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个句,那么难吗?
还真有那么难。
每单元的重点词汇、短语、句型,我都让学生通过阅读短文来进行学习巩固,然后让他们自己造句。
问题来了。不知道主系表结构的,没有时态、语态概念的,不知道谓语、非谓语的变化形式的,句型结构完全生造的,问题五花八门,错误形式多样!
仔细分拣批改,一一呈现讲解,总结起来,出错的地方就是汉语没有而英语有的形式。如,汉语中,谓语不需要什么屈折变化,没有时态、语态的概念;名词没有单复数之分,也没有什么屈折变化;没有非谓语形式;介词搭配没有那么多讲究;句子与句子之间是意合关系等等等等。
而英语里面,动词谓语必须有时态、语态的变化;名词有单复数之分;名词前面有冠词(定冠词、不定冠词、零冠词),有屈折变化;有非谓语形式,用法灵活多样,极具表意能力;介词搭配非常讲究;句子与句子之间是形合关系等等等等。
学习的难点在此,重点在此,考点也在此。学生出错的地方也在此。可以说,没有一个系统的语法框架,没有汉语和英语的对比学习,尤其是汉语语法也被淡化之后,这些问题就更为突出。学生交上来的句子,问题集中表现在这些方面。甚至有的同学是动词原形到底,没有动词根据时态语态进行屈折变化的概念。
这引起我的一些思考。我们学习一门外语,当然是为了表意,一个是吸收外来文化,以丰富我们自己的文化,和世界文化同步,尤其是在科技文献方面;而是为了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国文化能够和世界文化进行碰撞交流。这种表意,是千变万化无穷无尽的。但所以的意义都要依附于一定的语言形式,如果我们对一门外语的语言形式不能够熟练掌握,你要读得懂外国故事不大可能,要讲好中国故事,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但在过去的一些教学中,尤其是刚开始学习英语的时候,没有引导学生把表意与表形结合起来学习,注意观察汉英两门语言在形式上的不同,建立起一个合适的语法框架,就会造成学了十几年英语,连单数第三人称形式都不会用的结果。也就是说,我们的建模任务没有完成。
我把学生写错的句子一一呈现在白板上(这个任务简直要要了我的老命,我要把学生错误的句子一一改正,然后把错误的句子一个词一个词打上去,做成幻灯片),让学生来观察、修改,目的是想通过这50个错句的修改来重修建模:让前面提到的英汉语法差异作为一种思维模式和语法框架掌握下来。两节课下来,取得了比较令人满意的效果。但还不够。
一开始学错的,要改过来,谈何容易。可以说,这些学生稀里糊涂地学习了十几年英语,连基本的语言框架都没有搭起来。这不是识记单词的问题,也不是阅读量的问题,而是一个基本的学习建模没有完成的问题。
教学改革这么多年,课堂教学改革花样翻新,但基本的学习建模都无法完成,确实是值得深思和重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