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答一位同行提问想到的

 直通一线王国己 2022-01-06
答一位同行提问想到的

收到一位老师很谦虚的提问后,我思考了一下,做出了如下的回应。

X老师,您好!

我思考了一下,觉得带实验班也不是那么可怕,首先自己要有信心。领导让你担当这个重任,一定是信得过您。

我觉得,没必要想那么多。你把握好一个问题就好:那就是每节课都让学生有收获。

怎么才能有收获?最主要的,就是你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一定要做到:

1)可以清晰描述,不要用这节课学习本单元单词,而是说这节课能够让学生读会全部单词,能够用重点单词造句,能够用重点句型写出不少于30个词的短文等;

2)教学目标要可测量,就是说到底有没有达到,能够用一定的方式进行检测,而不是含糊地说会读会写;

3)根据目标能够设计多种活动,活动一定要指向本节课的目标,而不是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只要把握住这三点,一定没问题。

你要做的就是:

1)对教学内容熟悉再熟悉;

2)能够设定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

3)能够从目标出发设计活动。


发给这位老师之后,她很兴奋,觉得自己开窍了。

我想在回答她的基础上再补充说几句。

可以说,论述教学设计的著作汗牛充栋,但不外乎内容——目标——活动这三个方面。

教师要熟悉教学内容,熟悉到能够如数家珍,所谓的教材分析也好,教学内容分析也罢,都是冲着这一个目标来的。因为你对教学内容越熟悉,就越能够自由自如地加工、充足,使之结构化,做到内容与自身的统一。

另外一个,教师还需要做到能够站在更高的角度来看待这些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能够从更广阔的视野、更宽泛的格局来审视、来检验、来校正。所谓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就是这么来的。现在有一桶水都不够了,要有源头活水。那就是做一个终身学习者。

目标要明确、清晰、可描述、可测量,指的是什么呢?譬如你要教一个公式,说让学生理解这个公式。这种表述是含混不清的,也无法测量,怎么才算理解了呢?如果表述为100%的学生能够表述这个公式的意义,或者90%的学生能够自主推导这个公式,就清晰明确得多了。

我们在实际的课堂当中,会发现很多的课堂活动很密集,但这些活动的指向性却很差,目标很分散,活动的靶向性几乎很难集中。

这种活动的设计随意性比较强,活动与活动之间的逻辑性几乎没有,相互不能支撑,也就不能真正指向教学目标。

换句话说,这些活动在设计的时候,就不是从教学目标出发的,或者因为教学目标本身比较含混,当然也就无法设计出指向性比较强的活动团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