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费新我《学书十要》之二

 黄俊俭书法 2022-01-07

四、要有重点而有步骤地进行

前面已讲了学习什么要有目的,现在再讲目的也要有重点并且有步骤地去学习。下面举一些大概例子供参考,并不是说非要照样进行不可。

先就一般临习步骤,举二例:
(一)大楷——中楷——小楷——小行——中行
(二)大楷——中楷=小楷——章草=小行=中行=章草=行、草

由于学习者的爱好各有偏重,就有了各种不同志愿(艺术上正应有多种多样的风格),因再择要分别举些例子。也不过说明学习重点可以因人而异,学习进程并不单调。又学书不比习字可以灵活些,还加之各人条件不一,故对于这些例子,尽可增减变动。

欲写帖体而求平稳的

颜真卿——欧阳询(或柳公权)——钟繇、王羲之——索靖——皇象——《圣教序》——李北海——《淳化阁帖》……

写帖体而求秀润的

虞世南——褚遂良——《董美人志》——智永——二王——《书谱》(女性适用)。

写碑体而求平稳的

唐——隋——三国魏——二王——索靖、皇象——宋——《争座位帖》。

写碑体而求奇崛的

唐——六朝北魏——汉——《张猛龙碑》《爨龙颜碑》《嵩高灵庙碑》、章草。

写碑体而求方峻的

唐——六朝北魏——汉(选有方味的)——《爨龙颜碑》——《爨宝子碑》——章草。

写碑体而求圆浑的

唐——魏——汉(均选有圆味的)——《郑文公碑》——钟繇——索靖——宋——晋。

专攻一家

也先习楷——重点临一家,或一碑、或一帖,也须兼临些他家,这样既有某家(或某碑某帖)特色,也有其不同处。

欲写篆书、隶书的

唐——六朝——晋——《何临汉碑》——章草——《杨书说文部首》——小篆。

欲写民间的

唐——六朝——晋——汉(转入临民间)秦权益、竹、木简、砖瓦、造像以至各种器铭、写经等。

学草书最难,不能专习草书帖,要多习各种碑帖,充实基础力量。学行书也不能只习行书帖,都要兼习章草。多习章草也可,也要兼习汉隶、魏楷,使其又有章草特色,而不是一般章草,那才好。

上面提到的大都是书史中的代表人物与作品,其营养力较高,可资我们分别利用而历举了。

多临些碑帖,自来有“博取众长,熔为一炉"的说法,当然不是瞎说,要知”取“之须深,"熔"之须化,才有可能。倘以为只似化学上的化合,要另立什么什么体,都有办法了,那太简单化了。“学好书”还有些课题,下面要讨论。


五、要融会贯通

有人提出:多临了历代碑帖,也易造成夹杂不纯的现象,倒不如直学清代人,原因是清代书家已做了融会工作,包含成分要比古人更多了。又举出如邓石如以写隶书笔法写篆书;伊秉绶以篆书笔法写隶书;杨见山以草法写隶书;沈曾植以二爨章草笔法写行书;吴昌硕以行书笔法写石鼓,并把字体变方为长。他们能这样活用而有成就,至少对两者都能精通,也一定练过其他。

他们的深入研究,融会贯通的学习精神,确是值得我们效法的, 如果以其包含成分多而去学他们的形式,那么我们虽不像了古人,岂不又像了他们?还是不行的。我们如能揣摩他们的融会精神, 不妨在重点学习而有步骤的实践中,随心所好,把其中一帖或一碑或两种碑帖特别重视,作为主要熔液来同化全炉之液;或把自己喜爱而信服之两三种碑帖“极虑专精” "锲而不舍”,中间虽旁窥其他,始终都以这两三种为钻研对象, 这样,就能渐达通会之境;又或临习了几年,自己苦无所得,其实基础已在加添, 或一旦听到一句警辟之语,或看到一件有启发性之法书,豁然开朗,心手俱畅了。总之,"融会贯通“本非易事,只要我们能认真对待这一学习,细心研讨,反复实践,兼采博取,久而久之,自然会有所收获的。

现在再谈谈书法笔意上的融会贯通:
1.刚柔相济 用笔刚健的具有雄性美,用笔柔和的具有阴性美,纯刚纯柔,都有些偏。如能有刚有柔,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刚柔相济,达到所谓“刚健婀娜,兼而有之”,岂不更好!
2.涩间行 “峻”是较快而有力的运笔,"涩”是较慢而有力的运笔,这是两种好的运笔法。书写者大都各偏用其一种。运笔快慢,出之性情习惯,故因人而异,如果快而乏力,或慢而乏力,都不足论。现在要求,快慢夹用,既要练到有力,同时也可分些轻重,取其动态多端了。附带再谈谈:有时欣赏书作中,看到的明明是"峻"笔,但不觉其写得快;或明明是"涩"笔,又不觉其写得慢;又看到凝练的,作者写时又未必迟慢;有时看到草书轴,觉满纸飞动,要知写时未必快,或反是慢的。这种相反感觉,都可增加耐看效果的功夫作用。一般快可提神,慢可经看。这快慢道理,也是书法中一种要素,需要多多揣摩。倘快慢间行, 运用得好,就可增加效果。
3.方圆兼备 这方与圆也指笔意,也指点画字形。大致方的是外拓,原属于隶书的运行;圆的是中含,原属于篆书的运行。本来各有其用,现在不妨方圆交叉并用,或体方而用圆,或体圆而用方(见于外形的为用;具有内质的为体)。这兼备要和洽统一,果非易事,须能认真摩试,方可达到运用自如,笔意也就丰富了。这三者之融会运用,前人已提出过,我们也可采用,更可推想而旁通各种辨证运用。我们已知行动必先"识势",融会贯通也必"识势”,那么所得才能合势有势。如果自己再任情称意去习写,书中渐渐有了自己的成分,这就可能丰富了字的型式,也可能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貌。所有新型风貌,都应具有传统的书法美。环顾古来遗迹,虽百体千态,却万变不离其宗。历史上有些艺术,受到外来影响,我国艺人也曾吸收其长处,化为己用,从而丰富了民族传统。书法在今后国际交流中,我们也可择善而取,“洋为中用“,但决不会跟了他们走的。一切融会贯通,其难在于融洽无杂感,其要在于多思考,多实践,不是知道了就可解决的。(未完待续)

编辑部微信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