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薛法根《祖父的园子》课堂实录

 缘缘草堂 2022-05-06 发布于浙江省

一、检查预习,听写生字词。
      师:现在请三位同学带着课本上来,我们一起来听写三组词语。谁愿意?好,这三位同学比较积极上进,勤奋。(指着三位学生)你们每人听写一组,其他同学三组词语都要默写(众笑)。每组词语老师只念一遍,所以要用心听,用心记,不可以偷看,记住了吗?

师:第一组:蜜蜂、蝴蝶、蜻蜓、蚂蚱。再写一个和刚才四个词是同一类的词语,想一想,应该写哪一类事物呢?
          第二组:玉米、黄瓜、倭瓜、韭菜、谷穗。
       (指其中一位学生)这位同学很聪明,他先写每个词的第一个字,这叫信息,然后再把词语写下来,这叫诀窍。(其他学生纷纷仿效)
        第三组:栽花、拔草、下种、铲地、浇菜。
        要注意这五个词语之间有哪些内在的联系,了解了有助于你把它们记住。
     (有学生忘了,东张西望)没记住吧?只能画个“大鸭蛋”(众笑),等会儿填进去。
      师:还有一个词,你看应该写在哪一组词语后面?想一想这个词语属于哪一类?想好了再写。“草帽”。
(学生思考选择写在刚才哪一组词语后面)
      师:都听写好了吗?我们一起来批改一下。(让第一个学生读自己听写的词语,他扩充写的是“飞蛾”。)
      师:你为什么不写“草帽”?
      生:因为我默写的词语都属于昆虫,而“草帽”是一件物品,不是昆虫。
      师:呵呵,你不默就对了。你的字写得工工整整,人也长得漂漂亮亮。同学们,“字”可是你的第二张脸啊!

(评价就是一种反馈,课堂的反馈要及时,薛老师的课堂评价肯定学生好在哪里,具有明显的导向性。)

师:看第二组。(第二个学生读词语,第一个“倭瓜”写错了。)写错了就要改过来。看书,“老师”就在书本上。

(生改正)

师:倭瓜,见过吗?吃过吗?

生:就是“莴苣”。(众笑)

师:“倭瓜”就是南瓜,北方人把那些长得圆圆的小南瓜叫“倭瓜”。

生(继续读):黄瓜、玉米、韭菜。

师:你发现这组词语都是哪一类的?

生:都是吃的东西。

生:都是杂粮。

生:农作物。

师:对啦,那叫“农作物”,有些是粮食,有些是蔬菜,可能还有些是水果。“草帽”是“农作物”吗?

生:不是,所以我不用写。(众大笑)

生(读词语):栽花、拔草、下种、铲地、浇菜

师:注意,“拔”不能写成“拨”。这组词语有什么特点啊?

生:动词。

师:对的!(期待的样子)。

生:一般都是种庄稼的。师:对的!(仍然期待的样子)

生:都是在跟祖父做事情。

师:(夸奖)对啊,这叫“做农活”。

师:那“草帽”写在哪里?可以单独写在边上啊!

“草帽”的“帽”怎么写?看老师写。(师示范写“帽”,生发现右上部不是“曰”)为什么不是“曰”呢?古代的帽子是这样的。(师作画,生恍然大悟)

师:这些词语全写对的请举手。(对举手的学生)你们真了不起!今后我们预习课文时要把生字词划下来,读读、写写。还可以把词语进行归类,这样可以帮我们记得更牢。

(这样的开课,朴实,扎实有独具匠心。独具匠心表现在:1、词语不是鼓励存在的,而是以类出现的。2、词语教学既检查了预习,又训练了学生的听力,以及迅速把握信息的能力。3、听写后及时反馈又能有效巩固词语的识记。4、更主要的是这个环节与后面的教学相互辉映,互为支撑。)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思。

师:同学们,我和祖父的园子里,有这么多的昆虫、这么多的庄稼。在我童年的眼里,这些昆虫、这些庄稼又是怎样的呢?读读描写昆虫和庄稼的两个段落。大声地、用心地读,要让老师听得到你读书的声音。

(初读有要求,要求要明确。)

生:(投入地读书,教师巡视,作个别指导。)

师:谁来读其中一个段落。其他同学用心去听,他是怎么读的,更要用心去感受,这个园子是个怎样的园子,能不能用个词语来概括。

(这里我们需要关注的是薛老师提出了听的要求,读书的同学,听的同学,老师之间就建立了一个互动的“场”在这个“场”中,学生之间其实是互动的。)

(一男生朗读第二段)

师:读得很流利!听了他的朗读,你们有感觉吗?大家听了都有感觉,说明他读得不错。(对那男生)现在请你推荐一位同学读这一段。

(生推荐一女生)

(我们老师上课往往忽视学生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总是关注师生的互动,薛老师把权力交给学生,增加了学习的横向互动,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彰显。)

师:你推荐她总是有道理的,就让我们一起听听看。

(一女生朗读)

师:(夸奖地)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这一问问的非常好!把总结得权利交给学生,又能给其他学生以有益的启发。)

生:我把自己的感情融进去了,我好像就在这个园子里了。

师:(高兴地)啊,她有两点经验:一是要投入自己的感情,二要想象,仿佛自己看到园子里的景物。同学们像她一样,一要投入,二要想象,再自己练习读读。

(典型的提炼性评价语言,学生的课堂回答可能不是很完善,老师要善于从学生的发言中敏锐的捕捉到有用的信息,进行提炼,整合,适度总结,并提炼出有用的学习指导。)

生:(非常投入地朗读)

(指导后要落实,这是我们要学习的,我们往往只记住了总结,忽视了总结得东西的推广和实践。薛老师把个别同学读得好的经验加以提炼后让同学们学习,在实践中加以巩固。这样的做法发挥了小先生的示范指导作用。)

师:愿意读这段的请举手?大家都愿意读啊,那就——不读这段了(众笑)。谁来读另外一段?

(一女生读,读得很有感情。)

师:你读得有声有色,不但有感情,而且有表情。请你们再读一读,我要看的出你的表情变化。(生自由读)这次我发现80%的同学都有表情变化。刚才你读得很好,奖励你推荐一个,这个人是最需要鼓励的,需要锻炼的。

(这里的朗读呈现出一种“点(个别读)——评价提炼——面(齐读)”的过程,这样的好处就是体现读书的层次感,体现读书的丰富性,也体现读的指导的有效性。)

(生推荐一男生)

师:站起来就脸红,可能胆子比较小。今天行吗?

(生点头)

师:读得慢一点,声音响亮一点。(善意的建议)

(生读第十三段)

师:这里有个字要提醒你的。什么什么“似的”,“似”念翘舌音。请重新读一遍。(生再读)注意“团结”的“结”念jié,这里念jiē。接着读。

(对学生的错误绝对不放过,课堂不是只有赞扬,对问题的忽视就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但薛老师不是简单的否定,而是以建议和提醒的方式出现,这样既让学生明白了错误,又保护了学生的“面子”。这里值得学习的还有薛老师提醒后让学生再读,自己纠正错误,这样就体现出一个由不会到会的学习的有效过程。)

(生接着读)

师:好的,他读完了,你们觉得他这次读和平时有哪些不同?

生:声音更响亮一些了。

生:比平时说话更流利了一些。

师(赞同地):读得更流利了。

生:错误比平时少。

师:他读得更认真、更细致了。

(把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既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又能营造友好互动的学习氛围。)

师:每一个人在课堂上只要认真读都能读好。(对学生的鼓励。)

请再读这段,认真读,读细致。

(生自由朗读第十三段)

师:在作者童年的眼里,这个园子是个怎样的园子?你可以用个什么词语来形容呢?请你写一两个认为恰当的词语,有的词语可能就藏在这两段话的字里行间哦。

生:应有尽有。

师:请你把这个词写在黑板上。

生:无拘无束的园子。

师:这个词好,和课文中有一个词是一样的。

生:自由自在。

生:课文里就是“样样都有”。

生:多姿多彩。

师:这个“彩”是彩色的“彩”,请你写下来。

生:鸟语花香。

生:生意盎然。

师:生机盎然。

生:充满温馨。

师:这个词好,生活充满温馨。

看看我们同学读了作者的文字后,心里有些怎样的感受: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呢?

生:(齐声回答)应有尽有的园子。

生:(齐声回答)无拘无束的园子。

师:还是一个——

生:自由自在的园子、多姿多彩、鸟语花香的园子。

师:我们还感受到这是一个——

生:温馨的园子、生机盎然的园子……

师: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概括这个园子的特点。

(这个环节是初读的要求的落实,薛老师的课后很好的目标意识。初读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整体感知,而薛老师设计的这个开放性的题目就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三、细读课文,感悟体会

师:我们再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个园子丰富多彩,作者是怎样把园子的丰富多彩描述出来的?这个园子充满温馨,作者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又是通过哪些词语、句子中流露出来的?……

(读懂园子是怎样的是语文教学的内容,但学习作者是怎样描绘园子更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前者是指向体验的,后者是指向表达的。)

读读这两个段落,看看哪些词语、句子写得特别?轻声读一读,用心去发现一下。

(指向表达,指向哪里?薛老师的教学把“点”落在了词语,句子上,尤其是表达特别的词语和句子上。)

(学生轻声读课文,边读边画词句。)

师:有发现的请举手。她在写这个园子的时候,哪些句子哪些写法很特别?她是怎么把园子的生机勃勃、丰富多彩写得那样生动的?

生(读第十三段): “太阳在园子里是显得特别大。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这几句把园子的生机勃勃写了出来。用了拟人的手法,让人感觉到很自然。

师:一切都是活的,活的才有生命,才能让人感受到生机勃勃。你再读读。

(读的指导贯穿在教学的各个环节。)

(生读)

师:活了吗?

生(齐):活了。

师:这里三个短句结构相同,这叫什么?

生:排比句。

师:就像人一样活了。我们把这三句话读一读。

(生齐读)

(说句子——读句子——体会表达的方式——再读)

师:她是一连用了排比句,来写一切都活了,一切都充满生机。还有写得更特别的?

生:(读)“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也没人管。”——这几个句子结构相同,写出了园子的无拘无束。

师:怎么个相同法?

生:农作物愿意怎么样就怎么样。

师:如果我在课堂上,想唱歌(生接:就唱歌),想说话(生接:就说话),想打瞌睡(生接:就打瞌睡),想不听(生接:就不听),想走出去(生接:就走出去)。自由吗?(生接:自由)可能吗?(生接:不可能)(众大笑)

倭瓜、黄瓜它们可能吗?(生接:可能)这,就叫:自由!这个自由是通过“愿意……就……”的句式表达出来的,一起读一读吧。

(老师幽默诙谐,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老师诙谐之外,我们不禁要想,老师为什么会即兴地从教学现场说一个与这组句子结构相同的句子来,难道仅仅是体现老师的幽默?听完,原来老师是用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体会作者对自由的渴望,这样的设计自然而匠心独运。)

师:“谎花”你见过吗?

生:是黄颜色的花吧?

师:你看是哪个“谎”?“说谎”的“谎”啊,这个花只开花,不结果,向你撒里个“谎”,简称“谎花”。(众大笑)

写玉米的那句更有意思:“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如果写它“愿意长上天就长上天”,哪个更好?

生:课文中的好,好像显得更自由。

生:“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我觉得很夸张,夸张得让人很向往这样自由自在的生活。(掌声)

(通过比较去体会表达效果是个很好的做法!)

生:(读)“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的就跟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写得很温馨,把各种各样的昆虫的漂亮写出来。

师:怎么写出昆虫的漂亮?

生:它们的颜色很漂亮,五颜六色的,很鲜艳。

生:我觉得蜜蜂很可爱,叫的声音也很好听。

师:是啊,蜻蜓啊、蚂蚱啊、蜜蜂啊都是那么可爱,都聚集在我的园子里,这叫——生机,这叫——美丽,这叫——动人。

生:(读“我家有个大园子……不太好看。”)有许多昆虫,丰富多彩。

生:老师,我有个问题:不太好看,为什么又写出来呢?

生:就是为了和大红蝴蝶比较。

生:更衬托大红蝴蝶的美丽。

生:很自然,不是光赞美园子。

师:就剩下大红蝴蝶好看吗?因为有了大的小的,好看的不好看的,那才叫——丰富多彩。这样的园子喜欢吗?你看她的喜爱就藏在字里行间。体会到了这些,你再来朗读,感觉就完全不同了。

师:我们感受到了园子的生机勃勃、无拘无束、温馨自然……课文中说“祖父一天都在园子里面,我也一天都在园子里面”,我在祖父的园子里做什么呢?课文中是这样写的:祖父戴一顶大草帽——(生:我就戴一顶小草帽);祖父栽花——(生:我就栽花);祖父下种——(生:我就下种);祖父铲地——(生:我也铲地)祖父浇菜——(生:我也浇菜);祖父坐下来休息一会儿——(生:我也坐下来休息一会儿)祖父喝口水——(生:我也喝口水)祖父抽袋烟——(生:我也……)(众大笑)

(从“园子”的教学过渡到“我”的教学,很自然。)

师:作者这样写,让你有什么感觉?

(同样还是关注怎么写,而不是关注写了什么)

生:小孩子非常天真。

生:小孩子充满了童趣。

生:小孩子挺淘气。

生:她和她的祖父非常好。

师:不用“好”。

生;友好。

师:同学之间用友好。

生:亲热。

师:这个好比刚才那个好多了。今后我们用词不要总是用“好”,好不好?(众大笑)

生:就像一个跟屁虫。

生:这个祖父非常疼她的孩子。

生:感情很深。

师:现在不只用“好”了,那就好了。(众又大笑)

师:如果说祖父在园子里做这些事是干农活,那我呢?读一读,看看我在园子里是怎么做的,用心体会一下。觉得非常重要的词语,可以圈划出来。

师:(生读完后)现在我们来看看“下种”这个部分。谁来读读我是怎么下种的,再来看看我是在干什么?(生读:“当祖父下种种小白菜的时候……反而被我踢飞了。”)

师:读完了,你说说看,我真是在跟着祖父“下种”吗?

生:我是在瞎闹。“哪里是在下种啊”,意思是根本是在瞎闹。(师板书:哪里)

生:“反而把种子踢飞了”,更加说明不是真的在下种。

师:对啊,作者就是通过这样的描述,来告诉你:这是玩闹,不是干农活啊。再来读读“铲地”这部分,你肯定会有新的发现。

(一女生朗读)

师:读得真好,这次读得太好了。

生:从“乱勾一阵”可以看出我是把铲地当成了游戏,在玩耍。

师:还有哪个词隐藏着这样的意思?

生:“哪里”,“其实哪里是铲,也不过……”那就是乱勾、瞎闹。

师:还有“浇菜”的时候呢?

生:(朗读)我觉得可以从“玩腻”和“乱闹”可以看出不是在做农活。

生:我发现作者写祖父做什么、我做什么的中间,都用了一个意思相反的词语。像“其实”、“哪里”、“不过”。

师:这叫“转折”。你看:不过我不往菜上浇,而是往——天上浇。

我只做了一件事,就是——闹。闹要有人才闹得起来,你一个人闹得起来吗?跟谁闹?祖父。所以她要像跟屁虫似的,跟在祖父身后闹。那祖父不在的时候,她就是——玩。她怎么玩?

(生读“追蜻蜓、吃黄瓜……”)

师:她玩腻了去闹,闹累了去玩。“我”在这个园子里为什么能够这样任意地玩和闹呢?自己读一读,想一想。

(生自读课文)

师:读了这段对话,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做错了事,祖父非但不骂我,反而耐心地告诉我。作者在园子里能这么玩,这么闹,都是因为有这样一位祖父,一位疼爱她的祖父。

师:你觉得作者在这样一个园子里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

生:自由的。

生:快乐的。

生:开心的。

生:有趣的。

生:无忧无虑的。

生:幸福的。

生:……

师:(让学生把这些恰当的词语写在黑板上)我们看到作者的童年生活是——(生齐声朗读这些词语)

(从“园子”到“我”到“我在园子里过着一种怎样的生活”体现出教学的“归纳”思维过程,符合学生认知事物的规律。)

四、读写结合,学以致用。

师:作者说,我的童年是快乐、自由、幸福的。其实,作者写她祖父的园子,其实是写她的童年,写她童年的快乐、自由、幸福。为什么还要写园子里的这些昆虫和作物呢?

生:在这个丰富多彩的园子里才能快乐幸福地生活。

生:不能在园子里闹,就没有快乐了。

生:还有这么多东西陪伴着我,所以我快乐。

生:没有这么生机勃勃的园子,就没有她幸福的生活。

师:(提示)看看园子的特点,我童年生活的特点,发现什么了?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园子,她的童年才会这么快乐幸福。

生:先写园子生机勃勃、无拘无束,更能衬托作者的自由和快乐。

师:对啊!作者既写自己在园子的生活,还借园子里的景物,来抒发自己对童年生活的感受,这就叫——借物抒情。特别是课文倒数第二段,一切都活了,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她实际是写她自己也是自由的,只是她没有直接写,而是借了倭瓜、黄瓜……来表达自己也是自由的,无拘无束的。

师:老师想出个题目:请你借课文写倭瓜、黄瓜、玉米、蝴蝶自由自在的写法来直接写一写我在园子里也是自由的,无拘无束的。参照课文倒数第二段,自己学着写一写。要会借,借用课文中特别的写法,句式要有点变化更好。

(学生在本子上练写)

师:请几个同学来读一读,自己写的东西要珍惜,把它当作课文来读,用心读。

生:我的童年生活是自由的、快乐的,没人管没人骂,冬天到水里游泳捉鱼(生笑,师插话:搞错季节了。)夏天到河里游泳捉鱼。栽花时把种子踢飞也没事,铲地时把谷穗铲掉留下狗尾草也没事,浇菜时把水浪费了也没事,拔草时,把可以吃的连根拔了也没事……

师:没事,什么都没事,真的没事。(众大笑)他用了生活化的语言——没事,写出了那种自由和快乐。

生:我的童年生活是自由快乐的,我想捉蝴蝶就捉蝴蝶,我想吃黄瓜就吃黄瓜,想摔跤就摔跤,想睡觉就睡觉,我想捅蜂窝就捅蜂窝,倘若被蜜蜂叮了一个包,也没有人管。

师:当然没有人管,也不喊疼。你写得很生动,很有生活情趣。

生:我的童年是幽默的,我和祖父一起栽花下种,祖父干什么我就干什么,甚至有的时候祖父抽烟,我也要拿根黄瓜当烟抽(生大笑),吃饭的时候讲笑话,甚至连饭也要喷出来了。

师:写得多形象啊,很有想象力。

生:……我想睡觉就睡觉,即使睡到中午才起床,祖父也不会骂我;我想下种就下种,即使把菜种踢飞了祖父也不会怪我;我想摘花就摘花,即使把花都摘光了也没事。

师:“即使怎样也怎样”,你会借用这种句式来表达了。

生:我的童年是自由的,要做什么就做什么。在园子里花儿想开多大,就开多大,南瓜想长多少果实,就长多少果实,哪怕只长一个,也没人去管。而我呢,想去栽花,就跟祖父去要两颗种子;想去浇菜,就从祖父水缸里拿出水瓢,就算把水泼在生蛋的鸽子身上,把它吓跑,祖父也不骂我,只是静静地把鸽子等回来;祖父去卖鸡蛋,我也去,祖父让我用小旗赶苍蝇,我也不拒绝,拿起小旗,一阵乱挥,还经常打破了蛋,祖父也不会怪我,只是静静地把鸡蛋拿走,然后悄悄地从我手上夺下小旗,自己一个人卖鸡蛋去了。

师:卖鸡蛋去了,不在园子里了,写得够乱的。(众笑)但童年生活就是这么乱,写几点到几点干什么,几点到几点干什么,就不好玩的了。就是卖鸡蛋那个事再斟酌一下。

生:我的童年是快乐的,我想吃黄瓜就吃黄瓜,哪怕吃了一半就扔了也没事;我想摘花就摘花,摘了三四朵戴在头上;我想拔草就拔草,把狗尾巴草当作谷穗留着,把韭菜当作野草割了也没有人责骂;我想浇菜就让我浇吧,把手往上一扬……我想下种就下种,我想栽花就栽花,我想一会儿捉蝴蝶就一会儿捉蜻蜓……就让我尽情地去吧,累了就躺在地上,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我的心也蓝悠悠的,又高又远。(掌声)

师:好在哪儿?发现了吗?

生:最后用了总结,把整个心情也写出来了。

师:借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说我的心也蓝悠悠的,又高又远,这叫借物抒情。自己写的东西,课后再改一改,读一读。

(这样的设计可谓极妙!我们一般也关注读写结合,但读写结合则样才能更加有效?薛老师的课例告诉我们,读写结合的目的是指向体验的,也就是通过写去体会“我”童年生活的自由自在,但读写结合更指向表达,老师提出了明确的写的要求,就是仿照课文里描写植物的句子形式,来描写我在园子里的生活,这样的设计就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提高,也使文本的资源得到迁移,活化了文本资源。这个设计还值得我们思考的是,我们在教学时要找到那个读写结合的最佳“点“。)

师:今天我们学的是——

生(齐):我和祖父的园子。

五、总结全堂,导引课外。

师:课文的第一段是这么写的:“呼兰河这小城里,住着我的祖父,我出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作者写这句话作为课文的开头有什么含义吗?

生:老人一般很穷嘴。(唠叨)

生:为下面打下了根基,说明祖父很慈祥、很疼爱她。她祖父已经很老了,但是对她还是很慈爱的。

师:请你读第一句话“呼兰河这小城里住着我的祖父”。呼兰河这小城只住着我的祖父吗?

生:说明她很爱她的祖父。

师:我的眼里只有你。

生:只有祖父疼爱她。

师:对呀,作者小时候因为她是一个女孩,妈妈很早就去世了,爸爸因为她是个女孩,不喜欢她,只有她六十多岁的祖父疼爱她,所以,长大了后她回忆自己童年生活的时候,她就想到了祖父。正因为有这样一个祖父,才有这样一个园子;正因为有这样一个祖父、这样一个园子,才有我这样一个童年生活。每个人的童年生活都是不一样的,祝愿我们每一个同学都有一个快乐自由的童年。

师:好文章是需要你用一辈子来读的,《我和祖父的园子》就选自萧红的小说《呼兰河传》。相信将来的某一天,你读完这本小说,再来读这篇课文的时候,你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下课。

(课内延伸到课外,选文延伸到名著,这是名著教学的一个基本要求。)

总评:品语言,学语言,用语言,薛老师的这个课例给我们阅读教学如何“指向表达“以很好的范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