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灯与河川 二月人间

 风吹铃儿响 2022-01-05












今日学习笔记:

 优质的群文是如何形成的(二)

         文章怎么选择

选怎样的文章组成考验着老师的阅读视野、品位以及阅读教育理念。

我们要尽量选用多种文类的文本,包括丰富学生文学体验的文学类文本,例如神话、故事、寓言、散文、童话、诗歌、小说、传记;也包括为获取和使用信息的实用性文本,例如新闻报道、说明书、广告、通告;还包括形象直观的有声图像,例如电视、视频、纪录片、电影。

我们还要尽量选用多种行文特色和叙事风格的作品。教材中的课文,主题往往是明确的、正向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篇幅是有限制的,语言也是经过规范的,词语的选用是经过衡量的,这就是大家所说的教材体文章,而群文阅读,选文的自由度大大增加,选文应该努力保持原貌,不随意删、换、改,包括保留原文的文字风格,保留叙述的复杂性。

但是,群文最应该强调的还是它的互文性

“互文性”是由法国符号学家茱莉亚 。克里斯蒂娃最先提出的,她在《符号学》一书中提出:“任何作品的文本都是像许多行文的镶嵌品那样构成的,任何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在她看来,任何文本都是不自足的,其意义是在跟其他文本交互参照、交互指涉的过程中产生的。

怎样的一组文章,互文性是比较强的呢?

举个例子,我们以友情为线索选择文章,选择范围很大,因为友情主题的文章太多了。那我们以什么标准选呢?很多教材和读本的选择标准是文学品质,但是文学水准很高的四篇文章,组合在一起,互文性不一定强,就是文章与文章之间的联系不够。

互文性强的一组文章大概是怎样的?台湾老师曾经编选过一组友情群诗,在选文时,反复斟酌,删选多次,最终确定了五首诗歌:《我喜欢你》《阿贵只有九岁》《打过架那天的夕阳》《等待》和《赠汪伦》。为什么最终选择了这五首诗歌?因为《赠汪伦》是描写生离场面,《阿贵只有九岁》记叙的是死别情景,而《打过架那天的夕阳》倾诉了与朋友发生矛盾时的烦恼,《等待》则表达的是和朋友的情意相通。也就是说,这五首诗不仅是在讲友情,还从不同侧面讲述友情。

学生读这一组文章可以在有限时间内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什么是朋友,从而最大限度地丰富学生对友情的理解。互文性强的群文传达给孩子一种明确的信息:不能只背零碎知识,而是要看到事物之间的关联。只要学会整合,那些看似散乱无序的信息可以提升为系统化的知识。群文阅读的互文性就是要帮助身处碎片化时代中的孩子学会如何去学习、面对阅读的挑战。

那么,一组文章怎样增强互文性?我们可以从哪些点入手?

1.形成强大的矛盾张力。例如我们把观点完全相悖的文章放在一起,一篇说纸质书很快就会消亡,一篇说纸质书将永远存在,还有一篇甚至说纸质书将会更发达……这种认知冲突将会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知欲以及辨析的冲动。如果随便把几篇讨论纸质书发展方向的文章放在一起,互文性就不强。

2.有明显整合效果。假如你想让孩子通过阅读一组童话感受新美南吉的童话风格是很多元的,你就得选一些风格迥异的作品,例如淡淡忧伤的《去年的树》、有趣好玩的《大鹅过生日》、悬疑幽默的《猴子和武士》·……这些作品差异很大,互补性很强,整合效果就会好一些。

假如你想让孩子通过阅读一组文章思考阅读和人成长的关系,一篇文章可以强调阅读的兴趣,例如《窃读记》;一篇文章可以介绍阅读的方法,例如《走遍天下书为侣》;一篇文章可以强调读书的好处,例如《我的长生果》;一篇文章可以介绍阅读的书目,例如《小苗和大树的对话》……这样把不同倾向性的文章放在一起,整合效果就会好一些,当然作为群文的编辑者会比较辛苦。

3. 便于发现规律。我们要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经历、体验较高水平的研究性阅读,让孩子发现一些规律,就要在一个议题下选择有明显异同点的文章。例如在创世神话这个议题下,我就选了在结构上非常相近的五个神话,孩子比较后开始思考包括英雄创世等一些重要的神话母题。要知道这些神话母题的最初发现,有些学者用了几十年时间。

例张蔚老师上的“空城计”这组群文,她选了《空城计》《花木兰》等文章,这些文章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都采用了“事实目标——现实评估——拟定策略——执行计划”的思维结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