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高一英语每一单元的topic talk部分,设置了一些与话题有关的名人名言(quote…unquote)。这个部分怎么处理比较好? 我想,首先,这个部分得与话题产生一定的逻辑关系,否则,就是一些零碎的材料,仅仅因为与话题相关而已。怎么把这些名人名言与话题更好地整合起来,让学生在话题的逻辑结构中认识、理解、运用这些名人名言来开阔眼界、提升思维,是需要思考一下的。而每一个单元的topic talk部分都有这个名人名言,那就需要教师在big idea的统摄中,整合这些内容,引领学生在语言学习中进行思维和文化的核心素养提升,就很重要。 譬如,第一单元的名人名言,我作了如下的引导:we are what we choose to be——life choices————life philosophy,这些名人之所以能够成为杰出人物,是因为他们作出的life choice,而作不同的life choices,是因为他们有不同的life philosophy,这些名言就能够集中而典型地反映他们的life philosophy。 这样,学生就把这些名言与话题有机地整合在一起,而不是仅仅作为一个补充材料放在那儿,或者似乎是一个单独的材料供我们学习。同时,经过这样的引导之后,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当你开始自己的高中生涯,你要过一个什么样的高中生活,这也取决于你的life choice,而你的life choice又取决于你的life philosophy,你要有自己的life philosophy就需要你对自己、对社会,对人生有一个深入而全面的思考。 通过这样的引领,学生带领老师深入文本又超越文本,让文本与学生自身的发展紧密编织。《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推动学生对主题的深度学习,帮助他们建构新概念,体验不同的生活,丰富人生阅历和思维方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知行合一” 总之,这一部分,不能读一下,翻一下,识几个字就ok。而要一方面要成为big idea的有机组成部分,一方面又要引导学生在深入学习文本之后超越文本,引领学生在综合素养方面得到提升。 当然,我们也不要在教材面前俯首称臣就ok,譬如这些名人名言里,对诸葛亮《诫子书》的翻译,也有值得探讨的地方。静以修身,把修身翻译为learning,可能是不太准确,在儒家思想里面,修身主要还是指君子之德,就是仁、义、礼、智、信等方面的修养,只提出做学问可能缩小了原文的内涵。静以修身,修身,主要还是指私德,俭以养德,德,主要还是指公德。这样我们把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翻译为“quietude cultivates virtues; frugality breeds morality”是不是更好一点。另外,课本中把”Quietude promotes learning, frugality cultivates virtue”之间用逗号,两个简单句直接这样放,可能不太符合英语的习惯,要么用个分号,要么用个while是不是更好一点? 关于后面的两句,我也请教了冯雷教授,他发给我一些资料,我也做了一些参考和思考。我觉得,多琢磨琢磨教学内容,还是很有必要的! 当然,这都是我自己的一点粗浅的理解,请各位读者高人指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