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诗文新读之——山中送别

 直通一线王国己 2022-01-06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古诗文新读之——山中送别

鲁迅的这一句,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是我在中学课堂学来的,刀刻的一般留在了心上。

知音难觅,知己难求,大约是人生的通病。有人一生交游无数,高朋满座,觥筹交错,诗文酬和,礼尚往来,投桃报李,似乎风光无限,脸面十足。但暗夜独处,暗自思量,悲凉孤独之意,潮水般涌起。

高山流水,广陵散绝,弦断谁听?滚滚红尘,无量余人,大千世界,众生芸芸,我且吟罢阳春白雪,你却独唱下里巴人,擦肩而过,不再有缘。

读这首山中送别,我却独独感到一种人生无常、知己难求的悲凉之意。如果不是厌倦了迎来送往、虚与委蛇、逢场作戏,作者何须住在人烟稀少,门前冷落的深山之中?如果不是在车水马龙、摩肩接踵的茫茫人海中知己难求、知音难觅,作者何须独居深山,柴扉常闭?

也许会有人说这是逃避现实,却不知道这是独守清高;有人会说是厌世自弃,却不知道这是人格高洁。

山中相送罢。世人不知我身居何处,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友人却能山径独辟,寻道而来。歌吟长啸,诗酒唱和,各抒胸怀,一浇块垒,一吐 之气。天色将晚,友人归去,我送你一程,你还我一程,山色黯淡,日暮乡关,芳草萋萋,松涛阵阵,依依惜别,不忍相送相送远,不甘别离别离深。

日暮掩柴扉。送罢友人,独自归来,柴门孑然,人去屋空。不忍回想,独自掩了柴门,归卧草屋,友人来访时的充实与奔放,与友人归去后的空虚与寂静,形成截然的对比。诗人此时的心情可想而知,是失落,是惆怅,是惜别,也有淡淡的满足,欣喜,终于寻得解人的畅快和清爽。

人行大千世界,终是孤独相伴。有人群居终日,籍此掩盖自己内心的孤苦;有人遗世独立,深居简出;或隐逸山林,独自与自我悟对,于自然放逐心灵,释放天性,在自然的怀抱中持守心灵的高洁和人格的完整。但有知己,则欣然陶然,乐以忘忧,大有此生足矣的感慨系之。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可以想见杜甫见到友人的欣喜与热烈;高山流水觅知音,人生能有几回同,红颜易老花易飘,知己难得天自老! 

正因如此,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千古流传,引发一代又一代文人骚客的笔端泉水咕咕流淌;广陵散于今绝矣的人生慨叹令一代又一代的士人高士唏嘘不已;管仲与鲍叔牙的千古情义令一代又一代的史家墨人纵笔泼墨。

华年苦短,韶颜易改,知音一面,价值千金。这是人类心灵孤独产生的一种必然向往。人一生的命运,必有定数,唯有知音可诉衷肠,否则,人只有孤独终老。即便像宝玉,一生在脂粉堆里,也只有林妹妹才是自己的知己。

人一生寻求知己,说到底是在寻找自我。西哲的第一问:我是谁?即牢牢地把握了这一主题,穷尽一生,能够自我完成的,能有几人?千古难题,于今为烈。

诗人王维出于本真的内心,作了自己的选择。他独居山林,在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心境中,寻求内心的自我,寻求谜题的破解,寻求自然的洗礼,以安顿自己的灵魂。

春草年年绿。四季自然轮回,春草枯了还会再绿。诗人早已看惯了自然界花草树木的冬枯春绿,而自己的心境本来也和自然相契合,相应和,日升日落,冬去春来,禅定深湛。唯知己来访,才柴扉忽启,山径有声。此种情义,纵使伯牙再生,管仲再造,也难比拟。

王孙归不归。久久地回味与知己的对坐,悟道,弹琴复长啸,不由自主想到何时君再来。冬去春还来,君去何时归?这是人生无常的命运让作者心底里感到发虚的一问。草必然绿,人却不定能归来,再与我倾心相谈,懂得我此生的是与不是。

读这首诗最后两句,我总是有点凄凉无助的感觉。也许,这是与别人读这首诗最大的不同之处吧。因为我见到的很多对这首诗的解读,并没有凄然泪下的感觉。而我却觉得诗人此时,友人才刚刚离去,就惦记会不会再来,心情凄然恻然,是一定的了。

知音不易得,山中相访难,而今一别去,何时君再来?沉吟徘徊,余音绕梁,思之不禁泪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