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读了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余文森《论阅读、思考、表达的教学意义》一文,根据自己的理解梳理了如下思维导图和笔记: ![]() 什么是“读思达” 阅读、思考、表达是教学过程的本体性、实质性、主体性活动,抓住了阅读、思考、表达,也就抓住了教学的根本。阅读力、思考力、表达力是三个最基础、最重要、最关键的学习能力, 具备了这三种能力,也就真正学会了学习。没有阅读、思考、表达参与的教学只是形式和浅层的教学,缺乏阅读力、思考力、表达力的学生将是没有发展潜力的学生。“读思达教学法”是 一种基于、通过、为了阅读、思考、表达的教学法。阅读、思考、表达既是教学的手段又是教学的目的,既是教学的过程又是教学的结果。 阅读的意义 时至今日,阅读依然是个人获取知识的最主要路径和方式,“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也是涵养个人精神的最主要途径和渠道。阅读是一个人精神发展的根基,决定了一个人思想 的高度和发展的潜力。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其精神发展史。青少年阶段是人的阅读能力长足发展的最黄金 时期和关键时期,尤其重要的是,青少年阶段阅读的东西会进入学生的血液, 成为学生精神的基因和元素。阅读是促进学生发展的主渠道,培养学生阅读力是中小学教育的核心任务,阅读因此成为学校的灵魂和标志。 阅读与其他学科的关联 教科书里各门学科( 课程) 的系统的知识。阅读作为学生与教科书文本( 知识) 的对话,是学生学习和获得知识最基本的途径,阅读本身就是教学的一种形 态,也是教学得以进一步展开和深化的基础和前提。没有学生对教材文本的阅读,教学就会变成填鸭和灌输。一切良好的教学都是从阅读开始的,有效的教学始于阅读,引导学生独立自主的阅读是成功教学的关键和前提。苏霍姆林斯基强调,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 我的“读思达”实践 结合文本与教学实践,我觉得自己曾经无意识的在小学语文课堂应用了“读思达”教学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室布置 名人名言是教育、启发、激励学生学习,锁定学习目标的钥匙,要营造读书的氛围,让这把钥匙打开学生读书的兴趣之门,切实可行的方法,是将名人名言写在教室的宣传栏上。让他们随时可以看见,如 “一寸光阴一寸金”, “最好的伙伴就是最好的书”,“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等,让学生随时感受到名人名言的激励,产生读书的欲望。 2.固定读书时间 每学期,我班每周都安排了一节读书课,旨在结合课堂读书,加强学生课外读书辅导,是课堂读书的延续和补充。我根据需要利用每周一课时的读书课,合理安排读书内容,并利用这堂课向学生推荐读物,欣赏评析,进行读书指导,或让学生汇报读书成果等,逐步把课内读书引向课外读书。结合学校古诗文诵读活动,我们班早上利用晨读背诵《笠翁对韵》;中午自习至少20分钟自由读书,读完后可以和同学交流,介绍自己读书的内容,谈谈收获等;晚上进行适当的亲子共读。鼓励学生每天总读书时间不少于40分钟。 3.分享读书的乐趣 每月举行一次读书分享会,给学生展示的平台。主要形式有: (1)读后感分享。组织学生围绕“读”与“感”的结合点写具体、真实地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2)开展辩论赛。对读物中所提到的相关论点开展辩论,促进读书效果的提高。 (3)表演展示。让学生把看过的内容,自编成小品、课本剧等形式,在汇报课上进行表演。 (4)好书讨论。一周之内读完老师指定的一本书,大家畅所欲言。 孩子之所以喜欢玩游戏,是因为游戏让孩子感到快乐。那么要想让孩子喜欢读书,也要让孩子感受到读书的快乐。当孩子在认真看书的时候,我们不要去打搅他,更不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对孩子提出一些要求。因为这个时候孩子正沉浸在享受读书的乐趣中,你要做的是分享这种乐趣,而不是破坏孩子的心境。另外,当孩子向我们讲述自己读书的快乐和收获的时候,我们一定要表现出和他一样的开心,分享孩子的读书成果,这会让孩子更有成就感,并对读书产生更浓厚的兴趣。获取新知的喜悦,也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4.督促学生及时记录读书内容 “读”和“写”是语言积累的基本方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强调的是“读”,“眼过千遭,不如手过一遍”,说的是“写”;读是写的基础,写又可促进读,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不动笔墨不读书。每个学期开学我都会让学生准备读书笔记本,内容包括:读书时间,文章或书名,优美词语10个,精彩句段5处,收获感受五个方面。笔记以表格的形式,学生随读随记,使用方便,深受学生的喜欢。 5.鼓励先进,和学生一起坚持读书 课堂上利用3~5分钟进行一系列读书成果展示活动,如:课前演讲、课前编故事、扮演小诗人等,让学生为能在课堂上一展风采,自觉地在课余时间汲取更多的知识。对于表现优异的学生,就给以最热烈的掌声,并评出等级,适当地加以奖励,这样学生既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能力又得到锻炼,他们的积极性大为提高。读书的兴趣越浓厚,就越会主动地去读书各类书刊,课外读书也才真正收到了实效。 乌申斯基说过:“教师个人的榜样,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一种非常有益的阳光。” 教师是继父母之后的第二影响源,那么他们会自然地将与父母交往中产生的情感期待和爱的要求转移到教师身上。教师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都是在向学生传达关爱的信息,无声的行动中充满着对学生的期待。如果一个老师喜爱读书,经常和学生分享他的读书收获、和学生一起在教室里读书,那么他的学生也会越来越喜爱读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