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觉路777]——残垣无声胜有声

 zzm1008图书馆 2022-01-06
来自话题
#人文风光摄影
8800篇

大水法



如今,残缺的大水法和高台上的远瀛观,共同构成了象征圆明园百年沧桑的标志,这是一处中华民族不能忘却的记忆,见证了英法侵略者摧折中华文化的滔天恶行。


圆明园是中国清代大型皇家园林,始建于1707年(清康熙四十六年),最初为康熙帝给皇四子胤禛的赐园,题匾“圆明园”,“圆明”为雍正法号。由圆明园及其附园长春园和绮春园(后改名万春园)组成,也叫圆明三园,有“万园之园”之称。清帝每到盛夏就来此避暑、听政,故圆明园又称“夏宫”。


圆明园在清室一百五十余年的创建和经营下,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景群、丰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而享誉于世,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被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称誉为“理想与艺术的典范”。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圆明园遭英法联军洗劫为了销毁证据而烧毁,八国联军之后,圆明园又遭受到军阀破坏和匪盗打击,终成一片废墟,故址现为圆明园遗址公园。


大水法是圆明园中西洋楼景区的一处大型喷泉群,颇具殊趣。大水法西邻海晏堂,在长春园南北主轴线与西洋楼东西轴线交会处,是园内最为壮观的欧式喷泉景观,也是中西方文化的精髓。


水法就是喷泉,这是中文最初的翻译。大水法就是大型喷泉之意。1747年,乾隆皇帝无意间看到来自西方有关喷泉的画册,很是喜欢,因此产生了要在圆明园建造一座带有“大水法”西洋风格宫殿的念头。乾隆皇帝首先咨询了郎世宁,这个来自意大利艺术之都米兰的传教士,亲历了康、雍、乾三朝,实际上当时他已在清宫中坐上首席艺术家的位子。郎世宁毫不犹豫地推荐了另一位西洋传教士蒋友仁。


蒋友仁出身天文学家与数学家,如今却要来做喷泉,他几乎是硬着头皮承担下来。就在大水法草图设计出来时,他还在如意馆中反复试验改进着各种喷水机械。当大水法草图呈现在面前时,乾隆皇帝龙心大悦。乾隆二十四年(1759),水法和观水法建造完成。


从现在修复图中可以看到,当时的大水法建筑形状像似一个门洞,下面有一个大的狮子头喷水形成七层水帘。正面和下方是椭圆形的菊花喷泉,中间是一只铜制的梅花鹿,从鹿角上喷出八道水柱。在大水法的左右两侧有一个巨大的方形喷水塔,共有十三层。在大水法南面朝北,有一个御座和石雕屏风,专供皇帝观赏喷泉,名为“观水法”。


大水法包括从石门开始到下边的喷水泉池,这个喷水池里由一个狮子头、有一头梅花鹿,还有十条猎狗,组成了一个“十狗逐鹿”的造型。大水法两侧还各有一组喷泉,各有一座十三层的塔,通过一共八十八根铜管,一起喷水,落入下面的海棠形水池内。


大水法在修建时吸收了欧洲巴洛克风格建筑形式,这是大水法建筑装饰的“母体”,同时也采用了与中华传统文化相融的建筑元素,由植物、贝壳、涡卷、叠线等饰纹组成的辅助装饰,成为西洋楼建筑群的一大特色,这在中国古典建筑中是首次出现。


当年,皇帝坐在大水法对面的观水法,观赏这一组喷泉的。英国使臣马戈尔尼、荷兰使臣得胜等,都曾在这里“瞻仰”过水法奇观。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英使马戈尔尼曾至此处游赏后说,喷泉若全部开放,有如山洪暴发,声闻里许,在近处谈话须打手势,其壮观程度可想而知。


虽然当年大水法的壮观情景我们已经无法再看到,但庆幸的是这组喷泉中的一个重要的石构建——翻尾石鱼在2006年回归圆明园,目前收藏在圆明园展览馆。


新中国成立后,圆明园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过多年整修,遗址公署已初具规模,大部分山形水系得以恢复,再现了山水相依、烟水迷离的江南景致。园内有数十万株树木,复建的少量园林建筑重现昔日光彩,一些重要遗址得到保护整修,形成了以西洋楼为代表的宏大遗址群落。


圆明园罹劫并经百年风雨,如今残存大水法等巨型雕柱、石龛和石屏风,仍耸立苍穹与日月同辉,成为激励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大业的不竭动力。(谢谢浏览)


来自话题

人文风光摄影
8800篇内容 22.3万人互动
订阅
更新于 2021-12-1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