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字历史——兵器篇(戉)

 汉字历史 2022-09-23 发布于黑龙江

    戈身弧形刃的兵器    

   兵器篇   



字源演变






说文解字



“戉”yuè,象形字。甲骨文“戉”像戈身和弧形刃组合的兵器,即斧钺中的“钺”。最初写作“戉”,现今多写作“钺”。

石斧是人类最初发明的简单机械,利用力学的尖劈原理,可以用小力发大力。在原始生产工具转化来的原始兵器中,石斧是主要的劈砍兵器。在中国新石器时代遗址中,还广泛存在一种扁平、穿孔、弧形宽刃的斧类石器,称之为石钺。与石斧相比较,石钺材质更佳,制作更精。钺源于斧,但可能很快就成为专用武器,并进一步发展为军事首领指挥和权利的标志物。钺是一种劈砍兵器,刃多呈弧形,身薄而宽,一般由钺身和木柲bì组成。装柲方式与戈类似,以直内入木柲,钺柲与钺刃相平行。在商代,钺具有多种功能它是一种征伐用的武器,《史记·殷本纪》记:“赐弓矢斧钺,使得征伐”,具有所向无敌的意义;它是一种刑具,《国语·鲁语》记:“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钺”,金文中就有用钺杀人的图像;它是一种权力的象征,常被用于典礼和出行时的仪仗用具,金文中的“王”、“皇”字,即作斧钺的形状,说明当时的使用者具有相当高的地位。

商初时,钺已出现。《史记·殷本纪》记载商的开国君主汤“自把钺以伐昆吾,遂伐桀”。至今最早的铜钺出自河南郑州二里岗,钺身素面,有肩无阑,仅有一穿,不便于牢固地与柲捆绑。其后出现了两穿或三穿钺,内也加长,加强了与柲捆绑的牢固度。有些钺身中部有一大圆孔,钺身开始以夔(kuí)纹、雷纹等图案,可能已作为一种仪仗使用。到商代中期,钺身与内之间出现阑,使钺身与钺柲的结合更为牢固了。

商代后期,铜钺的数量大增,开始出现大型钺,如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和山东益都苏埠(bù)屯出土的铜钺,体态厚重,可谓商代铜兵之首。许多铜钺上有人面纹饰或寿面纹饰,形象狰狞,给人一种威慑感,是权力的象征。有的铜钺使用透雕或浮雕技法,也有的镶嵌绿松石作为装饰,制作精美瑰丽。

商代以来,青铜钺一直是权力和杀伐的象征,东周时期随着周王朝的衰弱,诸侯纷争,礼坏乐崩,青铜钺在中原地区的使用日益减少。东周时期,斧在中原地区主要是生产工具,但也有个别形制独特的斧属于兵器或仪仗。

在河南等地曾先后发现过几件似戟似钺的兵器,全器由钺和刺两部分构成,前端为刺,其形像短剑,刺茎插入钺的銎(qióng)内,,使全器呈十字形。钺呈扁平体,刃端宽而薄,装有长柄。此类兵器在古文献中没有查到名字,今人便依其形状命名为“钺戟”。钺戟多为熟铁锻造,只出现在汉墓中,应是汉代独具特色的兵器。

唐、五代时期,斧钺常并称,两者已无区别。

以下是较有名的商周时期的钺:

铁刃铜钺 商代

商铁刃铜钺长8.7厘米,出自商朝时期,1977年北京市平谷县出土。经化验,该件铁刃铜钺刃部的铁不是人工冶铸的铁,而是用陨铁锻造成薄刃后,浇铸青铜柄部而成。就世界范围而言,人类往往在青铜时代使用陨铁制成兵器或工具,当冶铁术发明后,则不再用陨铁制器。

亚丑钺 商代

人面铜钺1966年出土于山东益都苏埠屯一号大墓,现藏山东省博物馆。同出的人面钺共有两件,这是其中铸有铭文的一件。钺长32.7厘米,刃宽34.5厘米,肩宽23.3厘米,钺身作镂空人面纹眉、瞳、鼻突起,狰狞可怖。刃角外侈,在正背两面的人面形口部的两侧,各有一个“亚丑”铭记,铭文左为正写,右为反书,因此,该人面铜钺又叫亚丑钺。

1965、1966年间,山东省博物馆在青州市苏埠屯发掘了两座商代大型墓葬,“亚丑”钺出自编号为M1的墓中,同时出土的另一件铜钺,通长31.8厘米,刃宽35.8厘米,扁方形,方形内,肩部有两穿,刃部宽大,器身透雕张口怒目的人面纹,眉目鼻均突起,口稍凹下。苏埠屯1号墓是一座拥有四条墓道的大墓,墓室呈长方形,墓口南北长15米,东西宽10.7米,深8.25米,墓室中部有木板筑成的“亚”字形椁室。两件铜钺均出自北墓道口的位置。同出的其它铜器上也见有“亚丑”铭文,因此,专家推测这里可能是“亚丑”族的墓地,该墓主人则可能是仅次于商王的方伯一类的人物。

蛙纹钺 商代晚期

蛙纹钺是1975年陕西城固县五郎庙出土。长20厘米,刃宽15.7厘米。兵器或刑具。长方形直内,钺身中为镂空蛙形,蛙圆目,背饰涡纹,作爬形状。该器造型、纹饰较为独特,有巴蜀青铜器的风格。

铜钺 年代不详

玉钺 商代

殷商玉钺,青玉,殷商时期文物。这是一件体量较大的玉钺,弧形钺刃,玉质精美,局部受沁严重,出现鸡骨白沁,值得注意的是,在鸡骨白沁与原玉质之间,有褐色沁出现,似为过渡,这一受沁的特殊现象在殷商玉器中时有发现,鸡骨白与褐色沁色之间边缘弥散掺杂,过渡自然。玉钺上部有黄白色沁,深浅不同的沁入玉里。玉钺单面有纹饰,另一面光素无纹,且留有原玉料的毛边,显见是为了最大限度的使用玉料,不肯将毛边跎磨掉。钺是殷商时代王权、军权的象征。历史人文价值极高。现藏于安阳殷畿艺术博物馆。

虎纹铜钺 西周

虎纹铜钺,西周文物。1972年灵台白草坡1号墓出土。长23.5厘米,宽15厘米。异形钺,耳形片状,上浮雕——虎纹,虎身弯曲成刃部,虎首位于上部弯曲顶端处,睁目张口露牙成纳柲(bì,兵器的柄)之銎(qióng,兵器的柄孔),双牙间有一圆穿孔。下端延长部分有二穿。此钺造型独特,推测为礼仪用器。现藏甘肃省博物馆。

虎噬人饰铜钺

与中原文化的铜钺有所不同,古滇国的钺并非通过钺身的穿孔捆绑在木柲上,而是将柲前段弯曲插入钺銎孔中。钺銎孔边缘表现了一个虎噬人的场景,可能具有某种宗教巫术涵义。此钺原有漆木柄。

猴蛇铜钺 秦时 古滇国

猴蛇铜钺:此件器物扁圆形銎(qióng,兵器的柄孔),弧形刃;銎饰回旋纹、菱格网纹;銎上铸一猴,正在顺銎攀爬。猴首高昂,长尾垂地,四肢作弯曲状,两前肢用力踩踏一蛇,张嘴咬住蛇头,动感十足。

和田墨玉钺

殷商晚期玉器墨玉钺,高5.4公分,宽3.0公分,厚1.0公分。

墨玉在殷商玉器中的数量极少,墨玉的黑色主要是由于含有较多的细微石墨所致,墨玉的种类很多,一般有全墨、聚墨、点墨之分,全墨即“黑如纯漆”者,乃罕见上品,聚墨指青玉或白玉中墨较聚集,可用作俏色,点墨则分散为细微的点状。这件墨玉钺,即为点墨,原玉质为白玉,可见细微的点墨密密麻麻地分布在玉里,局部可见条带状的原玉质。玉质温润慎密。

墨玉钺上窄下宽,钺刃最宽,刃呈弧形,内较长。内正中有一穿,穿为两面对钻,钺两侧有两组脊齿,脊齿大小一致,为锯齿状上下排列。令人拍案叫绝的是,玉钺表面跎刻有精美的饕餮纹饰,且纹饰由阳纹与阴纹组成,饕餮纹的上卷角、“臣”字目眼睛、鼻子均采用殷商时代极少使用的大面积减地阳纹跎刻,这种阳纹在工艺上远较阴刻纹饰难度大的多,但阳纹凸起的、清晰的艺术效果,令人有赏心悦目的感觉。

墨玉钺的阳纹,跎刻的非常精细,卷角、眼睛虽然非常微小,但跎刻准确、到位,将卷角和眼睛表现得细致入微。脸面轮廓用单阴线勾画出来,饕餮纹的大嘴却用双阴线跎刻,一件玉器上,同时采用阳纹、阴纹、单阴线和双阴线共同组成纹饰,这件墨玉钺可说是殷商玉器中罕见的例外。

对钻孔为两面施钻而成,对钻的台阶清晰可见,唯孔壁非常光滑,似经过精细抛光处理或长期佩系的原因。


无名钺



古文释义



《唐韵》《集韵》《韵会》𠀤王伐切,音越。威斧也。杖而不用,明神武不杀也。

《司马法》夏执𤣥戉,殷执白戚,周左杖黄戉,右秉白旄。

《周礼·夏官·大司马》左执律,右秉戉。《注》律,所以听军声也。戉,所以为将威也。

又星名。《前汉·天文志》东井西曲星曰戉。

伤成戉。《注》贼伤之占,先成形於戉也。

又《正韵》鱼厥切,音月。义同。

◎按《说文》等书切喻母。而正韵独切疑母。盖北音以疑为喻也。

小篆从戈,𠄌jué声。俗加金作钺,则专取乎饰,其去古益远矣。此古今字书之变。




图片:六叔

文章:六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