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不是喊出来的 ——提升学生文化意识到一种尝试 这节课首先从标题teatime入手。Teatime=time for tea/drinking tea,就这样,把学生引向中外tea culture之旅。 让学生懂得tea在英语中是外来词,就来自于汉语,对于学生理解中外文化交流以及中国文化曾经对西方文化产生的影响,还是必要的。因此,从teatime分离出tea之后,立即告诉学生Tea is a foreign language word, coming from Chinese.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英语里的tea来自闽南话,闽南,福建南部,盛产茶叶,最初输送茶叶去欧洲大陆的,当也是这个地方。因此英语里用闽南话里茶(chi)的发音作为对这个新鲜事物的称谓。这是中国古代文化对西方文化产生影响的一个例子。 接下来让学生阅读文本,提出一个“大问题”:How did the practice of drinking afternoon tea come into being? 学生带着这个问题,阅读文本,进行信息的提取、梳理与归纳。这个问题有助于学生把文本作为一个整体联系起来,进行信息加工、整合。因为这个问题属于一个big idea,需要从文本的每一部分都提取到相关信息,并且在这个big idea之下,进行不同层面的信息加工与整合。 安静地等待学生阅读完文本之后,让学生直接回答这个“大”问题,显然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实际的,学生会提取并梳理了一些信息,但把这些信息整合起来作为这个问题的答案,显然还有困难。教师在设计这个问题时,目的在于让学生从文本整体的角度出发来阅读、思考。但在具体回答这个问题时,要引导学生,给学生搭建支架,提供思路范本。 因此,教师提醒学生,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得注意到人物,who?然后是how,why,when,what等层面的逐一提取,在教师的带领下,将提取到的信息进行重组和加工: It is believed that an English Duchess named Anna Russell came up with the idea of drinking afternoon tea with friends to deal with the problem of going hungry between breakfast and supper. 教师将这个句子板书在黑板上,并且给予更多的解释。如with friends,也许并不仅仅是friends,教师提供一个文化背景:When boys and girls come back from school, they may feel hungry, so the afternoon tea is served before their father comes back from work. 然后提示学生了解,the Duchess 提出的想法,很快成为a social occasion,接着成为culture。通过箭头的运用,让学生很快理解这个发展过程,从具体行为到社交活动到文化,学生对afternoon tea的理解就不会只停留在表面。 通过同样的思路分析第二篇短文 Yum Cha之后,通过历史知识的补充,文化交融的分析,让学生结合第一篇开头的内容,自然形成一个文化意识:东西方文化的相互借鉴与学习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与繁荣,中国文化曾经经过丝绸之路对西方文化产生了影响。 《课标》指出,文化知识包含中外文化知识,是学生在语言学习活动中理解文化内涵,比较文化异同,汲取文化精华,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础。掌握充分的中外多元文化知识,认同优秀文化,有助于促进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就在于提升学生的文化意识,形成一定的文化自信。正如《课标》所言:文化意识到培育有助于学生增强国家认同和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学会做人做事,成长为有文明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