如:“重《经合》而冠《针服》;”这是一篇重出,而别立二名。
        “并《方宜》而为《咳篇》;”这是两论并吞,而都为一目。
        “隔《虚实》而为《逆从》;”这是文义悬隔。
        此外还有“合《经络》而为《论要》;节《皮部》为《经络》;退《至教》以先《针》。”“诸如此流,不可胜数。”
        王冰依靠自己手中的真经,加上四处访问,终于遇到“其人”,所谓“其人”,就是授得真传的人,于是历经十二年,这才,使得对于世本的谬误有了清晰地辨析,终于“方臻理要,询谋得失,深遂夙心”。
         简单来说,就是王冰得到了一个好的版本,并且依靠这个版本,加上走访得授真传的人,才将《素问》的理要理解清楚了。
        但此时他仍未去注释该书。
        
        四、张公秘本。
        此时,王冰又有了一个特殊的机缘,就是在先生郭子那里,得以,在斋堂,行了古代传书的大礼之后,得到了先师张公秘本。
        这里先生郭子斋堂,意味着王冰拜师郭子,斋戒后,行礼这才获得了先师,也即郭子所本的祖师张公的秘本。张公是谁?
        按照王冰的行文,于前文当中,已经明确提到,“周有秦公,汉有淳于公,魏有张公、化公”,这样的称呼,都明显把他们比作为接受了《黄帝内经》真传的先师,所以后文再次出现的先师张公,就是指张仲景。孙思邈曾经说过,江南诸师对于仲景的方多有秘藏。这里的郭子显然也是收有张公秘本的人,而通过王冰的拜师,传给了王冰。结合上下文义,显然这里的张公不可能是另有其人,一些专家认为是唐朝中期的御医张文仲是站不住脚的。
      张公秘本是本怎样的书?
     王冰说,张公秘本“文字昭晰,义理环周,一以参详,群疑冰释。”请注,王冰并没有说张公秘本是真经,而是一本义理环周的医书。他只是借助它去参详自己手中的真经,即好的版本和世本的区别,于是立即觉得群疑冰释。所以,这里的张公秘本只是张仲景的书,并非是《黄帝内经》或《素问》。
      为什么说张仲景的书可以参详内经的义理呢?
      因为仲景的书“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经》、《阴阳大论》”,因此,可以参详《素问》,帮助理解其中的义理。
      对此,新校正的看法也是一样的。
     
     五、补入七篇大论
     到了这个时候,王冰开始有信心去重新整理注释《素问》了。用他的话就是“恐散于末学,绝彼师资,因而撰注,用传不朽。”
     然后提到了补入。
     “兼旧藏之卷,合八十一篇,勒成一部。”
     旧藏之卷,显然是说自己之前的本子,即前面所说的真经中的一卷,而并非张氏秘本的内容,但张仲景书中的内容,使他下决心将这一卷加入,即我们所看到的七篇大论,专讲运气学说。
        为什么?
       新校正认为,这七篇大论就是仲景书序中提到的《阴阳大论》的内容,这是可以肯定的。所以仲景书中必定有运气的内容。
       这里还有两个问题要说明一下,一是,皇甫谧序是否是伪的,按照其对于《针经》、《九卷》合用的说法,可以肯定,皇甫谧序未必是伪造的,因为这个影响,一直到了隋书都保留着。
        二是,仲景序中所列的书目,是否是伪的,也不能肯定,至少,其列举的内容,的确是在仲景书中存在着的。否则,王冰无法借以参详。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