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学了十几年英语,连基本的时态都不会用? 为什么学了十几年英语,连基本的时态概念也没有? 如:He prevent me from going. 这样的句子为什么在复读班的学生中大量出现?可以说,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学英语,就涉及到动词的屈折变化。就涉及到时态的问题,没有动词变化,英语这门语言是不可想象的。 还如: The sunlight was be blocked out. 这种错误产生的根源到底是什么?如果说我们的英语教学是意义立意的,以获取、交流信息为最终的目的,那么,没有形式的正确掌握和形式的熟练运用,意义如何得到足够准确地传达。 如:I feel my taller is two as last. 每一个单词都准确,但你能懂他的意思吗? 语言形式是有限的,语言意义是无限的,要用有限的形式去传达无限的意义,首先得掌握正确的形式。没有正确的形式,意义的传达只能是支离破碎、不知所云的。 更为重要的是,形式本身也有意义,内在的意义。一个说话人用了过去一般式还是现在完成时,传达出来的隐含意思是完全不同的。如果没有正确的形式的把握和这种语法形式内在意义的把握,语言学习几乎是不可能的;或者,用来准确生动地传达交际者的意义的目标是无法实现的。 很长时间以来,我们都认为通过意义的加工,自然习得语言形式,是比较好的一种方式。但事实证明,如果我们对语言形式没有足够的重视和操练,学十几年英语,连动词的基本变化形式都无法掌握,遑论搭配、结构、句型等等的熟悉运用。 形式是意义的载体,意义是形式的目标。两者应该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唯有对语言形式的熟练到位,才能够在要表达时有效提取、准确使用,而不至于造成张冠李戴、言此及彼、风马牛不相及的尴尬和窘境。 形式的操练需要通过意义的带动,这是毫无问题的。但在意义立意的教学中,形式的呈现、讲解、操练等课堂教学似乎不受待见,成为“老土”的代名词。 但现实告诉我们,没有形式的操练与内化,意义就无法得到有效的交际和传达。人们在交际的时候,包括在写作与阅读中,更多地纠结于形式而不是意义,更多地纠结于形式的提取而不是意义的生成。 长期以来,无论是语法教学还是句型教学,还是词汇结构的教学,都隐含在意义的加工、生成中,我们期望学生能够在意义的提取、信息的重组、内容的操作中,自然而然地掌握形式。这是对的,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但过分强调这个方面,过分注重隐性语法的学习,淡化显性语法的教学,似乎让英语教学尝到了一些“苦果”。那就是隐形语法的模式也没有建立起来,显性语法的模式也被抛弃。 英语教学的钟摆总是从一遍摆到另一边。淡化语法不等于不要语法。语言的基本形式必须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这种教学,不应该回到原来的老路上,只有枯燥的乏味的单调的形式训练,但只有意义的加工操作而企图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自己领悟到语法形式的构造与模式,似乎也注定了是一场败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