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代禅宗大德所说的这句话,学会了立刻得身心自在、解脱,真实不虚

 快乐的思考者 2022-01-04

中国的汉字文化真是博大精深,我们看这个“辩”字,为左中右结构,两边的“辛”,可以代表两人,中间的“言”代表言辞,两人分列两边,以言辞相较,说明是非或真伪。

尤其是在娑婆世界,有些事确实需要“辩一辩”,而有些事则是最好不“辩”。

很多人都见过辩经,僧侣们围在一起,只见他们时而拍手、时而跳跃。

在一问一答,或大家共同讨论某一个观点中,真理越辩越明,僧侣们的学问进一步增长。所以,辩真理,得解脱。

但是,对我们很多人而言,我们并不喜欢辩真理,而是辩是非。

前些年,有两个中国家电业非常知名的品牌,先是A指责B在招标中弄虚作假,后来B又指责A恶意诽谤,最终直接点名对手,两家企业都上了新闻。在相互指责中,相信谁也都不是赢家。

曾看到过这样一个视频,一个女的给男朋友发信息让他来接。当时,这个男的正在修水管,如果弄不完,屋里就会跑水。这男的赶紧结束工作,十分钟后就出门了。可是,女的觉得男的来的慢了。听到女朋友指责,男的觉得很委屈,明明自己没敢磨蹭,为什么要受无端的指责?

于是,男的一气之下回了家,开始发信息和女朋友“讲道理”。谁知,女朋友越来越生气,两人大吵。

有些时候,一些无关紧要的是非是没必要“辩”的。明明是说一句“下次我早点”就能解决的事情,因为“辩”又将问题升级,真的没必要。

所以说,辩是非的结果就是两个字——缠缚,谁也别想好过!

正是看到了“辩”隐含的过患,唐代禅宗大德,百丈怀海禅师才在《丛林要则二十条》中说:是非以不辩为解脱。

这里的是非与真理无关,指的是凡尘俗世,禅师告诫后辈弟子,修行人应超脱于世俗事物的纠纷,要超越世俗角度的对错去处理问题,切莫因这些俗事影响了修行。

在《宗门武库》中有一个这样的故事:

法演禅师曾经任过磨房的主管,有人嫉妒他,就说他整日饮酒吃肉,还在磨房内养女人。

寺院中的风言风语传入了白云禅师的耳中,一日,白云禅师叫法演禅师了解情况,法演禅师无一语为自己辩解。白云禅师认为法演禅师词穷,便认为他确实做了有反戒律的事情,生气叫他“离开”。

法演禅师默默离开,整理好账目找白云禅师交接,他说:“这是三百千钱,归入了常住账中。”

至此,白云禅师才明白,是有人故意陷害、诽谤法演禅师。法演禅师不辩是非,却令是非真正清明。

生活中,我们总会因为他人对自己的诽谤、污蔑而烦恼,你不去拿这些谣言当真,是没有人能伤害你的。不辩是非你就赢了,因为一旦你去辩解,就落入了对方设定好的思维模式下来处理问题,绝对只有弊而无有利,结果就是纠缠不休。

有一次,一个人来拜访孔子的弟子子贡,来人问:“一年有几季?”子贡说:“四季,春夏秋冬。”两人为此争论不下,就去找老师孔子定夺。孔子在观察来人后说:“你说的没错,一年只有三季。”来人满意离开。

子贡不理解,孔子解答说:“一年却有四季,可你看来人,一身绿衣,分明是田间的蚂蚱,它一年只经历春夏秋三季,在他的思维里,没有冬季,所以,跟这样的人争论三天也不会有结果。”

很多时候,跟明白人、跟与自己同频的人,可以适当一“辩”。而有些时候,亦或是发现对方有自己固执的思维,就无需再多言。因为这些人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或者理解问题的能力本就不足,因此,他们对一个问题的理解无法向上兼容,辩下去只能两败俱伤。

辩字两边的“辛”,可以理解为辛劳、辛苦,有了人与人的辩论,争论,自然就辛苦。所以,不辩,你就得解脱了。

附:唐朝百丈禅师二十条丛林要则:

◎丛林以无事为兴盛 ◎修行以念佛为稳当

◎精进以持戒为第一 ◎疾病以减食为汤药

◎烦恼以忍辱为菩提 ◎是非以不辩为解脱

◎留众以老成为真情 ◎执事以尽心为有功

◎语言以减少为直截 ◎长幼以慈和为进德

◎学问以勤习为入门 ◎因果以明白为无过

◎老死以无常为警策 ◎佛事以精严为切实

◎待客以至诚为供养 ◎山门以耆旧为庄严

◎凡事以预立为不劳 ◎处众以谦恭为有礼

◎遇险以不乱为定力 ◎济物以慈悲为根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