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02年,孙中山为中国选了三个首都,分别代表三种格局

 炫叶楓雪 2022-01-05

转自故里梦长安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近代极其重要的人物,不管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对他都非常尊敬。他在生前致力于推翻腐朽的满清王朝,建立起一个民主的共和国,为了这个目标他奉献了毕生心血。

虽然孙中山生前没能看到这个愿望的彻底实现,但是他的思想行为给后人指引了道路,而且他提出过很多前卫的想法,包括了建都。

1902年,孙中山因为从事革命运动而遭到清政府的通缉,被迫流亡日本。在这里他遇到了同样因为革命流亡的章太炎,两人有类似的经历、类似的想法,所以很快就熟络了。

虽然眼前受挫,但他们对革命还是抱有极大的信心,商议了中国的未来会如何,并且提出很多建设性的意见,比如推翻清朝后,典章制度和土地赋税该如何运作。

后来又谈及了迁都问题,首都是国家的重中之重,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国防、经济、政治中心,古代为了彰显与前朝的不同,往往会进行迁都。即便是现代,为了能更好管控局势,不少国家也进行过迁都。

章太炎认为到时定都南京是个很好的选择,南京龙蟠虎踞,史上多个王朝在此定都。朱元璋也是在这里誓师北伐,喊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口号,最终取得了成功。现在面临的局势也差不多,只不过对象是从蒙古人换成了满人。

他的想法看起来很不错,但孙中山不认同。孙中山认为“金陵犹不可宅”,虽然有朱元璋的先例,但是洪秀全的事迹更近。

本来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一到南京就变了样,洪秀全就开始不思进取了。而且南京地偏东南,对于东北、西北都难以有效的控制,这两块地方偏偏又是外国渗透最严重的,从大局来看不适合作为新生政权的首都。

紧接着,孙中山说出了自己心中最合适的三个定都城市,第一是武昌:

“武昌扬灵于大江,东趋宝山,四日而极,足以转输矣……北望襄樊以镇抚河雄,铁道既布,而行理及于长城,其斥侯至穷朔者,金陵之绌,武昌之赢也”。

武昌的交通便利,水路有“九省通衢”之称,陆路又“铁道既布”,政令下达、经济来往都非常方便,而且武昌早在清末就是洋务运动的重镇,张之洞在这里推行新式教育、创办军事学堂、修建铁厂兵工厂,民众的思想比较进步,推行革命也有群众基础。

事实证明孙中山的眼光不错,辛亥革命就是起于武昌起义,很多群众都自发加入新军,拿下军火库后发现了大量的武器,这些都极大充实了革命军的力量。

“谋本部则武昌,谋藩服则西安”,西安是孙中山的第二个选择。他认为如果只是想巩固住中心区域那武昌是很好的选择,但想要稳定边界,那就需要定都于西安。

西安地处关中,距离河西走廊很近,能很好地管控被沙俄、英国入侵的西北,汉、唐建都于关中,很大一个原因也是为控制西域、抵御漠北。

定都武昌是稳妥,定都西安偏保守,孙中山的最后一个选择就是锐意进取,不过到现在听起来还有些惊世骇俗。“若定都关中,制御蒙古新疆虽足,然若欲为亚洲共主,又嫌狭窄,当迁都伊犁”。

新疆是中国的西北,伊犁则是新疆的西北,中原政权几千年都没有过在此定都的,孙中山的想法很像明朝时朱棣的守国门。不但能很好的防御外敌,更利于经营新疆、蒙古、西藏等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

中国古代的势力也曾涉足中亚,但就因为都城太远交通不便,无法形成有效的管辖,所以最终退出了。要是能在伊犁建都,那么就先在此立足,再积极进取,成为亚洲的共主。

孙中山的这番言论被记录在了章太炎的作品《相宅》,可以看得出孙中山这三个地点分别代表了三种格局,不过现实与理想还是有点差距的。

辛亥革命后,武昌没能守住,孙中山虽然一直筹备革命,但大多时间是在广东,生前并未北伐。后来他的学生汪精卫倒是在武汉成立过一段时间的国民政府,但是被另一位学生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给击败了。

定都南京的蒋介石政府果然是“犹不可宅”,西北诸马、东北张家等军阀形同割据,难以有效控制,内部高层争权夺利、不思进取,最终得到了远赴海峡对岸的结局。

至于孙中山说建都伊犁这点,从现实出发有些许不切实际,毕竟新疆地广人稀,所有机关设过去成本太高,交通、行政都是大问题,即便放到现在都不是简单的事。但是他看到了新疆的重要性,这里是我们与国外交流的重要通道,尤其是当海路被封锁后,新疆就成了举足轻重的第一站。

现在的美国一直在拿新疆做文章,为的就是破坏我国的一带一路,可以说新疆如今就是中国民族复兴的关键因素,与孙中山当年的格局倒是不谋而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