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课堂实录】蒋军晶《祖父的园子》|薛法根《火烧云》

 自陈怡派 2022-07-20 发布于浙江

课例梳理

蒋军晶《祖父的园子》

2010年(五年级)

一、课题→作者→文学作品

板书:祖父的园子 萧红 呼兰河传 回忆

二、默读课文,思考:萧红想起了什么?

三、学生交流讨论,老师总结

板书:动物(蜜蜂 蝴蝶 蜻蜓 蚂蚱)——“虫”字旁

         蔬菜(倭瓜 黄瓜 玉米)——解释“倭瓜”

         趣事(栽花 拔草 铲地 浇菜)学生书写“拔”

         人物(祖父)

        (人物事)

四、重点段落

1、17段(强记两分钟,找规律)

先背诵→谈感觉(快活 自由 幸福 随意 无忧无虑 无拘无束)

特别的写法往往蕴含了特别的写感(反复)

2、祖父……,我就……(捣乱 瞎闹 胡闹 帮倒忙)

圈画关键句

3、老师范读,学生点评(结合《呼兰河传》)

总结:“我”小时候的生活(自由 快乐)

五、小结

读上去是回忆人事物,其实是在回忆自己快乐的,幸福的童年。

六:交流“为什么我会知道倭瓜,黄瓜是快乐的?”

通感(这里的“通感”并不是修辞,而是字面意思:“我”与倭瓜,黄瓜的感受一致。这是我的理解哈)(借景抒情)

七:猜测萧红长大之后是怎样的?

有时候读一篇文章的时候,我们可以去了解一下作家的生平经历,这样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篇课文。

听课感受:凳子有些高,前几排的孩子个子矮,坐上去脚只能离地,他们上课的时候,脚在那里前后摆动,我觉得好可爱!这也说明了孩子们上课状态非常放松,又很积极,一点都不拘谨,蒋老师抛出一个问题,唰唰唰就要一片小手高高举了起来。

薛法根《火烧云》

2019年(三年级)

一、学生穿着颜色导入

(黄色——梨黄色——这是很好看的黄色)

老师总结:这是金黄色——太阳色 

二、读课题,问题“什么叫做火烧云”?

《现代汉语词典》朝霞,晚霞,彩霞

问题:比较两种说法有什么不同?

学生1:用了夸张的手法

老师纠正:用了打比方,没有夸张

学生2:《火烧云》里写得更生动

老师总结:用了比喻,有形象感,画面感。还有用了一个字“烧”,原来是静态的,现在是动态的。前面简洁,后面形象,前面直白,后面生动。一个事物写的时候,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写。

三、图片欣赏,直观感受

抓住学生“哇”,及时让他们表达(漂亮、灿烂、熊熊燃烧的火)

老师对于图片的播放是递进性的

问:如果你来写火烧云,你会从哪几个方面写?

学生1:颜色,形状

翻开课文,找出描写火烧云的颜色,形状段落

出示对比段落,让学生自己体会区别在哪里?

(萧红颜色写得更多,更具体,更丰富)

老师总结:红的,金的,没有感情色彩,但是变成ABB形式,是不是更让人喜欢,带一种情感色彩;叠词, 半X半X,比喻色;(排列整齐)

成语在我们的写作中要少用,我们要多用描写的词,描写的句子。这样显得更美,更好。

形状:(马,狗,狮子)

出示:“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有的像马,有的像狗,有的像狮子……好看极了!”和课文描写形状段落进行对比。

问:作家高明在哪里?

学生1:比较具体

学生2:那匹马在不断地变化

老师纠正:不是那匹马,是火烧云在不断地变化

学生1:火烧云形状变化

一会儿……过了两三秒钟……忽然又来了一条……接着又来了一头大狮子……可是一转眼就变了……

老师总结:抓住三个表示时间的词语(过了两三秒钟……跑着跑着……一转眼……),高明之处在于作家写出了变化过程。

出示图片(让学生展开想象力,动态描写)

一会儿,天空出现……(什么样子)……(怎么变的)……(怎么消失)……(根据句课文句式仿写)

老师:这是写火烧云的颜色(应该是老师说错了,改成形状),写完了颜色,形状,请看第一自然段,写的是火烧云的什么方面?

学生1:火烧云照在事物上,它们变成什么颜色了?

老师总结:写的是地面上事物的变化。是什么照在了地面上

学生1:霞光

听课感受:我好喜欢课前导入时,薛老师和娃娃们的对话!娃娃们拍的“马屁”(抛过来的“雷”)薛老师都一一接住了,临场反应很快,而且幽默风趣,收放自如,课堂上笑声不断,给薛老师点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