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知识向左,而生命向右

 直通一线王国己 2022-01-06
知识向左,而生命向右

听了一节诗歌鉴赏课,从始至终,课堂气氛都显得沉闷而单板。细细分析,这堂课的各个环节,似乎都齐全到位,教师的讲解也甚无瑕疵,但总觉得缺点儿什么。但到底缺什么,似乎又说不出来。

直到有一天,我读到苏格拉底对灵魂和躯体的论述,我猛然明白,这节课到底缺什么?缺灵魂。

这就像是一具躯体,从头到脚都是齐全的,没有任何瑕疵,甚至堪称完美。但如果没有灵魂,它也不过是一具僵尸,毫无生气可言,自然也没有生命。

没有灵魂的躯体是僵尸,没有灵魂的课堂是什么呢?

这样的课堂中,你见不到生命的勃发,激情的喷射,思想的碰撞与交锋,没有情感的自然流淌,也没有深度思考的开掘与释放。一切都按部就班,就像解剖一具尸体一样,条理不乱,严丝合缝,符合解剖程序的一切要求,但却无法让这句尸体发出任何自己的声音和意念。

当知识还是知识,没有跟生命自身发生任何联系的时候,跟人生自身发生任何关联的时候,跟自我成长没有任何交集的时候,这种他者状态的知识传递,与其说是对生命成长的铺垫,不如说是对生命成长的压制。

学生面临知识的压制,必须通过逃避、对抗来保存自己存在的真实,留出自己生命气息的通道,于是,知识向左,而生命向右,两者插肩而过,知识没有能够发挥支撑生命成长的功能,生命亦没有成全知识,让知识获得再生的作用。

亚里士多德说,从天性来说,人都渴求知识。这是生命和知识交融、编织、发生“化学反应”的人性基石。但如果知识只是生硬地闯入生命的领地,只会引起反感、对抗,甚至对知识的鄙夷不屑。知识被贬低,生命也找不到自己成长的营养,而逐渐变得轻薄、干枯。

在教室里,常常会发生这样的情形:教师在卖力地展示知识的躯体,而学生在冷淡地拒斥着知识对生命的折磨,挨过这漫长的40分钟。

真正的原因就是,知识和生命处于剥离的状态,课堂只有完整的躯壳,却没有鲜活的灵魂。

课堂的灵魂,即在知识和生命的关联上。

如果这堂诗歌鉴赏课能够把诗歌的灵魂在课堂中通过和学生生命的关联而唤醒过来,学生的生活与诗歌的意境能够有效对接,能够引发学生的情感与诗歌的共鸣,课堂的灵魂就会复归课堂的躯体,课就活过来了。

让我们共同努力唤醒课堂的灵魂。

  1. 得课堂者得天下

  2. 课堂变革的关键点在哪儿?

  3. 课堂,诗意地栖居

  4. 课堂教学怎样设计出具有层次性的问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