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铜陵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竹马灯”传承

 jhliyilin 2022-01-05

一声唢呐如骏马长鸣,撕开了长江之上那一片夕阳染江红。红脸关公,刚正不阿,脚踏高头大马,迎风而上。八匹骏马,踏蹄飞驰,声如雷震……这一片欢腾正是铜陵“竹马灯”这一传统民俗表演的场景,但如今这样喧闹的景象在牧怀柱老人的生活中是越来越少了。古稀之年的牧怀柱老人对于“竹马灯”的情感最初来自于幼时,长辈们的表演,让他一生都魂牵梦萦。

入冬时节,“竹马灯”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牧怀柱选了个晴天,把深藏在村子里的 “竹马灯”上的浮尘掸去。打扫之后,牧老将放置“竹马灯”房间的窗户关紧,“保管得再好,过几年还是要修灯的,这一修又是几万块钱。”说起修灯的事,老人的情绪有些低落。

牧老和他亲手制作的竹马灯

一扇房门将“竹马灯”与尘世隔开,如果不是迫不得已,牧老是不愿将深爱的灯紧锁房中的,“太少有表演的地方了,表演一次也比较困难。”

“竹马灯”特色民俗表演分布于沿江江南一带,在铜陵地区主要分布在钟鸣镇。钟鸣镇“竹马灯”最主要的组织制作演出地在该镇牡东村白牡岭自然村。“竹马灯”的表演主要以三国演义关公解皇嫂一段故事为基本内容,通过民间加工,配以民间乐器道具,形成集布阵、穿花、跑马等为一体的一种民间表演形式。

“竹马灯”表演之时,备有八匹马、八对云、高照一对、虎头牌两对、彩伞若干、车轿二辆、关公大红马、周仓、关平,加万民伞一顶、威武旗若干组成,马匹都由篾扎纸糊彩绘而成。演出人员脸上妆,身穿戏服,头戴头盔,手执马鞭,脚穿朝靴,玩灯时配锣鼓、唢呐等民间乐器,并有专门的打击吹奏乐曲。可以说“竹马灯”是集故事情节、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手工艺、民俗信仰为一体的民俗表演。

1982年,牧怀柱成为组织恢复“竹马灯”的传承人之一,1997年他又成为白牡岭自然村“竹马灯”主要管理者,2004年他被钟鸣镇政府任命为村级老龄协会会长。这位年迈的老支书为“竹马灯”的恢复与传承,倾尽心血。他所在的牡东村灯会历史久远,上可追溯到南宋年间,世代相传,长盛不衰。然而古老的民间艺术瑰宝并没有平顺的传承之路,文革期间“竹马灯”被视为封建迷信活动,一度被封。从7岁就开始参加“竹马灯”表演的牧怀柱看着伴着自己成长的灯具被毁痛心疾首。

    1982年后,“竹马灯”在其父牧生荣的主持下逐渐恢复。由于相关原物已经无存,牧怀柱和其他“竹马灯”的参与人员一起重新回忆、设计、制作,使这一民俗活动重见天日,得以传承。“竹马灯”还有一段古老而神秘的开光和退光的咒语,这段神秘的咒语是家族世代单传,从此,牧怀柱成为“竹马灯”活动的唯一传承人。

    这位一直务农的老人,朴实地守护着“竹马灯”古老的秘密。在时代脚步的飞速前行之下,老人也深知仅仅去守护,并不是对“竹马灯”未来最好的发展。从逐渐完善表演器材和丰富内容,到整理编制出整套完整的“竹马灯”活动流程,老人一直为此默默奉献。2006年,他积极配合,将“竹马灯”成功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让这一古老的民俗文化活动得到系统的保护。

然而,牧老却依旧为“竹马灯”常锁愁眉。由于“竹马灯”的制作工艺家庭秘传,表演艺术由长老口传身教,加上现在的年轻人更多地追逐潮流,愿意传习这一古老民间艺术的人越来越少。执著的牧老依旧在“竹马灯”传扬和发展的一线不懈努力着,他开设培训班,培训“竹马灯”的传承队伍,希望让这门古老艺术的种子,播撒在江南大地。(陈建平  高颉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