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小学生遇见萧红与祖父的园子 ——听课杂记

 直通一线王国己 2022-01-06

当小学生遇见萧红与祖父的园子

——听陈慧君校长课杂记

当小学生遇见萧红与祖父的园子

——听课杂记

在大丰港实验学校听了一节由该校校长陈慧君女士贡献的语文课,课题为《我和祖父的园子》。

小学语文课,难得有这样得机会听到。赶紧进教室找个座位坐下。陈校长已经到教室组织学生。我听到她在问学生:知道我上课有什么要求吗?有的回答说话要大声,有的说身体要坐正,有的说回答问题要站直双手背在后面……

显然,陈校长是在唤醒小同学们的课堂规则和要求。

接着,陈校长问了一个问题:你们说,课堂谁是主人啊?小同学们的反应,显然是没听懂老师的问题。可能是小学五年级的孩子,对课堂得主体意识还处在朦胧感受的阶段,孩子们一时语塞。

但这个问题,很好地告诉了我们听课得老师,课堂应该是学生的想法、思维生长的地方,课堂的主体不仅仅是老师,也有学生。唯有这种主体间性的空间充足,才能让学生的经验、意识、思想、思维、情感等在课堂找到依存点和生长点,才能够让学生的发展落到实处。

这时,陈校长出示幻灯片:说说阅读《呼兰河传》的感受与体会。

1:萧红自由的生活。

2:祖父疼爱小时候的萧红的内容。

3:痛苦、悲伤折磨的感觉。

4:童年生活的悲苦

学生提前阅读了《呼兰河传》,这篇课文选自这部经典小说。教师通过让学生谈论自己的阅读感受,显然是为了唤起学生的背景知识,为进一步阅读课文提供脚手架。把课文放在整本原著中去理解,显然能够扩大学生的理解背景,能够用整本小说的阅读来支撑对选为课文的这部分的深入理解。从知识的建构主义观来看,就是维果斯创立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强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这个社会文化历史背景中,包括了学生的阅读体验。也就是说,教师力图把学生的知识放在更广阔的一个背景中,放在一个更大的框架内,让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得到更丰富的支撑。

正如李建国校长所说,知识没有长在情境中,就像肉没有长在骨头上。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接下来,陈老师设置了一个作家卡片的环节。在我看来,这个环节在这节课是多余,或者说早了点。应该是在唤起学生的阅读体验后,直接进入课文的阅读更好,因为这个环节把刚刚唤起的阅读体验与兴奋感打断了,没有一气贯到底的感觉,也就是说,这个作家卡片有可能干扰刚刚唤起的阅读体验,打断了学生的思路,也让课的逻辑性张力有些打折扣。

在出示了课题已经相关的一张图画之后,陈老师问了三个看似简单无用的问题:见过吗?玩过吗?喜欢吗?

这三个问题,就是在把知识与人相遇的过程中,让知识与人的经验关联,让知识与人的情感关联,让知识处于建构学习者的价值观与意义感之中。让知识不仅是公共知识的意义,而且开始让它具有个人知识的价值,从知识与学生的关系角度切入,让知识进入学生的成长历程,进入谈的思维方式和观念体系。

因为这样看似简单的三个问题,能够让学生把在放在知识之中,放在课文之中,放在情境之中,放在与文本的互动之中,放在与自己的生活经历、经验、体悟的互动之中。

有一点比较可惜的地方是,教师没有及时引导学生的回答,让学生的回答与萧红文本中的“回答”产生一个互动与交融。而仅仅停留在了“见过”“玩过”“喜欢或不喜欢”这种简单粗糙的回答互动中。譬如,有学生回答见过,可以进一步追问:“哪儿见过?可以用一两句话描述一下吗?”这样就与下面的一个问题:萧红怎么观察怎么描写的紧密融合起来了。

教师然后出示幻灯片:韭菜  倭瓜   谷穗,让学生读一读,议一议。

同样的方法处理另一组词:戴草帽  瞎闹  铲地  抛给

这个环节很好,尤其是教师问道:你能分得清韭菜与野草吗?分得清谷穗和狗尾巴草吗?萧红能分得清吗?让这个环节一下子变得非常“建构主义”。因为教师的问题避免了为认字而认字、为读音而读音的单调与乏味,没有任何建构意义。通过这样的问题,显然能够让学生把识字与读音跟自己的生活知识勾连起来,具有很强的意义感。

但不幸的是,在这个过程中,陈老师说了一句话,让我对这个环节的打分一下子下去了:当一个学生回答不出如何分辨韭菜与野草的时候,老师说,哎吆,你白吃了这么多年韭菜,你吃的野草啊!学生们哄笑起来。

这种嘲弄与调侃,对于一个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很不合适,学生的尊严需要小心翼翼地守护,学生的人格需要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错误与问题需要更多的宽容和理解。如果教师改为:你可得注意了哦,当心错把野草当韭菜吃了。就显得更多的关心与爱护,也具有幽默与调侃的味道。应该能够让学生更加接受。

因为有点长了,再不写下去了。下面的环节分别是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2)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交流分享。

本来最后还有一个环节,是写一写,因为时间不够,陈老师布置让学生课后写。

这时候,陈老师又说了一句非常拉低这节课分数的话:因为你们拖拉,导致课堂环节没有全部完成,写一写就请同学们课后完成。

我之所以说这句话让我对这节课打分再次拉低是因为陈老师这句话,显然将课堂环节没有完成的责任,推卸给了学生,批评学生拖拉。

这说明:1)陈老师认为课堂设计的环节必须要全部完成。其实这大可不必,因为课堂环节的设计是预设,但到底能不能完成,还需要课堂的实践,况且,课堂随时可能会生成更有价值的问题和意义生长点,放弃原来的环节,接着学生的生成,甚至围绕生成花费整节课的时间来解决问题,学生的收获可能会比自己预设更大;

2)课堂环节没有按照预定的程序完成,先不说是好事坏事,这个责任,显然不应该全由学生来承担,教师没有必要把这个责任推卸给学生;

3)课堂环节没有全部完成,并不见得就是坏事,因为我们在课前的设计理想化的成分比较多,这反而更能让我们有机会反思自己的设计,反思课堂的操作。

就此打住。不当之处,敬请放肆批评指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