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藏阁三期《古今楹联名作选粹》读联集锦

 文冠厚朴 2022-01-06

图片

《古今楹联名作选粹》

读联集锦

---白藏阁三期学员

图片

 序:白藏阁学堂是由中国楹联论坛执行站长金锐创立并执教,现已届第三期。根据课堂学习安排,前期由每个学员每日择5联轮流解读《古今楹联名作选粹》,并要求对作者简介、联作背景、字义疏通、自己对这副对联的评价等等进行解析。此解读主要为学堂内部学习资料,所涉及资料主要由各位学员通过查询相关资料和自我体会解析而成,难免有错漏和偏颇的地方,现收录于此,以便于大家学习交流,是为记。


图片

解读第八季

解读人01:木鱼

原文:

沈同芳(号友卿,江苏武进人)

挽余大鸿(死于二次革命)

闻瑟在门,仲由不得其死;

免胄入敌,先轸竟复如生。

校记:《对联话》作“免胄入狄,先轸竟丧其元”。

挽刘静之父子

天乎何知,当垂老西河,一恸竟绝;

没而犹视,料相逢大隧,千载如生。

挽庄纫秋太夫人

豫章以西,关陇以北,渤海以东,当年饮饯出郊,车几两,马几匹,泣数行下;

班彪之女,梁鸿之妻,陶侃之母,此日濡毫作传,前古人,后来者,同感斯文。

校记:《对联话》作“豫章以东,关陇以西,渤海以北,记当年饮饯出郊,车几辆”, “痛此日挥毫作传”,“请视斯文”。

邹福保(号永椿,江苏吴县人)

自挽

有富有贵有寿,有妻有子有孙,人生五福齐全,可以去矣;

不贪不嗔不痴,不杀不淫不盗,佛法六根清净,庶几近之。

六十年看破红尘,身非我之身,家非我之家,名利从今都摆脱;

一刹那超升碧落,来自无中来,去自无中去,梦魂何处不逍遥。(其二)


图片

木鱼

沈同芳(1872—1917),字幼卿,一字友卿,号越若,一号蠡隐,又号炊累,江苏武进人。出生寒门,幼读私塾,10余岁时,因家贫付不起学费,父母打算让他辍学。塾师很赏识他的才气,说“此子才不可弃也,吾愿教之而不收束修”。沈同芳果然不负老师的期望,16岁考取秀才,20岁中举人,光绪二十年(1894)22岁时金榜题名,考取恩科三甲第68名进士。张謇也是在这一年中了状元,二人有同年之谊。次年沈同芳授翰林院庶吉士,以能文而名动京师。散馆后出任河南唐县知县,不到2年引疾回乡。病愈后游宦四川、山东两省。

光绪三十一年(1905),聚集在上海的江苏士绅有感于国家积贫积弱,教育不兴,民智未开,于是共议成立江苏学会(后改江苏教育总会),张謇出任会长,沈同芳担任文书,办理日常文牍之事。宣统元年(1909)沈同芳到广东督署负责文案。辛亥革命前夕,他又回来为光复江苏奔走联络。1912年1月民国成立,沈同芳应同乡庄蕴宽(时任江苏都督)的邀请,任江苏都督府秘书长,4月随庄一起去职。1914年出任江苏巡按使署实业科主任和顾问。1917年突患痢疾病逝。

沈友卿工诗善文,尤擅骈文。著有《万物炊累室类稿》、《万物炊累室乙集》、《羲亭诗稿》等。张謇称赞沈同芳的文章“文采彬郁,语澈中边,稜稜有锋而体之以质”,“能以文字概古今之要,通官民之邮,不拘一方,因事异宜”。

挽余大鸿(死于二次革命)

闻瑟在门,仲由不得其死;

免胄入敌,先轸竟复如生。

校记:《对联话》作“免胄入狄,先轸竟丧其元”。

《对联话》:胡氏《联选》云:“余幼舫中将大鸿,二次革命,死于湖口之难,少怀奇异,尤长于军事学,幼从塾读,即异常儿,其殁也,业师沈友卿编修挽以联云:“闻瑟在门,仲由不得其死;免胄入狄,先轸竟丧其元。”语特痛至。

余大鸿(1878-1913),字幼舫,常州人。出身官宦家庭。16岁考入湖北武备学堂,毕业时名列全校第一,为湖广总督张之洞和湖北巡抚端方赏识,逐步晋升陆军步队标统。光绪三十四年(1908)随朱家宝到安徽任协统,负责安庆省城防务,因镇压革命党起义“有功”,被赏加二品衔。宣统三年(1911),四川“保路运动”爆发,余率兵随端方开往四川镇压,被委任前路防军统领,驻防夔州。当时武昌辛亥革命已经爆发,起义之势很快波及四川,余只得随川南新军起义。中华民国成立后,余被黎元洪派往北京接洽,任总统府咨议。民国二年(1913)“二次革命”爆发后,袁世凯派护军使欧阳武率兵开往江西镇压,余负责护送护军使大印,七月被讨袁军水师在鄱阳湖口截获,斩首祭旗。

我们今天看来,余大鸿在二次革命中并不属于正义的一方,事实上在当时,沈同芳的立场跟他应该也是不一致的。但在写联时,沈并没有去纠结这些是非功过,他所挽的,只是一个勇武非凡的青年,一个遭逢乱世的故人。

上联用仲由的典故。

仲由。春秋时鲁国卞人,仲氏,字子路,一字季路。孔子弟子。性直好勇。孔子任鲁司寇时,使为季孙氏家臣。后仕卫,为卫大夫孔悝邑宰,因不愿从孔悝迎立蒉聩为卫公,被杀。

闻瑟在门: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论语》)

子路的性情刚勇,故他鼓瑟的声音中有杀伐之声,欠缺和平的意味。所以孔子说:由在我门中,如何弹出这样的音调。

不得其死: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论语》)

这句的解释有很多种,钱穆在《论语新解》中认为是“谓不得以寿终”,意思是不会因病老死于家中。也就是说以子路的性格,其必不会甘心老病故于床榻之上,子路是有壮士马革裹尸还的豪情的。

下联用先轸的典故。

先轸,即原轸。春秋时晋国人。采邑在原。初为下军之佐,后升为中军元帅。晋楚城濮之战,大破楚军,佐晋文公称霸。晋襄公元年,袭败秦于崤,俘秦三帅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襄公从母之请,释三帅回秦。轸怒,不顾而唾。后与狄战,自以得罪晋君,去胄入狄阵,战死。

此联是典型的拉人,上联用仲由也是从老师的角度哀叹其悲剧性,下联用先轸对应其经历,突出了余的勇猛无畏。吴恭亨说“语特痛至”,诚然。

图片 

挽刘静之父子

天乎何知,当垂老西河,一恸竟绝;

没而犹视,料相逢大隧,千载如生。

刘静之没查到,看联意,应该是儿子死了,老父悲痛过度也跟着走了。 

垂老西河:《礼记·檀弓上》:“(子夏)退而老于西河之上。”《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子夏居西河教授,为魏文侯师。其子死,哭之失明。” 

大隧:《左传·隐公元年》:“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是郑庄公母子黄泉相见的典故。

上联讲述父子相继亡故的悲剧,用子夏的典故既贴切,也包含崇敬之意,下联说父子地下相逢,虽死犹生,也是对逝者家人的宽慰。

挽庄纫秋太夫人

豫章以西,关陇以北,渤海以东,当年饮饯出郊,车几两,马几匹,泣数行下;

班彪之女,梁鸿之妻,陶侃之母,此日濡毫作传,前古人,后来者,同感斯文。

校记:《对联话》作“豫章以东,关陇以西,渤海以北,记当年饮饯出郊,车几辆”, “痛此日挥毫作传”,“请视斯文”。

《对联话》:庄秉文编修之配沈夫人,为沈仲维布政之女公子。其子纫秋以进士官中书,改山东莱阳县知县。夫人才识卓越,生平踪迹,半从宦辙。编修官长武,夫人殁于官所。沈友卿挽以联云:“豫章以东,关陇以西,渤海以北,记当年饮饯出郊,车几辆,马几匹,泣数行下;班彪之女,梁鸿之妻,陶侃之母,痛此日挥毫作传,前古人,后来者,请视斯文。”

庄家是地方大族,此联极衬沈太夫人的身份。上联写太夫人随夫随子常年在各地官所辗转的艰辛,下联盛赞太夫人的才华与德行,她的事迹必将永久流传。联的技法很好,自对很有特色,并且铺排形成气势,令人印象深刻。

邹福保(号永椿,江苏吴县人)

自挽

有富有贵有寿,有妻有子有孙,人生五福齐全,可以去矣;

不贪不嗔不痴,不杀不淫不盗,佛法六根清净,庶几近之。

六十年看破红尘,身非我之身,家非我之家,名利从今都摆脱;

一刹那超升碧落,来自无中来,去自无中去,梦魂何处不逍遥。(其二)

邹福保(1852-1915),字咏春,号芸巢,江苏元和(今属苏州)人。邹福保生有异禀,八岁能诗,读书一目数行下。光绪十二年(1886)考中丙戌科一甲二名进士(榜眼),授翰林院编修,官至侍讲,充顺天乡试同考官。光绪三十三年(1907)引疾还乡,任江苏师范学堂监督。后曾执教于苏州紫阳书院、存古学堂,始终不取分文。被誉为“亮节清风,三吴人望”。

辛亥革命后,邹福保闭门养病,不参与世事。他以读书焚香自遣情怀,藏书多至十万余卷,是闻名遐迩的藏书家。民国四年(1915),邹福保病逝。

著有《文钥》、《读书灯》等。

 两个自挽联都很好懂,就是一种看破世事的豁达。


图片

解读第八季

解读人02:文竹

原文:

柳煦春(未详)

代张彪挽张之洞

经纶侔旦奭,是圣清亿万斯年有数名臣,试看坐镇东南,威扬夷夏,融和新旧,力挽乾坤,洎八国启兵端,决策纾筹,半壁尤资保障,溯当日鞠躬尽瘁,由封疆入秉钧衡,竭忠而佐先皇,率属而扶幼主,值此竞争时代,缔造艰难,惟受命元勋,实全局安危所系,胡乃昊天不吊,柱石偏倾,揽辔涕纵横,遥知四野呼号,泪雨滴沉京洛路;

韬略愧冯岑,沐我公三十五载非常优遇,忆自枕戈狼孟,近侍襜帷,随节龙江,久依杖履,迨两湖开帅府,分符授钺,菲材并效驰驱,念深宫变法图强,更营制以修边备,选士荆襄之域,会师皖豫之郊,方期整饬戎行,扫除敌寇,俾耄龄枢相,睹熙朝气运中兴,迄今愿望虚存,台星忽堕,抚棺肠断裂,惨听三军痛哭,悲风倒卷楚江潮。

汪洵(字渊若,江苏阳湖人)

挽何眉生

是真知己,以国士酬,章草未终心血尽;

曾不憗遗,为天下痛,斗车方转客星沉。

挽吕幼舲夫人

修成才子妇,偏靳白头,溯平生历尽艰辛,剧怜遣嫁小姑,犹自弥留搜荩箧;

愧乏良史材,为书彤管,待他日重营斋奠,言告工愁夫婿,好将努力慰泉台。

徐赓陛(号次舟,浙江归安人)

挽王某(本茧商,因妾挈子逃而气死者)

自我得之,自我失之,海燕巢空,携雏以去;

生如寄也,死如归也,春蚕丝尽,破茧而飞。

有不可言,有不忍言,有不敢言,言之痛心,两个无常催一命;

积劳而死,积病而死,积怒而死,死难瞑目,孤灵空设冷千秋。


图片

文竹:

柳煦春(未详)

代张彪挽张之洞

经纶侔旦奭,是圣清亿万斯年有数名臣,试看坐镇东南,威扬夷夏,融和新旧,力挽乾坤,洎八国启兵端,决策纾筹,半壁尤资保障,溯当日鞠躬尽瘁,由封疆入秉钧衡,竭忠而佐先皇,率属而扶幼主,值此竞争时代,缔造艰难,惟受命元勋,实全局安危所系,胡乃昊天不吊,柱石偏倾,揽辔涕纵横,遥知四野呼号,泪雨滴沉京洛路;

韬略愧冯岑,沐我公三十五载非常优遇,忆自枕戈狼孟,近侍襜帷,随节龙江,久依杖履,迨两湖开帅府,分符授钺,菲材并效驰驱,念深宫变法图强,更营制以修边备,选士荆襄之域,会师皖豫之郊,方期整饬戎行,扫除敌寇,俾耄龄枢相,睹熙朝气运中兴,迄今愿望虚存,台星忽堕,抚棺肠断裂,惨听三军痛哭,悲风倒卷楚江潮。

【相关人物】

作者柳煦春,未查到详细资料,推测应为张彪手下从事文字工作的下级官吏,例如“文书、师爷”一类。

张之洞,人呼之为“张香帅”。 晚清名臣、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早年是清流派首领,后成为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一生的功业主要有办新式教育、办实业、练新军、抵御外辱。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11月,以顾命重臣晋太子太保,次年病卒,谥文襄。有《张文襄公全集》。

张彪(1860~1927)清末武职官吏。字虎臣,山西榆次人。从小家境贫寒,练就一身好武艺,生性率直、仗义行侠,后机遇巧合得到时任山西巡抚张之洞的赏识和提拔,视为心腹,连连擢拔。曾任湖北提督,陆军副都统,辛亥武昌起义时,率督署卫队与起义军顽抗。南北议和后卸职,在天津日租界筑“张园”,先后接待过孙中山和溥仪。

经纶:整理丝缕、理出丝绪和编丝成绳,统称经纶。引申为筹划治理国家大事。旦奭:周公旦与召公奭的并称。两人都是周初功臣。

纾:解除。使宽裕;宽舒。延缓。筹,见筹策:竹码子,古时计算用具;犹筹算,谋划,揣度料量;《战国策·魏策四》:“大王已知魏之急而救不至者,是大王筹筴之臣无任矣。”纾筹,解决问题。

钧衡:1.比喻国家政务重任。唐·杨炯《序》:“幼有钧衡之略,独负舟航之用。”2.喻指担负国家政务重任的人。宋·范仲淹《遗表》:“因恳避於钧衡,爰就班於符竹。”3.比喻平衡公正。唐·高适《留上李右相》诗:“钧衡持国柄,柱石总贤经。”孙钦善校注:“钧衡:平衡,公正。”

昊天不吊:谓苍天不怜悯保佑。后以之为哀悼死者之辞。语出《诗·小雅·节南山》:“不吊昊天,不宜空我师”。朱熹集传:“吊,愍。”

京洛:本为专用名词,原意为“京城洛阳”,因洛阳从夏代开始频繁作为都城,历十三代都会,后代多有沿用。 后世则用“京洛”泛指国都,如东晋南朝指建康(今南京),清朝、现代指北京。

冯岑:东汉冯异、岑彭的并称。两人同为光武大将,功至封侯。《后汉书》有其合传。元王逢《赠别浙省黑黑左丞国宝自常州移镇徽州三十韵时岁癸巳》:“冯岑材并济,李郭驾争先。”

狼孟:《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十五年,大兴兵,一军至邺,一军至太原,取狼孟。汉置狼孟县,属太原郡。

襜帷:1.车上四周的帷帐。《后汉书·郭贺传》:“显宗 巡狩到 南阳,特见嗟叹,赐以三公之服。黼黻冕旒。勑行部去襜帷,使百姓见其容服,以章有德。”2.借指车驾。唐 王勃《滕王阁序》:“都督 阎公 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 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

分符:犹剖符。谓帝王封官授爵,分与符节的一半作为信物。

授钺:古代大将出征,君主授以斧钺,表示授以兵权。

菲材:亦作“菲才”。浅薄的才能。多用作自谦之词。《儒林外史》第二八回:“只恐小弟菲材,不堪胜任。”

这是一副代人作的挽联,而且是一副很长的挽联,但是看懂两人的关系和一些注释之后还是不难理解的,而且对联的上下分工非常明确,上联写张之洞的功绩,下联写追忆两人的交谊,因为有张之洞的特别赏识,有幸跟随张之洞天南海北进行革命事业,为国家中兴贡献力量。上下联的后半部分都表达了为百姓,为国家,为三军,为自己对于张之洞去世的悲痛。虽然作者不是一个作品很多的楹联大家,就这一副对联可以看出文采斐然,文言句法和一些赋的句法运用非常自如。语言慷慨,也很符合张彪的武将身份和性格,这就是代人作的一种很高的境界。

下面是汪洵挽联两联

汪洵,字子渊,号渊若,阳湖(今江苏常州)人。光绪十八年(一八九二)进士,授编修。书法摹颜真卿,得其神骨,又参以他帖而变化之,工力甚深。兼精篆、隶,古朴。尤工小篆。少时喜刻印,非旧友不知。所用印皆自作。工花卉、草虫,秀逸可爱,惟不轻动笔,鲜有知其能画者。暮年鬻书沪上二十年。

挽何眉生

是真知己,以国士酬,章草未终心血尽;

曾不憗遗,为天下痛,斗车方转客星沉。

何嗣焜(1843-1901),字梅生,一字定庵。清候补知府、三品衔。江苏省武进人,为南洋公学第一任总理(校长)。

慭遗(yìn yí):愿意留下;特指前代留下的元老;泛指遗弃;遗留。《诗·小雅·十月之交》:“不愸遗一老,俾守我王。”《左传·哀公十六年》:“孔丘卒,公诔之曰:'旻天不吊,不愸遗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史记·孔子世家》作“愸遗”。后以“愸遗”或“天不愸遗”作为哀悼老臣之辞。

斗车:《史记·天官书》:“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乡。”后因以“斗车”指北斗星。 宋司马光《春帖子词·皇帝阁之一》:“寒随土斗尽,暖应斗车回。”清曹寅《小游仙》诗之三:“玉勾枕月醉淋霞,几度升天犯斗车。”

上联盖棺定论,对逝者很高的评价,下联哀挽,对友人的离去不尽惋惜。

图片 

挽吕幼舲夫人

修成才子妇,偏靳白头,溯平生历尽艰辛,剧怜遣嫁小姑,犹自弥留搜荩箧;

愧乏良史材,为书彤管,待他日重营斋奠,言告工愁夫婿,好将努力慰泉台。

吕景端,字幼舲,号蛰盦,又号乐禅,江苏人,光绪时举人,历任内阁中书,中年后居盛宣怀幕府,主持笔政最久,书工行楷,诗文秀逸,并擅词,为时所重。

修成才子妇,出自清代林佩环的《赠外》:“爱君笔底有烟霞,自拔金钗付酒家。修到人间才子妇,不辞清瘦似梅花。”

靳:不肯给予;吝惜。

搜荩箧、重营斋奠:化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一》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工愁:见工愁善病,成语,指很容易发愁得病。

这个挽朋友妻子的对联写的还是很有感情,应该为通家之好的关系,与吕幼舲是好友,对女主人也有了解才会有此作。上联写吕幼舲夫人爱慕才华嫁给了吕,但贫贱夫妻百事哀,自从嫁过来没有过什么好日子,勤俭持家,直到弥留之际,都在为家人衣食操劳。下联写自己愧无史才,不能将你的贤良淑德一一书写,不过我会劝慰因你离去而悲伤不已的我的好友,劝他努力加餐饭,努力工作生活,他日再来祭奠你时,也好告慰你泉下之灵。字里行间情感真实,不同于常看到的挽夫人之作。对仗和用典都很恰当。

徐赓陛(号次舟,浙江归安人)

挽王某(本茧商,因妾挈子逃而气死者)

自我得之,自我失之,海燕巢空,携雏以去;

生如寄也,死如归也,春蚕丝尽,破茧而飞。

有不可言,有不忍言,有不敢言,言之痛心,两个无常催一命;

积劳而死,积病而死,积怒而死,死难瞑目,孤灵空设冷千秋。

徐赓陛是晚清最著名的酷吏,有能名,时称虎吏。徐赓陛在广东官场历练数年,聪颖异常,笔头了得,他为人极有主见,作风雷厉风行,颇得一些上司赏识。但是徐赓陛当州县官以严酷著称,多次被人控告滥杀滥捕滥施酷刑,其中以活埋郑承望一案最为耸人听闻。光绪七年,徐赓陛从署陆丰知县调署南海知县。南海是广东经济最发达县份,以丝业闻名于世。我国第一家机器缫丝厂陈启沅创办的“继昌隆”即诞生于此,徐赓陛则是破坏机器缫丝业的罪魁。但是赓陛有能名,也擅于钻营,虽然劣迹斑斑,却受到张树声、张之洞、李鸿章的重用,对他的罪行尽一切办法包庇,为他脱罪,甚至为他集资万金处理亏空。一方面,徐赓陛是官场文案写作的顶尖高手,一方面,督抚治理广阔的地域,为完成维持治安和钱粮征收两大任务,有赖于任用一批能干的酷吏。这也是当时的一种官场生态。

被挽的人王某比较搞笑,因为小妾带着儿子跑了,这位仁兄被气死了,作为一个医务工作者,我是有怀疑的,最起码他得有心脑血管的基础疾病才有可能被气死。有了题目的注,两幅对联都很好理解了。

自我得之,自我失之,海燕巢空,携雏以去;

生如寄也,死如归也,春蚕丝尽,破茧而飞。 

对联没有什么同情的意味,小动物门对仗还算亮眼,用的也比较贴切生动。 

有不可言,有不忍言,有不敢言,言之痛心,两个无常催一命;

积劳而死,积病而死,积怒而死,死难瞑目,孤灵空设冷千秋。

自对部分层层递进,中间还使用了顶针的手法。基于徐赓陛的行事作风,难说与处于底层,纳税者的茧商能有友情。挽联写的也不太有情感,炫技的感觉明显,能看出这位刀笔吏的文采还可以。


图片

解读第八季

解读人03兰台

原文:

刘长灏(号闰生,江苏震泽人)

挽顾质卿(于割瘤后死者)

年相若,性相投,南林幸共居游,数平日几许心交,生我鲍叔,知我鲍叔;

木有疣,人有瘿,西术空矜剖割,悔先事未能谏止,不杀伯仁,实杀伯仁。

王存善(字子展)

挽文芸阁

追思往事,感不绝于予心,同学少年,北邙过半,曹子桓有言:既痛逝者,行自念也;

历溯生平,士固憎兹多口,文章千古,东海流传,韩昌黎所谓:动而得谤,名亦随之。

校记:《对联话》作“殷忧伤人,士固憎兹多口”,《南亭四话》与《古今楹联名作选萃》同。

梁鼎芬(号节庵,湖南人)

挽高啸桐

奸人放恣,使公不登御史台,怀忠以死;

病翁悲伤,带泪写成循吏传,旷代犹生。

挽朱蓉生

斯人甚贤,未报君父恩,如何瞑目;

视吾犹弟,便倾江海泪,难抵伤心。

挽麦孟华

徐园壬子春,同拾落花齐下泪;

江亭甲辰晦,独寻芳草一招魂。


图片

兰台

刘长灏(号闰生,江苏震泽人)

挽顾质卿(于割瘤后死者)

年相若,性相投,南林幸共居游,数平日几许心交,生我鲍叔,知我鲍叔;

木有疣,人有瘿,西术空矜剖割,悔先事未能谏止,不杀伯仁,实杀伯仁。

【注释】

南林:地名,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南浔镇南林村。

鲍叔:鲍叔牙(?~公元前644年),姒姓,鲍氏,名叔牙,春秋时期齐国大臣,大夫鲍敬叔之子。早年交好管仲的交情,人称“管鲍之交”,支持公子小白师傅回国即位,是为齐桓公。知人善任,推荐挚友管仲为相。在鲍叔牙的协助下,管仲实行了治国之道,促进齐国迅速由乱转治,由弱变强。齐桓公三十年(公元前656年),参与“召陵之盟”,使得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四十一年(公元前645年),担任国相,病逝于任上,安葬于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鲍山街道济钢新村。

西术:西医。

伯仁:周顗,字伯仁,汝南郡安成县(今河南省汝南县)人。[1]晋朝大臣、名士,王敦之乱时,惨遭杀害。相关典故“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出自《晋书·列传三十九》:初,敦之举兵也,刘隗劝帝尽除诸王,司空导率群从诣阙请罪,值顗(字伯仁)将入,导呼顗谓曰:“伯仁,以百口累卿!”顗直入不顾。既见帝,言导忠诚,申救甚至,帝纳其言。顗喜饮酒,致醉而出。导犹在门,又呼顗。顗不与言,顾左右曰:“今年杀诸贼奴,取金印如斗大系肘。”既出,又上表明导,言甚切至。导不知救己,而甚衔之。敦既得志,问导曰:“周顗、戴若思南北之望,当登三司,无所疑也。”导不答。又曰:“若不三司,便应令仆邪?”又不答。敦曰:“若不尔,正当诛尔。”导又无言。导后料检中书故事,见顗表救己,殷勤款至。导执表流涕,悲不自胜,告其诸子曰:“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负此良友!”

【解析】

刘长灏,号闰生,江苏震泽人,曾参与组建江震商务分会。

顾质卿生平不详,死于一次割瘤手术。

上联说二人交好,曾于南林共居,彼此交心,可称管鲍之交。下联说人长瘤和木长疣一样没什么大不了的,西医却夸说可以割掉,悔恨自己没能事先劝谏阻止,有负良友。有病而不信西医,这种想法在现在看起来有些荒唐,但是当时的手术条件也不可能像现在这么好,所以也并非全无道理。而联语中透出的发自内心的哀痛和追悔,透过纸面也能感觉得到,而所用的两个典故尤为贴切,毫无炫技之感,不能易一字也。

王存善(字子展)

挽文芸阁

追思往事,感不绝于予心,同学少年,北邙过半,曹子桓有言:既痛逝者,行自念也;

历溯生平,士固憎兹多口,文章千古,东海流传,韩昌黎所谓:动而得谤,名亦随之。

校记:《对联话》作“殷忧伤人,士固憎兹多口”,《南亭四话》与《古今楹联名作选萃》同。

【注释】

北邙:即 邙山 ,因在 洛阳 之北,故名。又因东汉 、 魏 、 晋 的王侯公卿多葬于此,故借指墓地或坟墓。汉 梁鸿 《五噫歌》:“陟彼 北芒 兮,噫!顾瞻帝京兮,噫!” 晋 陶潜 《拟古》诗之四:“一旦百岁后,相与还北邙。” 唐 欧阳詹 《观送葬》诗:“何事悲酸泪满巾,浮生共是北邙尘。”

既痛逝者,行自念也:既哀痛逝者,又想到了自己。出自曹丕《与吴质书》。

动而得谤,名亦随之:有所举动就遭到毁谤,名誉也跟着大了起来。出自韩愈的《进学解》.

【解析】

王存善字子展,浙江杭州人,清末民初藏书家。早年随父至广东,光绪中署知南海,官虎门同知,并管理广州税局。与梁鼎芬、杨锐等人关系密切。光绪二十六年迁居上海。因擅长理财而受盛宣怀赏识,曾主持招商局并担任汉冶萍公司董事等职,擢保道员。其家世有藏书,其祖父王兆杏,字第花,道光中任浙江德清教谕,喜收藏图书,并建有藏书楼“知悔斋”,并编有《知悔斋总目》,编纂有《昌化县志》20卷。宣统三年编书目《知悔斋存书总目》。辛亥革命后,又出巨资购得众多流散的图书,殿本、明本、抄校本数百种。“知悔斋”藏书共达20余万卷。古本精椠亦多,如宋刻明印本《圣宋文集》、卢文弨校本《宝刻丛编》、钱泰吉校本《苏子美集》,均为“知悔斋”镇库之宝。藏金石碑版有宋拓本《道因法师碑》、《怀仁圣教碑》、《昭陵碑》等。辛亥革命前后,藏书有所流散。1914年编有《知悔斋检书续目》。著录图书20余万卷,其中精善本如宋刻明印《圣宋文集》,卢文弨校本《宝剑丛编》等。藏碑版亦富,多宋拓。辑刊有《寄青霞馆奕选》。其子王克敏,曾任北洋政府财政总长,于1917年继承藏书,并购新书益多,可惜王克敏无心经营,投靠汪精卫,任伪要职,抗战胜利后,藏书一部分被充公。在杭州所藏,拨交给浙江省立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得432箱,计50615册。王存善亦喜校书,主要有《南朝史精语》、《辑雅堂诗话》等。辑刊《寄青霞馆奕选》和《续编》各8卷,编印清初藏书家徐乾学、徐秉义的书目为《二徐书目合刻》。

文廷式(1856—1904),字道希、芸阁,号纯常子、罗霄山人等,江西省萍乡市城花庙前(今属安源区八一街)人,十七岁时(同治十一年)受业于广东名儒陈澧之门下,文华得以猛进,为菊坡精舍高材生。光绪八年壬午,以附监生领顺天乡荐,中试举三名举人。光绪十五年(1889年),在保和殿大考翰林,巨得翁同和与汪鸣銮援手,年仅三十九岁的文廷式考取内阁中书第一名。次年春闱,中式恩科贡士,由户部带引见,复试一等第一名。殿试第一甲第二名(即榜眼),赐进士及第,授职翰林院编修,旋充国史馆协修,会典馆篡修,本衙门撰文。文廷式是光绪帝瑾妃、珍妃的老师。也因与瑾、珍二妃是世交,为此在光绪心目中有着一定地位。后在大考翰詹,经德宗(光绪帝)复看卷时专书殊谕干预,亲自提擢,钦定廷式一等头名,由编修上升为翰林院侍读大学士,兼日讲起居注官。不久,又派他稽查右翼宗学,教习庶吉士,协同内阁看本,署大理寺正卿等职。当时在京中官场中,他一时“圣眷”握厚,引人注目。文廷式志在救世,遇事敢言,与黄绍箕、盛昱等列名“清流”,与汪鸣銮、张謇等被称为“翁(同龢)门六子”,是帝党重要人物。中日甲午战争,他力主抗击,上疏请罢慈禧生日“庆典”、召恭亲王参大政;奏劾李鸿章“昏庸骄蹇、丧心误国”;谏阻和议,以为“辱国病民,莫此为甚”。光绪二十一年(1895)秋,与陈炽等出面赞助康有为,倡立强学会于北京。次年二月,遭李鸿章姻亲御史杨崇伊参劾,被革职驱逐出京。这一时期,文廷式益潜心时务,其《琴风余谭》、《闻尘偶记》,记甲午、乙未间时事、人物,能言人所不能言、不敢言。革职归里后,撰有《罗霄山人醉语》,痛感“中国积弊极深”、“命在旦夕”,提出“变则存,不变则亡”,鼓吹“君民共主”,倾向变法,但又以为不可急切从事。戊戌政变后,清廷密电访拿,遂出走日本。二十六年(1900)夏回国,与容闳、严复、章太炎等沪上名流,参加唐才常在张园召开的“国会”。唐才常的自立军起义失败后,清廷复下令“严拿”。此后数年,文廷式往来萍乡与上海、南京、长沙之间,沉伤憔悴,寄情文酒,以佛学自遣,同时从事著述。这时期所著杂记《纯常子枝语》40卷,是其平生精力所萃。光绪三十年(1904年)8月,文廷式终因壮志难酬,抑郁苦闷,在萍乡城花庙前的家中与世长辞,年仅49岁。文廷式去世后,被安葬在杨岐普通寺后的半山腰。

关于文廷式,还有一段桃色故事,在后面一联中会提到。

上联从追思往事有感开始,当年的同学已经去世过半,于是想起了曹丕的《与吴质书》里的话,既为逝者感到哀痛,又想到了自己也同样多舛。下联说其人生平,虽然遭到参劾谤毁,但其文章依然可以千古,正和韩愈的《进学解》里所说的一样,有所举动就遭到毁谤,名誉也跟着大了起来。联语工雅,见哀挽之情,用典亦不同凡响,不过这种过于直白的插入所引之文,个人不大喜欢,可能也是感觉说的太多了,没有留白之故吧,读的时候缺少了很多探寻出处然后会心一笑的乐趣。

图片 

梁鼎芬(号节庵,湖南人)

挽高啸桐

奸人放恣,使公不登御史台,怀忠以死;

病翁悲伤,带泪写成循吏传,旷代犹生。

【解析】

梁鼎芬(1859—1919),晚清文学家、藏书家、诗人,广东广州府番禺县(今广州市)人。字星海,一字心海,又字伯烈,号节庵,别号不回山民、孤庵、病翁、浪游词客、葵霜、藏山、藏叟等;室名有耻堂、葵霜阁、栖凤楼、抗愤堂等。

梁鼎芬少失父母,寄养姑家。曾就学于五品卿菊坡精舍院长陈澧门下,并得其舅翰林院编修张鼎华教诲。光绪三年18岁时中顺天乡举人。清光绪六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娶湖南龚姓才女为妻;光绪九年授编修。性刚直,屡劾权贵。在中法战争中,北洋大臣李鸿章一味主和,梁鼎芬弹劾李鸿章六大可杀之罪,指责李鸿章与法国议约时在中越问题上处理失当。梁鼎芬却因此疏开罪慈禧,以“妄劾”罪,被连降五级,到太常寺去做司乐小官,自镌一方“年二十七罢官”小印,愤而辞官。于是,一件大家喜闻乐见的事情发生了。

梁鼎芬乞假归里时,把妻子龚氏送到文廷式家,自己一个人回了老家。梁鼎芬家境贫穷,父母双亡,从小都是寄居在姑姑家,他在家乡没有住处,所以他想回乡谋求到一个职务,安排好住处,再接妻子龚氏。按理说,应该把龚氏送到娘家生活,可是龚氏娘家太贫穷,她从小是和母亲、兄弟寄居在舅舅家里,总不能把她送到舅舅家。这时候梁鼎芬就想到了菊坡精舍的同学兼好友文廷式。梁鼎芬把妻子龚氏送到文廷式的家里,很快文廷式爱上了龚氏,龚氏也答应了文廷式的求爱,两人一拍即合,在入住文家的第二年,龚氏就和文廷式私合,第三年就生了一个儿子,上演了一版大清官员版的“托妻献子”。其实文廷式早就有了妻子孩子,而且相貌也不帅,身体肥胖,龚氏怎么会迷上他呢?可能是因为文采太出众了吧,以才能弥补相貌的不足,这事联坛说不定也有。不过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梁鼎芬相貌也一般,也是一个大胖子。

不过既然做出了这样的事,当时很多人对文廷式和龚氏嗤之以鼻,文廷式在京城无法容身,就带着龚氏和儿子回到了老家江西萍乡市。在家乡,文廷式买了一所房子安顿好龚氏和儿子。等梁鼎芬在家乡安顿好,一心欢喜地进京接妻子回团聚,却在京城找不到妻子和好友。有人告诉文廷式和龚氏去了文廷式的老家,梁鼎芬如雷轰顶,心急火了地赶到了江西萍乡,找到了妻子和好友。见到了妻子和好友在一起的情景,梁鼎芬才明白传言是真的,妻子和好友一起背叛了他。但是梁鼎芬没有勃然大怒,而是和文廷式心平气和地谈了谈,就一个人返回了家乡,临别时嘱咐文廷式善待龚氏。

文廷式的妻子陈氏只给文廷式生了一个儿子,而梁鼎芬的妻子龚氏却给文廷式生了三个儿子。不过文家人对龚氏很不耻,根本不承认她生的儿子是文家的人。然而文廷式毕竟短命了一点,在文廷式病故后,龚氏无钱度日,文氏家族不肯养她,她就厚着脸皮带着三个儿子到广东找正式丈夫梁鼎芬要钱。这么多年,梁鼎芬和龚氏并没有离婚,梁鼎芬只能纳妾生子。梁鼎芬也有二子一女,都是小妾生的。不知道为什么梁鼎芬不给龚氏一纸休书,另娶佳人,却容着她和好友同居生子。梁鼎芬和龚氏还是名义上的夫妻。看到妻子带着私生子来找自己要钱,梁鼎芬很是仁义,给了龚氏三千两银票。为了怕龚氏难堪,还把三千两银票压在茶杯下面。龚氏没有不好意思,拿走三千两银票。三千两银票够龚氏养孩子了,以后她再没有再找梁鼎芬要钱。

接着还是说梁鼎芬的事,他南归后任广东惠州丰湖书院院长。适张之洞督粤,聘其为肇庆端溪书院院长。翌年,广雅书院开馆,梁鼎芬又受张之洞之聘,任广雅书院首任院长。后一直得到张之洞赏识与庇佑,张之洞调任湖广、两江总督,梁鼎芬皆主讲于两湖书院、南京钟山书院。这时候梁已经不是那个贫苦小子了,他嗜食鱼翅,张之洞举办宴会时,必准备鱼翅一大盘给他大快朵颐,给人一种暴发户的感觉,毕竟真正的有钱人肯定说自己喜欢清蔬白菜之类的食物。张之洞死后,梁鼎芬亲往送葬至南皮。一路上痛哭失声,响彻云霄。送殡完毕后,梁在张宅门前徘徊多时,不忍离去。

辛亥革命后,梁鼎芬闲居上海,以遗老自居。曾在陈宝琛的推荐下,做过溥仪的老师。后又积极参加张勋复辟活动,复辟失败,梁鼎芬病忧交加,于1919年11月14日在北京病逝,葬在崇陵右旁的小山上。临终前,他遗言不可刻其诗集:“今年烧了许多,有烧不尽者,见了再烧,勿留一字在世上。我心凄凉,文字不能传出也。”卒后由亡清赐谥“文忠”。

这联所挽之人是高凤岐,字啸桐,号愧室,龙门人。父高绍曾,居省城福州。清光绪元年(1875年)以秀才入郡学。光绪八年,得中举人,连考进士不第,遂回福州,授徒自给,教人重行谊。光绪二十二年林启任杭州知府,凤岐聘入幕府,佐林启施政。建议兴办“蚕学馆”,创建“求是书院”等,政绩斐然。高凤岐因此名著一时。光绪二十六年,林启卒。他又佐方家澍治理桐乡、秀水等县。光绪二十八年,执教于浙江大学堂。光绪二十九年,应两广总督岑春煊之请,入为幕府。翌年,到浙江任知县。光绪三十一年又被岑春煊召回两广,任学务处提调,后以功升梧州知府。他清义仓、立工厂、兴蚕学、办农林、整学规,视官事如家事,事必躬亲。8个月后因积劳成疾,辞官去上海养病。宣统元年(1909),高凤岐病逝于上海。高凤岐曾荐考御史廷试第一,却因事罢归。高凤岐服膺宋儒,工古文辞词。后浙江人将其配祀于孤山林启祠。高凤岐有两个弟弟也是非常厉害的人物,其中最小的弟弟高凤谦,字梦旦,是商务印书馆的创始元老,而且还发明了四角号码。

高凤岐去世后,写挽联哀悼他的人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有以下几副:

严几道挽长乐高啸桐知府云:

便司献替,遽以毛鸷为能,公等休矣,岂有鸩人羊叔子;

直到弥留,犹祝中兴不远,天乎鉴此,可怜忧国贾长沙。

孟心史挽云:

国有转机,如闻宗泽渡河,赍志不忘临命日;

生无言责,太息刘蕡下第,抗章难得汗颜人。

朱祖谋挽云:

江干大有邹枚,咫尺蓬山,岂谓回舟从载酒;

地下若逢龙比,冤亲萍水,未须奋笔议横刀。

陆炜士挽云:

公便讽议谏垣,何益上下惰偷中国;

我愿支离病榻,亦为家庭教育良师。

林畏庐挽云:

惟其爱国,作无聊感遇文章,不期抗节惊人,入阁靳君簪白笔;

纵我铭幽,亦垂老伤心稿本,既已效忠无地,埋幽听汝就青山。

关中李岳挽云:

苏子瞻平生愿学膺滂,劲草疾风,至竟未酬攀槛志;

杜少陵造次不忘君国,阳戈反目,弥留犹作渡河声。

胡君复云:“高尝佐林迪臣治杭州,一以兴学校、劝农桑为务,后权梧州知府。清宣统立,大臣以御史荐试,列名第一,朝贵恶其伉直,以计诅之,竟罢去。归婴病,日夜悲咤,临命,大声曰:'气转机,中国有望。’遂瞑。”

回到这副对联,上联写的就是高凤岐荐考御史廷试第一,却被奸人谗谤,终于罢归而死,梁为此事大为不平。这个有点类似公务员考试第一名而没被录取,势必会在引起各种舆论的。下联写自己虽然带病,却愿意为高作循吏之传,使其流传后世,虽死犹生。联语选择两个角度切入,虽不华丽,但其中蕴含的感情是非常充沛的,愤慨和哀挽兼而有之。

挽朱蓉生

斯人甚贤,未报君父恩,如何瞑目;

视吾犹弟,便倾江海泪,难抵伤心。

【解析】

朱蓉生即朱一新,字蓉生,浙江义乌人。乡举对策语触时忌,主司李文田特拔之。入赀为内阁中书。光绪二年,成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法越事起,数上书主战,又尝画海防策,语至切要。典湖北乡试,称得士。十一年,转御史,连上封事,言论侃侃,不避贵戚。……张之洞督粤,建广雅书院,延为主讲。一新博极群书,洞知两汉及宋、明诸儒家法,务通经以致用。诸生有聪颖尚新奇者,必导而返诸笃实正大,语具所箸无邪堂答问中。卒,年四十有九。(《清史稿》卷四百四十五列传二百三十二)

上联惋惜其人贤却早死,下联说二人情同手足,此际自己伤心莫名。这联和前面一联挽高凤岐的差不多,都是辞藻并不华丽,甚至对仗也不追求漂亮的工对,但是感情充沛。这类联绝对不是寻常应酬之挽联可以写出来的,而是作者和逝者交情深厚,有所感而挽之。当然,如果从纯文学性来看,辞藻华丽的炫技性挽联确实给人感觉更加赏心悦目,这个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了。

挽麦孟华

徐园壬子春,同拾落花齐下泪;

江亭甲辰晦,独寻芳草一招魂。

【注释】

徐园:名为徐园之处很多,但根据二人生平经历,最有可能的是上海徐园。徐园原名双清别墅,为浙江海宁人徐鸿逵(字棣山)所建,故又称徐园或徐家花园。徐鸿逵清末来沪经商发迹后,于光绪九年(1883)在闸北唐家弄(今天潼路814弄43支弄)购地三亩余,造了双清别墅。园林布局,景物构筑,都经过精心设计,与张园、愚园不同,不染西洋色彩,纯取传统造园手法。园中主要有十二景:“草堂春宴”“寄楼听雨”“曲榭观鱼”“画桥垂钓”“笠亭闲话”“桐荫对弈”“萧斋读书”“仙馆评梅”“平台眺远”“长廊觅句”“柳阁闻蝉”“盘谷鸣琴”。厅室亭轩等建筑密布,题名倒也别致,有鸿印轩、桐荫仙馆、地远心偏斋、二难四美轩、惜阴书屋、鉴亭、泛宅、曲榭、十二楼、又一村等。后来又迁到康脑脱路(今康定路),占地18亩。

壬子:指民国元年,即1912年。

甲辰:指甲辰日,麦死于1915年2月25日,农历正月十二,此日为丁亥日。而挽联作于3月14日,农历正月廿九,此日为甲辰日。

【解析】

麦孟华(1875年-1915年)清末维新派。字孺博,号伤心人、聋僧人。广东顺德人。1888年入广州学堂。1891年入万木草堂,成为康有为的忠实弟子。少时与梁启超齐名,在草堂弟子中有“梁麦”之称。生平喜爱吟咏,词章绵丽沉郁,著有《蜕庵诗词》三卷,后为友人收入《粤两生集》。1893年与康有为同科中举。1895年春与康有为、梁启超一起进京应试。梁、麦同寓,时常“相与规划救国政略,并助南海先生奔走国事”。将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后,受康有为嘱咐,鼓动在京各省举人上折拒和,参加“公车上书”。同年夏在康有为创办的《万国公报》任撰述和编辑。1897年与梁启超、汪康年等创不缠足会于上海,任董事,并为《时务报》等撰写文章,主张“尊君权,抑民权”,意在变光绪帝为有绝对权力之皇帝。1898年春与梁启超等联合两广、云贵、川陕、浙江等省举人上书,反对租让旅大给俄国。同年3月参加康有为等创立的保国会。戊戌政变后,逃亡日本,协助梁启超创办《清议报》。次年代梁主持该报,撰写320余篇宣扬保皇的文章,提倡学习日本维新,增强国力以救亡。曾代理东京高等大同学校校长。义和团运动兴起时,诬蔑起义群众为乱民,支持“东南互保”,号召南方督抚镇压义和团,起兵勤王,实行南北分治,要求各国合兵迎光绪复位。《辛丑条约》签订后,又为国权尽失、利源尽夺、无复和平、中国政府充当列强傀儡和奴隶,而感到忧愤不已。1902年任《新民丛报》撰述,1907年任政闻社常务员。1913年在康有为创办的《不忍》杂志任编辑。后充任冯国璋幕僚,“相与谋倒袁”。1915年2月25日死于上海。

上联回忆二人于三年前同游徐园之事,同为感时伤春而下泪。下联说自己于此日夜晚独对江亭,欲寻芳草而为之招魂。这副挽联也是另辟蹊径,完全不述其人其事,而是回忆当日共游和此日独自招魂,两相对照而愈显作者之悲伤。当然,这样的写法,只适合用于挽熟悉的朋友。


图片


解读第八季

解读人04:小康

原文:

梁鼎芬(号节庵,湖南人)

挽汪穰卿

惜此伤心人,寒竹荒梅寻故宅;

频闻救时论,断金攻玉怆生平。

校记:《对联话》作“频闻救世论”。

自题闺房

零落雨中花,春梦惊回栖凤室;

绸缪天下事,壮心销尽石鱼斋。(石鱼书斋名)

校记:《对联话》作“春梦惊回栖凤宅”。

门联(时主讲两湖书院)

往事忆觚棱,身别都门二十载;

新阴尽桃李,教成君子六千人。

校记:《对联话》作“身别修门二十载”。

易顺鼎(号哭庵,湖南龙阳人)

代某寿某太夫人

荻港好湖山,我曾访外姑家,越角吴根,每叹此乡真福地;

苕溪旧门第,君更承贤母教,钟仪郝法,莫言吾国少完人。

贺吴子修德配花夫人七旬寿

父翰林,夫翰林,子为南斋翰林,芝诰一条冰,喜高年纱幔传经,师范莫如女师范;

蜀提学,湘提学,儿又西江提学,梅花满岭雪,合两代笋班介寿,门生更有小门生。


图片

小康

梁鼎芬(号节庵,湖南人)

挽汪穰卿

惜此伤心人,寒竹荒梅寻故宅;

频闻救时论,断金攻玉怆生平。

校记:《对联话》作“频闻救世论”。

汪康年(1860年1月25日—1911年11月4日),初名灏年,字梁卿;后改名康年,字穰卿。中年号毅伯,晚年号恢伯、醒醉生。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光绪十八年进士。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报刊出版家、政论家。官内阁中书。甲午战后,在沪入强学会,办《时务报》,后改办《昌言报》,自任主编。又先后办《中外日报》《京报》《刍言报》。有《汪穰卿遗著》《汪穰卿笔记》。

此联作者梁鼎芬和写作对象汪康年的交集,主要在汪创办《时务报》的事情里,中间还有以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在以报纸为阵地上的博弈。因此下联有“断金攻玉”之说。相关资料我看了下,还不是几句话就能说得清楚的。毕竟这几个人离我们不到200年,事件的记载、考证也颇多,所以这段经过就按下不表了哈。我们回到对联本身。

整个对联这种57句式,昨天最后一联已经出现,今天这里还是,接下来两联也是。翻了一下梁鼎芬传世的作品,在我所见的11副对联里有5副都是这种句式,稍微有些单调,不过问题不大,句式的选择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只是情绪到了塞进这种句式比较合适。并且这几副57句式的对联各句组成也是有变化的,接下来大家可以关注一下。

上联“伤心人”“寒竹荒梅”,联系到汪逝日在11月,想是即景而言。下联,不管是“救时论”还是“救世论”,都指向着汪在那个年代里关于如何救亡图存的思考,“断金攻玉”则是两人相互切磋琢磨的往昔。

联语并不深奥,直白而不浅近,用的又是梁鼎芬最顺手的句式。可以想见惊闻噩耗、痛失好友之后,未及仔细思索就匆匆写就的情形。

自题闺房

零落雨中花,春梦惊回栖凤室;

绸缪天下事,壮心销尽石鱼斋。(石鱼书斋名)

校记:《对联话》作“春梦惊回栖凤宅”。

此联在《对联话》有载:梁星海有题其夫人栖凤室联云:“零落雨中花,春梦惊回栖凤宅;绸缪天下事,壮心销尽石鱼斋。”情文娓娓,较若可诵。按,石鱼斋,梁读书精舍名。

这里的标题写“自题闺房”,仅此四字恐有歧义。

上联“雨中花”,查了一下历代诗词中并不少见,但没有找到明确出处,恐怕就是字面意思。花开在雨里,花是美好的事物,雨却是可能损毁这种美好的存在。前面又加以“零落”,颇有时局动荡,芳华难护的感觉。记得民国时期有一副挽死难群众的联,作者忘了,前面也用到了类似“雨中花”的表达:

月圆云常掩,花好雨偏欺,从来福寿少完全,无怪横祸频加,君遭惨别;

国破泰山颓,时艰哲人萎,自古贤才关世运,堪叹烽火未尽,我更凄其。

紧接着一句“春梦惊回栖凤室”,“惊”字略费解。反正我写的话估计不会用这个字。

下联有种妇人醇酒的感觉。后来柳亚子有首诗赠郁达夫的,其中一句“十载狂名换苎萝”,感觉跟这个下联有些类似。在官场上纵横捭阖,勾心斗角,久而生厌,真不如“十载狂名换苎萝”“壮心销尽石鱼斋”。龚自珍诗“绝域从军计惘然,东南幽恨满词笺。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红楼梦》第一回里“如蒙发一点慈心,携带弟子得入红尘,在那富贵场中,温柔乡里享受几年,自当永佩洪恩,万劫不忘也。”

绸缪天下事,有时候还是真的累了。

图片 

门联(时主讲两湖书院)

往事忆觚棱,身别都门二十载;

新阴尽桃李,教成君子六千人。

校记:《对联话》作“身别修门二十载”。

《文选·班固〈西都赋〉》:“设璧门之凤阙,上觚稜而栖金爵。”吕向注:“觚稜,阙角也。”觚棱指代宫殿,后文都门/修门都是国都之门的代称。

梁鼎芬于光绪六年(1880)中进士,入翰林院,散馆授编修。后来1897年,历任钟山书院院长、两湖书院院长。“忆觚棱”“二十载”,盖叙平生。

下联“桃李”没啥好说的,“君子六千人”乃是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勾践复问范蠡,蠡曰:“可矣”。乃发习流二千人,教士四万人,君子六千人,诸御千人,伐吴。吴师败,遂杀吴太子。

联系当时时局,确实需要两湖书院培养些军事人才,就像以往越国那“君子六千人”一样搞点事情。

易顺鼎(号哭庵,湖南龙阳人)

代某寿某太夫人

荻港好湖山,我曾访外姑家,越角吴根,每叹此乡真福地;

苕溪旧门第,君更承贤母教,钟仪郝法,莫言吾国少完人。

易顺鼎(1858~1920)清末官员、诗人,寒庐七子之一。字实甫、实父、中硕,号忏绮斋、眉伽,晚号哭庵、一广居士等,龙阳(今湖南汉寿)人,易佩绅之子。光绪元年举人。曾被张之洞聘主两湖书院经史讲席。马关条约签订后,上书请罢和义。曾两去台湾,帮助刘永福抗战。庚子事变时,督江楚转运,此后在广西。云南、广东等地任道台。辛亥革命后去北京,与袁世凯之子袁克文交游,袁世凯称帝后,任印铸局长。帝制失败后,纵情于歌楼妓馆。工诗,讲究属对工巧,用意新颖,与樊增祥并称“樊易”,著有《琴志楼编年诗集》等。

上面的介绍来自百度百科。后面还有很多就不复制粘贴了。只挑重点说:易顺鼎以“遗民”自居,清亡后许多人纷纷剪辫,易顺鼎一度仍留着辫子,又写了一首《告剪辫诗》,特意表明自己不剪发并非出于对清室表示忠诚。……袁世凯称帝失败后,易顺鼎深感失意,进入暮年的他,有感于怀才不遇,一事无成,于是以遗老名士自居,漂泊京师,放浪形骸,风流自赏,与樊增祥等寄情于诗酒声色。

这联看起来好像就“钟仪郝法”稍微古奥一点。这个说法出自《世说新语·贤媛》:王司徒妇,钟氏女,太傅曾孙,亦有俊才女德。钟、郝为娣姒,雅相亲重。钟不以贵陵郝,郝亦不以贱下钟。东海家内,则郝夫人之法。京陵家内,范钟夫人之礼。

这段话重点在“钟不以贵陵郝,郝亦不以贱下钟”,就是,嫁到富贵人家的钟姐姐并不会欺凌嫁到贫穷人家的郝姐姐,郝姐姐也不会因为自己嫁的人家贫穷些就对嫁给富贵人家的钟姐姐低三下四。双方虽然身份地位有差别,但依然能相互尊重。

用在这副对联里,想是夸这位太夫人教子女有方,不管嫁娶哪家都能互相尊重,家庭和睦。

这联也没说是代谁赠给谁,所以开局一副联,赏析全靠编了。荻港估计是太夫人老家,也是作者易顺鼎亲戚家所在的地方,位于古代吴越交界的地方。苕溪估计是目前的居所。总之就是一顿夸吧,最终落到“莫言吾国少完人”上,就说太夫人很棒棒啦。

贺吴子修德配花夫人七旬寿

父翰林,夫翰林,子为南斋翰林,芝诰一条冰,喜高年纱幔传经,师范莫如女师范;

蜀提学,湘提学,儿又西江提学,梅花满岭雪,合两代笋班介寿,门生更有小门生。

吴庆坻(1848—1924)字子修,又字敬疆,号补松老人。钱塘(今杭州)人,光绪十二年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后授编修。历任四川学政,湖南提学使,政务处总办,资政院硕学通儒议员。善诗文,工书法,近苏灵芝铁像碑。参与《杭州府志》、《浙江通志》的攒修。著有《补松庐文录》八卷、《补松庐诗录》六卷、《悔余生诗》、《蕉廊脞录》、《益州书画录续编》等。吴氏与八千卷楼主人、清季著名藏书家丁氏交好,曾参加铁花吟社,与丁丙相唱和;其女归于丁丙之孙。

“一条冰”出自《宋稗类钞》卷二〈躁竞〉:彭年在翰林,所兼十余职,皆文翰清秘之目,时人谓其署衔为「一条冰」。

“纱幔传经”出自《晋书·列女传·韦逞母宋氏》:“时博士卢壼对曰:'废学既久,书传零落,比年缀撰,正经粗集,唯《周官礼注》未有其师。窃见太常韦逞母宋氏,世学家女,传其父业,得《周官音义》,今年八十,视听无阙,自非此母无可以传授后生。’于是就宋氏家立讲堂,置生员百二十人,隔绛纱幔而受业,号宋氏为宣文君,赐侍婢十人,《周官》学复行于世。”

“笋班”出自《太平广记》卷一百八十一〈贡举四·李宗闵〉:李宗闵知贡举,门生多清秀俊茂,唐伸、薛庠、袁都辈,时谓之玉笋班。

也是一顿夸夸。上联说这个夫人很有文化,说她教出来的孩子都官职清贵,这个夫人自己也饱读诗书可以讲学,真是老师的楷模。下联说这家人都是体制内的公务员,夫人生日的时候四处都发来贺信,并且还能有新的传承。

在我看来,贺联的目标也许就是这样,结合身份+引经据典,然后可劲吹。易老师这个还是相当经典的。


图片

解读第八季

解读人05:琴.箫

原文:

易顺鼎(号哭庵,湖南龙阳人)

挽郭筠仙

王者守在四夷,坛坫折冲诚有道;

天不慗遗一老,沅湘耆旧更何人。

挽曾忠襄

干国失三贤,去大司马少司农才数月;

易名足千古,合胡文忠左文襄为一人。

校记:《对联话》作“哭大司马少司农才数月”。

挽宋教仁

卿不死孤不得安,自来造物忌才,比庸众忌才更甚;

壮之时戒之在斗,岂但先生可痛,恐世人可痛尤多。

挽袁观海

在先朝为福星,入民国为客星,林际忆春申,大节完人无愧色;

于苍生为霖雨,对属吏念旧雨,岘山怀叔子,感恩知己有余哀。

追悼隆裕后

本来生生世世,不愿入帝王家,从黑暗中放绝大光明,全力铸共和,普造金身四万万;

以后岁岁年年,有纪念圣后日,为青史上增特别异色,同情表追悼,各弹珠泪一双双。


图片

琴.箫

  今天5联都是易顺鼎的,让我们先了解一下作者。

易顺鼎(1858~1920)清末官员、诗人,寒庐七子之一。字实甫、实父、中硕,号忏绮斋、眉伽,晚号哭庵、一广居士等,龙阳(今湖南汉寿)人,易佩绅之子。生于清文宗咸丰八年,卒于民国九年,年63岁。(现代中国文学史卒年同,年五十九岁。此从五续疑年录附录二)。与罗瘿公、何震彝、闵尔昌、步章五、梁鸿志、黄秋岳等并称为“寒庐七子”。

幼有神童之目,5岁能作对。15岁补诸生。工诗,十五、六岁时即刻印《眉心室悔存稿》,传诵一时,有“龙阳才子”之称。尝问业于王闾运,与宁乡程颐万、湘乡曾广钧称“湖南三诗人。”光绪元年(1875)举人。是年冬,北上应礼部试,取道江南,骑驴冒雪入南京城,遍访六朝及前明遗迹,一日成《金陵杂感》七律二十首。忠州李士芬号称能诗,读后大兴叹服,赠诗“烂熟《南朝史》,澜翻东海波”。但6次应试落第。年30,以同知候补河南,不久捐道员,总厘税、赈抚、水利三局,并督修贾鲁河工程,任三省河图局总办。光绪十四年以进呈三省河图,授按察使衔,赏二品顶戴。

光绪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易顺鼎积极主战,参与刘坤一军幕。次年,清政府战败议和,拟割让台湾,赔银2万万两。易顺鼎兼程至京,两次上书要求“罢和议,褫权奸,筹战事”。未被采纳,投河自尽,被人救起,痛哭流涕。及闻时署台湾巡抚唐景崧等人成立台湾民主国,拟率军死守,易顺鼎决心赴台,“以只身人虎口,幸则为弦高之犒师,不幸则为鲁连之蹈海。”及至厦门,唐景崧事败已便衣内渡。得知刘永福在台南领导台湾人民继续坚持战斗,不顾友人和刘坤一力阻,葛衫布履,行李一肩,壮行台南助刘永福。刘拨给他3营兵力,援守台中,因军饷无着,回内陆筹饷。及至筹得饷银5万两,抵涵江时,台中已为日寇占领,折回厦门。不久,全台沦陷。顺鼎两渡台湾,卒无所成,但不失为气节功名之士。

甲午战争后,易顺鼎悲愤交集,入庐山,于三峡涧上筑琴志楼隐居。两湖总督张之洞招人幕府,任两湖书院分教。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易顺鼎被委任督办江阴江防,寻调驻陕西,督办江楚转运。二十八年,调任广西右江道。他赋诗言志:“新词欲赋贺梅子,他日应呼易柳州”。到任后,革除骚扰损民之弊,严禁私收派费,清户口,发门牌,办团练,督修寨栅,清盗抗匪,保境安民,赈济灾民,发放牛种,发展农桑,深受士民感戴。三十四年,授云南临安开广道,旋调任广东钦廉道。次年秋,署广东肇罗道,后移高雷阳道。

辛亥革命后,易顺鼎赋闲居京,贫不能自存,与袁克文投契,被委为政事堂参事,后改国务院印刷局帮办。民国四年(1915)9月,他与湖南官绅及立宪派人士61人,上书参事院,要求恢复帝制。次年2月,任印铸局代局长、局长。袁氏帝制事败,顺鼎失意,发出“名士一文值钱少”的喟叹,漂泊京师,出入舞榭歌台,恣娱声色。民国九年(1920),因抑郁逝于京寓,终年63岁,葬 于湖南省汉寿县。

顺鼎自负聪明,自称为张梦晋后身。于学无所不窥,为考据,为经济,为骈体文,为诗词,生平诗将万首,与樊增祥称“两雄”。生平足迹及十数行省,一地为一集,有《丁戊之间行卷》、《摩围阁诗》、《出都诗录》、《吴船诗录》、《樊山沌水诗录》、《蜀船诗录》、《巴山诗录》、《锦里诗录》、《峩眉诗录》、《春城诗录》、《林屋诗录》、《游梁诗剩》、《庐山诗录》、《宣南集》、《岭南集》、《甬东集》、《四魂集》、《四魂外集》、《霭园诗事》,大都收入《琴志楼易氏业书》。病逝前又排比钞辑,印成《琴志楼编年诗集》十二卷,《琴志楼游山诗集》八卷。所为诗,“行役浏览之作品其大半,而山水居多”。此外也多为咏物、艳情之作。其作诗好尚巧对,认为“以对属为工,乃诗之正宗”,“无工 巧浑成对仗,竟可以不作诗。”讲究属对工巧,做事精切,设色奇丽,用意新颖,技巧有过人之处,是其诗作特点。他的古体诗则恣肆豪和,张之洞曾评其《万杉寺五爪樟》“雄伟恣肆”,赞为“奇作”。其自述生平诗《四魂集》最为有名。

挽郭筠仙

王者守在四夷,坛坫折冲诚有道;

天不慗遗一老,沅湘耆旧更何人。

这联挽的是郭嵩焘(1818年—1891年),乳名龄儿,学名先杞,后改名嵩焘。字筠仙,号云仙、筠轩,别号玉池山农、玉池老人,湖南湘阴城西人。晚清官员,湘军创建者之一,中国首位驻外使节。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进士,咸丰四年(1854年)至咸丰六年(1856年)佐曾国藩幕。同治元年(1862年),被授为苏松粮储道,旋迁两淮盐运使。同治二年(1863年)任广东巡抚,同治五年(1866年)罢官回籍,在长沙城南书院及思贤讲舍讲学。光绪元年(1875年),经军机大臣文祥举荐进入总理衙门,不久出任驻英公使,光绪四年(1878年)兼任驻法使臣,次年迫于压力称病辞归。光绪十七年(1891年)病逝,终年73岁。

王者守在四夷:语本《左传.昭公二十三年》:“古者天子守在四夷;天子卑,守在诸侯。” 指四方各族都为中央守卫疆土。

坛坫:原指 会盟的坛台,这里指外交上的谈判场所。《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桓公朝天下,会诸侯,曹子(曹沫)以一剑之任,枝桓公之心于坛坫之上。”李大钊《国民之薪胆》:“日本于此次交涉,以区区一纸恫吓之书,居然索我巨量之权利于坛坫俎豆之间,所获不可谓不丰。”《五四爱国运动资料·公电·陈光远请力争青岛电》:“合全国之心,结全国之力,一致对外,犹惧不足以争胜坛坫,保全海疆。”

折冲:交涉,谈判。宋 苏洵 《送石昌言为北使行》:“丈夫生不为将,得为使,折衝口舌之间,足矣。” 清 崇彝 《道咸以来朝野杂记》:“ 耆相国 在 粤 东,与 英 人所订条约,皆非当面折衝。”

天不慗遗一老:皇天不愿留下这一个老人。 常用以表示对老年死者的哀悼。语出《诗.小雅.十月之交》:“不慭遗一老,俾守我王。”

沅湘:沅水和湘水的并称。 《楚辞·离骚》:“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陈词。”

上联说的是郭嵩焘在担任驻外使节时候,和外国的谈判交涉之才能,为国家做出了贡献。下联表示哀悼,更叹息沅湘之地的老臣凋零殆尽。

图片 

挽曾忠襄

干国失三贤,去大司马少司农才数月;

易名足千古,合胡文忠左文襄为一人。

校记:《对联话》作“哭大司马少司农才数月”。

曾忠襄就是曾国荃(1824年-1890年9月),字沅甫,号叔纯。湖南湘乡白杨坪(今属湖南双峰)人。晚清名将,湘军首领之一。两江总督曾国藩的四弟,因在族中排行第九,故人称“曾九”或“曾九帅”。咸丰二年(1852年)取优贡生。后随曾国藩征讨太平天国起义,筹备湘军。咸丰六年(1856年)起独领一军,成为湘军的主要将领之一。咸丰十一年(1861年),因攻陷安庆有功被清廷赏“伟勇巴图鲁”名号,加一品顶戴。同治三年(1864年),领湘军攻破天京城,纵兵焚掠,并擒获洪仁达、李秀成等天国军政大员。因平定天国之功,加授为太子少保,封一等威毅伯。光绪元年(1875年)后历任山西巡抚、湖北巡抚、陕西巡抚等职,一度署理两广总督。在山西时,面对“丁戊奇荒”,他输出家资,竭力救灾,纾解民困;在湖北时帮办军务,协助镇压捻军。光绪十年(1884年),署礼部尚书,旋即调任两江总督兼通商事务大臣。光绪十五年(1889年),加太子太保。翌年,曾国荃于两江任上逝世,享年六十七岁。清廷准其入祀昭忠祠、贤良祠;册赠太傅,谥号“忠襄”,后世称“曾忠襄”。有《曾忠襄公奏议》等著作存世。今人辑有《曾国荃全集》。

大司马:指彭玉麟,1890年 4月24日去世 。彭玉麟曾任兵部尚书,明清称兵部尚书 为大司马。 

少司农:曾纪泽,1890年4月12日去世。曾纪泽 曾任任户部管理三库大臣,清代称少司农。

胡文忠:胡林翼,谥文忠。

左文襄:左宗棠 ,谥文襄。

这联没什么好多说的,上联说光绪十六年大清国一下子失去三个贤臣,而曾国荃死距离彭玉麟、曾纪泽死才几个月。下联说曾国荃的谥号是胡林翼和左宗棠各取一字,足以流传千古。这里有拔高曾国荃之意,不过只能糊弄不懂的人,懂谥法的人都知道,文开头的才是最高级的,而曾国荃恰恰没有谥文,忠襄当然远远比不上文襄,更比不上文忠了。

挽宋教仁

卿不死孤不得安,自来造物忌才,比庸众忌才更甚;

壮之时戒之在斗,岂但先生可痛,恐世人可痛尤多。

宋教仁(1882年4月5日—1913年3月22日),字得尊,号遁初,一作钝初、遯初、敦初,别号渔父,化名犟斋、宋錬、中岛等,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仙瑞乡上坊村香冲(今漳江镇教仁村香冲组)人。 [1]  中国近代革命先驱者之一,被称作为“中国宪政之父”。1882年出生于湖南常德。1904年2月,华兴会在长沙成立,宋教仁任副会长;同年,因长沙起义失败,前往日本,入日本法政大学学习西方政治。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任司法部检事长。1911年10月11日,湖北军政府在武昌成立,宋教仁致力于建设民主共和政权,大力宣传革命宗旨。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宋教仁被任命为法制院院长。1912年8月,中国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宋教仁到处演说为国民党争取多数席位。1913年2月,国会选举接近尾声,国民党取得重大胜利。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遇刺;3月22日凌晨4时48分不治身亡,年仅31岁。

卿不死孤不得安:意思 是 宋不死的话就有人要不太平了。出自《三国志吴主传》裴注引《吴历》:“公见舟船器仗军伍整肃,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兒子若豚犬耳!”权为笺与曹公,说:“春水方生,公宜速去。”别纸言:“足下不死,孤不得安。”曹公语诸将曰:“孙权不欺孤。”乃彻军还。”

壮之时戒之在斗:到了壮年,血气旺盛刚烈,要戒争斗。出自《论语·季氏篇》:“子曰:“孔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

一般挽宋教仁联,看也不看就知道一定会来一手政治隐喻,批判一下幕后的主使,易顺鼎这联也不例外,不过易和袁世凯关系挺好,所以这里说的孤应该是另有其人,最可能的是指赵秉钧和洪述祖。上联为宋教仁可惜,下联为天下人可惜,本联联意大抵如此。

挽袁观海

在先朝为福星,入民国为客星,林际忆春申,大节完人无愧色;

于苍生为霖雨,对属吏念旧雨,岘山怀叔子,感恩知己有余哀。

首先指出一个错误,这里不应该是袁观海,而是袁海观,即袁树勋(1847年~1915年)湖南湘潭人,字海观,号抑戒老人。历任江苏高淳、铜山知县,1891年署理上海知县。1895年任江西景德镇知府,同年调任天津知府。1900年任湖北荆宜施道。1901年调任上海道台。1902年与驻沪领事团订立《会审公廨追加章程》,又直接参与《苏报》案的处理。1905年因英国陪审官德为门大闹会审公廨案与领袖领事及英国领事交涉。同年,上海地方绅士李平书等发起地方自治运动,建议创办城厢内外总工程局,袁表示同情。不久善后工程局撤销,所有老城厢马路、电灯事宜均由总工程局承办。1906年后历任江苏按察使顺天府尹、民政部左侍郎,山东巡抚。1909年任两广总督,呼吁开国会、消祸萌,不为清政府所采纳。次年辞官寓居上海。1915年卒。

林际:树林的边际。南朝宋·鲍照《日落望江赠荀丞诗》:“林际无穷极,云边不可寻。”

春申:指春申君,封地在上海,而袁树勋曾为上海道台。

岘山:山名。在湖北襄阳县南。又名岘首山。东临汉水,为襄阳南面要塞。西晋羊祜镇襄阳时,常登此山,置酒吟咏。《晋书·羊祜传》:“祜乐山水,每风景,必造峴山,置酒言咏,终日不倦。”唐孟浩然《岘山送朱大去非游巴东》诗:“峴山南郭外,送别每登临。”宋韦居安《梅磵诗话》卷上:“羊叔子镇襄阳,尝与从事邹湛登峴山,慨然有'湮没无闻’之嘆,峴山因是以传。”

叔子:羊祜。

上联说其人在清官运亨通,在民国隐而不仕,是类似春申君一类的人物,能全大节,无愧完人。下联说其人有惠泽于民,并与属下成为朋友,其人风义和羊祜类似,自己感其恩义而有余哀。联语切其人其事,拉人作衬也很到位,尤其是“春申”和“叔子”之对非常惊艳异常,绝对是高手所为。

追悼隆裕后

本来生生世世,不愿入帝王家,从黑暗中放绝大光明,全力铸共和,普造金身四万万;

以后岁岁年年,有纪念圣后日,为青史上增特别异色,同情表追悼,各弹珠泪一双双。

隆裕太后(1868年2月3日—1913年2月22日),叶赫那拉氏,满洲镶黄旗人,名静芬,小名喜子,封一等承恩公副都统叶赫那拉·桂祥之女,是光绪的表姐。光绪十四年(1888年)被慈禧太后钦点成婚,次年立为皇后,并在婚期过后住进东六宫之一的钟粹宫。民国二年正月十七日(1913年2月22日),隆裕太后在西六宫之一的长春宫病逝,享年46岁。上谥曰孝定隆裕宽惠慎哲协天保圣景皇后,中华民国政府以国丧规格处理丧事,与光绪帝合葬崇陵(河北易县清西陵)。隆裕太后最重要的事情是颁布《清帝逊位诏书》。1912年2月12日,《清帝逊位诏书》由袁世凯在养心殿内呈献给隆裕太后,隆裕太后阅未终篇已泪如雨下,随后交给军机大臣世续、军谘大臣徐世昌盖用御宝。此时反对逊位共和的恭亲王溥伟自请召见,隆裕太后表示说:“彼亲贵将国事办得如此腐败,犹欲阻挠共和诏旨,将置我母子于何地!”此时无论是何贵族,均不准进内,于是盖用御宝陈于黄案。

上联说其人在帝王家生活并不幸福,故有“不愿入帝王家”之说,然隆裕太后却终于打破了黑暗,铸造共和,于四万万国民皆有大功绩。下联说民国对其亡以国丧之礼对待,设纪念日并记入青史,世人或同情或追悼,均为之涕下。联语工雅堂皇,又通俗易懂,为挽皇室成员之佳作。

图片


喜欢对句的朋友可扫码

加“琴·箫”微信

申请进入“有凤求凰”微信群


图片
图片
图片







中国楹联论坛“有凤求凰”版

http://www./forum.php?mod=forumdisplay&fid=7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