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救助的几个特征 同样是残疾人,一个有可能在某一方面超群者,更容易得到救助。但实际上,在某个方面超群者,可能完全可以因为自己的才能而自食其力。而才能低下的残疾人却无法自立。但中国式救助,往往更加关注前者,容易遗忘后者。原因是,前者能够给提供救助者带来更大的名利,而后者却很难产生这样的社会效应。 同样是学生,一个在学业方面超众的贫困学生,更容易得到救助。但实际上,一个学业并不突出、品行道德甚至有瑕疵的学生,可能需要更多的关爱,因为造成他学业平庸、品行不端的原因,可能恰恰是因为得不到足够的爱。但中国式救助,更愿意关注前者,不愿意关注后者。甚至,通过取消后者的救助来“矫正”他的行为。这种取消,往往只会雪上加霜,让这个学生对这个社会更多地产生绝望和仇恨。 同样是孤儿,一个显得乖巧懂事的孩子,更容易得到救助。但实际上,一个叛逆粗鲁的孩子,更值得同情和关爱,因为恰恰是因为缺失爱,才让其从心理到精神都受到伤害,才产生各种在成人看来不够规矩和礼貌的举动。但中国式救助,更愿意关注前者而忽视后者。因为,前者的行为值得肯定和奖励,而后者的行为令人头疼和厌烦。 同样是流浪儿,一个愿意干活、打工的流浪儿,更容易得到救助。但实际上,一个懒惰成性、小偷小摸的流浪儿更需要救助,不但需要物质救助,更需要精神和心理救助。但中国式救助,更多地被提供给前者,却很少提供给后者。因为在社会的眼中,后者的行为已经造成来社会不良后果,不提供救助带有一种惩罚性质。 今天的社会救助,需要物质救助,但更多的,需要的是精神救助。没有圣徒般的胸怀,慈母般的心肠,心理大师一样的技艺,持久的耐心和毅力,很难对上述被救助者中的后者提供真正的救助。 因为,我们的社会缺乏一种宗教的浸染和引导,人们更多地看重世俗的功利的一面,而不看重超功利的超世俗的一面,因此,也很难理解为什么后者才是重点需要救助的对象。这是中国式救助跟西方式救助不同的真正原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