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民勤教育的再思考

 直通一线王国己 2022-01-06

对民勤教育的再思考

 随着民勤教育布局调整的最后完成,民勤教育城的兴建对教育布局调整的最后补充和完善,民勤教育形成了新的格局,教育资源整合更加优化,教育对社会优质教育需求的满足力度大大加强,教育新一轮的提升气象已渐形成。以一中和四中为龙头的高中教育在两位新任校长的带领下启动了新一轮的创业局面。一中积极筹划兴建新的教学大楼、塑胶跑道、体育馆、实验室等;一周一课的听课制度正在实施,新教师培养力度逐步加大,专家行动,一周一课听课制等在逐步筹划实施中。四中审批下来了新校区,办校规模有望扩大,月考制度开始实施,一些新举措陆续出台。初中教育,五中经过近些年的积淀和提升,优势越来越明显,社会声誉日隆一日。六中紧随其后,教学改革力度逐步加大,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所有这一切都给民勤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新气象,开创了新局面。这是每一个教育中人欢欣鼓舞、信心倍增的地方。

 居安思危。民勤教育现在也面临着一些特别突出的矛盾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试申说之。

 布局调整之后,形成一乡镇“11园”的农村办学格局。这就意味着农村幼儿园和小学的适龄儿童必须在工作日集中寄宿上幼儿园和小学。我们知道,幼儿和小学学生正是需要家庭的关爱和温暖的年龄段,这个阶段的家庭教育对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有着奠基性作用。离开家人寄宿的孩子很容易形成孤僻、胆小、缺乏安全感、情感淡漠等心理特征。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研究所所长朱家雄说:“幼儿教育有很强的科学性,我们应该重视幼儿与父母的交流,而寄宿制幼儿园却要将这种关系拆开,这很糟糕。”华东师大学前教育系裴小倩老师参与的一项研究课题得出结论:母爱缺失或不利的养育环境都会影响到婴幼儿的大脑、新陈代谢和免疫系统。虽然我们幼儿园的入园年龄相对较高,但是这种只有在周末才能够跟家人见面交流的情况下,婴幼儿的健康发育和成长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和关注,相关部门应该加大研究力度,作为一项课题来研究,得出相对可靠的结论,用以指导农村寄宿制幼儿园和小学的工作。一般来说,家庭交流的缺失对孩子心理发展的负面影响只有在幼儿园和小学得到足以补偿的时候才能够将其降到最低。如何补?教师的爱要补父母的爱,伙伴的爱要补朋友的爱,整个幼儿园和学校里面要形成爱意融融、其乐与共的良好氛围,才能够让孩子在健康安全的环境中得到安全感。教师要密切关注每一个儿童,将儿童引导到集体活动中来,在集体活动中要创造心理安全的氛围和基调,要满足孩子的天性要求,自然引导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不能动辄以训斥、恐吓、甚至打骂来代替管教。孩子现在对某些东西的不反抗并不意味着他长大了也不反抗,可以说,长大后刺猬型的学生对权威的反抗,做出反社会的行为,可能心理来源就是婴幼儿时期爱的缺失。所以,学校形成父母探视制度,加强家校沟通,组织一些父母和孩子进行交流的活动,教会孩子感受爱并去回报爱等等就显得十分必要了。政府还应该为幼儿园和学校配备标准的校车接送孩子,以确保安全。现在父母们用电动三轮等交通工具接送孩子,在接送孩子时,场面混乱,交通拥堵,再加上孩子们安全意识比较淡薄,家长们也不遵守交通规则甚至缺乏基本的交通常识,安全系数实在太低。配备校车,统一接送孩子返校、回家,势在必行。

 随着我县关井压田调结构战略的进一步实施,大棚蔬菜业、特色林果业、养殖业的进一步发展,可以预料,再加上近一两年农业收入起伏较大,更多的农村壮年劳力会选择出外务工这条道路,或者加入城镇化大军当中,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会有所增加(虽然适龄儿童数会有大幅下降),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会成为民勤教育新一轮引体特别关注的对象。如何加强留守儿童的教育,能够将“留守儿童问题”防患于未然,将会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越来越紧迫地摆在教育行政部门和相关学校的面前来。

 我们不能等待留守儿童出了问题的时候再回过头来研究相关政策,出台相关措施,学校也不能等到留守儿童问题成为一种现象的时候才回过头来惊呼留守儿童问题的严重,才回头研究教育方法和对策,或者仍然用老办法来解决新问题,那样,只会一切都显得力不从心,一代青少年将在留守儿童问题中遭遇人生发展的“滑铁卢”,毁掉的将是他们一生的幸福,带来的将会是更大的社会问题,引起的将会是家庭的不和谐,社会的不安定,教育的挫败感,社会整体的失望感和无助感。因此,我们需要具有前瞻性的目光,对未来社会走向的准确把握,对教育规律的不懈探索,对面临的新局面的充分估计,拿出智慧和勇气,早预测,早研究,早准备,积极主动地引导教育的发展和走向,用政策杠杆撬动教育进入良性发展轨道,做好必要的防范措施,。这样,才能够避免到时候“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局面发生,才能够将问题消弭于无形,将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教育上的振荡和折腾就会少些,教育的清静和谐就会多些,教育规律的探索才会深些,教育引发的社会矛盾才会少些。

 与之相关的另一个问题就是陪读族。陪读族只有进一步扩大的可能,而陪读族的扩大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目前,社会上对陪读产生的问题已经有了一些说法,这些说法不完全对,但也有对陪读带来的问题和矛盾的反映,对这些问题我们不能视而不见,相反,应该进一步研究,并且对未来陪读族扩大之后会产生的问题有一个充分的估计。既要从社会学的意义上来研究这些问题,也要从教育学的意义上来研究这些问题。祖父母陪读的和父母一方陪读的,会有不同问题的产生;贫困家庭的陪读和小康之家的陪读,产生的问题会不一样;男孩子和女孩子,陪读问题会不一样。这些,最好能够由相关部门做一个社会学的调查,摸透摸清情况,对症下药,才能够真正为这些陪读族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我们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尽快出台《民勤县校园事故责任认定及处理办法》,明确地划分责任,中间应该有陪读的相关内容。学校除了要和家长和房主签订责任书之外,还要研究陪读生的管理办法和教育方法。因为陪读生既不同于走读生也不同于寄宿生,会有一些自身的特点存在,通过研究,进一步探求这种特点的本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教育管理办法,就显得十分必要了。还有一种情况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那就是在陪读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在农闲时候就有父母一方来陪读,在农忙季节在租房上只有学生一人或者两人,这些学生会出现监管真空,学生在放学回去后完全靠学生自觉,甚至需要生火做饭,在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尤其是自控能力比较差的学生,问题更多。总之,陪读族的扩大不仅仅是对学校提出了管理方面的要求,也对政府部门提出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陪读人员能否在政府部门帮助下获得劳动机会,适当补偿来城里陪读学生后造成的农业收入上的损失;政府部门能否提供一定信息帮助陪读族获得租房、交通等的便利;政府是否能够考虑加大对贫困家庭陪读族的资助或者帮扶,从而减轻学生的思想压力和后顾之忧;政府部门能否通过社区活动引导陪读族参与到积极健康的社会活动中来,而不是在闲暇时间为了打发时间而参与到了黄、毒、赌等活动中去,将陪读族也纳入社区管理当中去等等问题都是需要我们着力解决的。这些问题得不到重视和解决,到一定时候就会引发更大的社会矛盾,这是任何人不愿意看到的。

 民勤教育长期以来都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是真正的穷县班大教育的典型。尽管民勤县委、政府对教育的支持做到了财政支持的最大化,政策扶持的最大化,行政指导和关注的最大化,民勤教育在还是“小马拉大车,老牛拉破车”的状态下进行“突围”。虽然民勤教育创造了“教育奇迹”,民勤教育却面临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首先是民勤教育需要面临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教育发展的严峻挑战。民勤的学生高校升学率不低,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民勤教育的学生出去之后要在同一个平台上跟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学生进行竞争,而我们的学生在见识、能力、视野、信息量等方面与这些学生存在极大的差距。闭塞的教育教学环境,落后的教育教学设施,一尘不变的教育教学模式,“教师苦教,学生苦学,家长苦供”的“三苦模式”受到东部经济发达省份教育变革和创新思维的挑战,民勤学子进入大学之后会经历一个严重的振荡期。这种振荡根据我们的了解,民勤学生体现出自身的一些特点,这些特点深深地打上了民勤教育的烙印,因而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毕竟,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手段和目的,是为了让人能够幸福地前往自身的生活。教育,总是为了未来生活做准备的。前任民勤一中校长李忠民同志提出来“教师善教,学生乐学,家长苦供”的新模式,但没有引起教育界本身多大的反响,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现任民勤一中校长许少英同志提出打造高效课堂,通过专家行动计划,每周一课,青年教师成长工程等活动来促进课堂改革,可说是点到了民勤教育的软肋。民勤学子到大学后经历的振荡期,其实就是民勤教育缺失的地方在大学生活中的现实反应。对此,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教育领域也应该提出跨越式发展的目标,建立跨越式发展的机制,打造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模式。这种跨越式发展对政府来说,就是加大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硬件设施的配套发展和改善,对于教育行政部门来说,就是在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上的全面更新和改造,对于学校来说就是加大教育模式的创新力度,探索适应社会高度发展的教育规律和教育机制,所有这一切都有两个字是绕不开的,那就是”创新“。

 其次是民勤教育面临结构性调整矛盾的制约。民勤教育由于长期的文化传统和定型化的思维模式,造成高中集中有余分流不足,普通教育集中而职业教育不足,升学教育集中而素质教育不足的结构性矛盾突出。这种矛盾由于文化语法规定性的缘故,解决起来十分困难。但是这个问题不解决,民勤教育发展的走向将和全国教育发展的走向严重背离,换句话说,民勤教育培养出去的人才将在社会上”失宠“,民勤教育的内涵发展将遭遇最大的质疑和批判,民勤教育将陷入历史性困惑,当初创造了民勤教育奇迹的教育模式怎么会不灵光了呢?教师将会遭受职业认同的困惑,学生将会遭受教育误人的尴尬,学校将会遭受转型迟误的批评,政府将会遭受行政指导不力的指责。这绝非虚言,也不是故意耸人听闻。民勤教育应该调整摆钟指针摆向的时候了。如果政府不加强宣传和指导,在舆论氛围上、政策导向上、行政指导思想上发生比较大的提升和转向,如果教育行政部门对社会变革对教育提出的挑战缺乏足够的预见性,进而调整教育行政部门对教育航船的航向拨动,如果学校还是守成有余而创新不足,一味延续当前的教育模式和机制,民勤教育的结构性矛盾将会更加突出,到时候带来的负面影响将会使民勤教育落入末流。

再次是民勤教育发展后劲不足令人担忧。教育投入不足无法提供教育发展的强劲动力。作为财政比较贫困的县份来说,现在的财政投入相对来说已经算是对教育做到了最大的支持了,我们看到相关报道称,民勤政府对教育的财政投入比例超出了民勤财政增长比例,这是民勤教育发展得到的最好支持。但是,同时我们应该清楚,作为本身财政乏力的县份这一事实,将会限制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实施,想投总得有啊!所以,从长远来看,教育投入的乏力将无法为教育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前景令人堪忧。破解这一难题的唯一办法,恐怕就是争取中央及省上的教育项目支持,如果政府能够下大决心大力气在争取中央和省上的项目支持方面“胆子再大一点,步子再快一点”,我们有望不至于被甩下太多。当前,中央已经提出 4%的财政投入目标,也会加大对西部教育的支持力度,这是向上争取项目及资金支持的大好时机,不容错过。据我所知,现在县上对此已经开始了若干动作,力度不小,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感到非常的欣慰和鼓舞。教育要发展,就得研究教育。但是我们细细考察民勤教育发展的历史,认真阅读民勤教育志,就会发现,从政府到主管部门,从学校到教师,真正研究教育的不多,更遑论深度研究了。政策上对教育研究几乎没有成型的相关规定和支持性条目,教育行政部门对教育的深度研究重视不够,也缺乏长期性和支撑性的政策措施,相关科室的功能性作用发挥不够,具备教育深度研究的职员更是少之又少,开展工作缺乏深厚理论素养的支撑,缺乏训练有素的规范性操作的支持,缺乏行政性导向的权威性支持,随感性指导多,科学性指导少;因为质的研究缺乏量的研究的支持,质的研究也就缺乏真正的指导性和权威性;从学校层面来说,重教轻研现象普遍,教研工作往往异化为“门面工程”,对实际教学缺乏实质上的指导,导致教师也不再重视教研工作,教师的专业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因为从上到下对教研工作的轻视,民勤教育一直以来没有出现过对教育深度研究取得的重大成果。教育深度研究不足无法为教育发展提供强劲动力,这是民勤教育发展后劲不足的第二制约因素。教师比例不协调,教师专业化程度不够,这是民勤教育发展后劲不足的第三制约因素。这个因素其实现在就已经露出了苗头。据我们了解,一些学校已经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当前,应该认真研究学生变化状况,在此基础上,制定教师流动的合理政策,加大教师调整和配备的力度,力促教师配置比例的合理化进程,赶在学生人数发生急剧变化前,造就一支结构合理、作风过硬、适应发展的教师队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