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妈妈,可以清走你的垃圾情绪吗?

 彩虹糖包儿 2022-01-07

1.

和朋友一起吃饭,餐厅很漂亮。心情很好,聊正事,也开玩笑。

不和谐的声音是这时候传过来的。

“不是说让你们别点饮料吗?没看到我包里的冰红茶吗!”

“砰!”大瓶的饮料被摔到了桌子上。

转头去看。

精致妆容,丝质衣裙。

红唇、墨镜、手包、珍珠耳环。

如果没有听到那句恶声恶气的呵斥,

如果没有看到那个气急败坏的怒摔,

我会觉得,这大概是一个优雅温和的女士。

被斥责的父子俩人,噤若寒蝉。斥责人的墨镜女士,呼呼直喘。

我和朋友呢,一时面面相觑。好心情不免被败坏几分,更是对那个七八岁的男孩儿,产生了十二分的同情。

隔壁桌的故事还在继续,女士骂骂搡搡地持续数落孩子。

没有刻意去听内容,只是感到,她仿佛一个负能量云团,源源不断地生产“毒气”,对着她的小朋友,她的爱人,也对着我们这样不相干的公共场合被波及者,奔涌过来,奔涌而去。

直到她太激动,不小心打翻一个碟子。

那个盛着麻酱调料的小碟子咕噜咕噜滚出去好远,黑色大理石地面上,麻酱翻洒得星星点点,勾勾线线。

一片狼藉。

男孩儿站起身,快速抽了几张纸巾,想去处理。再一次被扯着胳膊训斥:“你去干嘛?!不是有服务员吗?用得着你?!” 又扯开嗓子招呼,“服务员!服务员!”

地上依然狼藉。

直到,服务员提着拖把过来,这样一场闹剧终于隐于无声。

2.

坐在隔壁餐位的我们,被动get到了这位妈妈发脾气的真正原因:车子坏了。而她,选择将几岁的孩子,当成发泄对象,让孩子成为她垃圾情绪的接收站。

我并不认同那些刷爆过朋友圈的“女主人决定着一个家庭三代的运势”之类的鸡汤观点,却实打实地相信,母婴亲子关系可以影响孩子的一生。

对孩子来说,尤其重要的是,妈妈的情绪是否温和一致。

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会面临很多烦恼,妈妈们尤其多。很多人在面对一些问题感到无能为力的时候,最先想到的往往并不是如何解决,而是,任由情绪爆发。

卢梭的《爱弥儿》中有一段话,大意是:所有痛苦的感觉都与摆脱痛苦的愿望密不可分,因此,我们的痛苦正是产生于愿望和能力的不相称。也就是说,我们的痛苦,或许正是源自于一种对自我无能的愤怒。

大吼大叫,甚至推搡捶打,仿佛不做一些让人不舒服的事儿,心里奔涌着的洪荒之力,就没办法倾泻而出。于是,孩子首当其冲,成为了发泄怒火的“垃圾桶”,因为他们小小的,弱弱的,要想找个理由冲他发火,那真是一件太容易的事儿。

却很少去想,经常这样对待孩子,将会给他带来样的痛苦。又会对她的人生造成怎样的伤害。

根本上说,这并不是什么脾气暴躁,而是,太自私。

3.

当你发火的时候,你知道孩子什么感受吗?

德国大奖绘本《大吼大叫的企鹅妈妈》,就从孩子的角度,给了我们答案。 

今天早上,我妈妈突然发脾气了,

她冲着我生气地大叫!

结果,吓得我全身都散开飞跑了..... 

散!开!飞!跑!了……

我们不知道,一句怒吼发泄,会对孩子造成如此恐惧的感受,这是一种撕裂感,揉合了害怕、伤心、生气、无助等所有负面感觉的撕裂感。

我的脑袋飞到了宇宙里,我的肚子落入了大海里,我的翅膀掉到了热带丛林中,我的嘴巴插在了高山上,我的尾巴呢?它在街上,就像是个谜。

我就剩下了一双脚,跑啊跑.....

我想叫,但没有嘴。我想找,但没有眼睛。我想飞,但没有翅膀。

这就是孩子面对父母情绪失控时,魂飞魄散、求助无门的情绪。

脑袋自动进入天马行空的漫游状态,以期逃避眼前的痛苦;肚子落入大海,代表着身体上无穷无尽的恐惧;翅膀掉到丛林,希望有一个可以依附的力量;嘴巴,如同沉默的大山,没有开口解释的机会。

跑啊跑,到了傍晚跑到了撒哈拉大沙漠,我累了。

这时一个大影子罩住了我。原来是我发脾气大叫的妈妈开着大船来找我了。她已经把那些丢掉的部分帮我给找了回来,并把他们重新缝好连上。最后找到了我的脚,这下全缝好了。

“对不起!”发脾气大叫的妈妈对我说。然后我们就开船回家了。 

缝好了,依然会留有痕迹。我们要想获得孩子们的原谅其实非常容易,只需要诚恳地说一句“对不起”。

但,孩子终究是孩子,即使努力修复弥补,也无法抹去记忆中害怕惊吓的痕迹

这些痕迹会以各种形式留下印记,影响着他的一生。

4. 

知乎上有一个提问“有一个脾气暴躁的母亲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不害怕她的无理取闹、歇斯底里,却格外害怕有一天成为跟她一样的人。后来发现,无论怎么排斥与抗拒,在生活的小细节里还是有她的影子,也会在某些时刻突然情绪失控,也会像她一样地对别人刻薄。那些影子太细微了,细微在暗自庆幸自己不是这样的人的时候,我们也一不小心上演了同样的戏码。

我母亲脾气极度暴躁。还有洁癖和强迫症。对干净和生活小事都能暴跳如雷。经常骂我。我心里阴影从小到大已经很严重了。甚至有轻度抑郁症。 最害怕就是(她)莫名不开心。一不小心碰到导火线。就爆炸了。我多次想出家当尼姑算了。我想离开这个家。我只想平静的生活。就是想平静过日子。对我来说都是奢侈……

一个不懂得怎么教育小孩的父母完全能毁了小孩的一生。她让我的性格变得懦弱自卑,而且脾气也很暴躁。

……

我们知道,小朋友越小,对妈妈的依赖感越强,这是一种非常浓烈的依恋。他们需要妈妈温暖的拥抱、温和的回应,温柔而愉快的交流。这种亲密的情感,在心理学中有一个专有名词:「依附关系」。

妈妈稳定温和的情绪,是培养孩子安全感、信任感的最好方式。而时而温柔时而烦躁的情绪状态,却会让你的小朋友无所适从。长期被负能量侵蚀,受到喜怒无常妈妈对待的孩子,也更容易产生敌意和愤怒,不利于其亲社会性的培养。


这是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发起的公益短片,片名是:别让孩子感到恐惧。

或许只有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我们才能够清晰地看到,面对孩子时这种“控制不住”的发泄有多可怕,一张张或愤怒或烦躁或冷漠的狰狞嘴脸,在我们身上上真的没有出现过吗?

哑剧虽无声,伤痕固自留。

一段没有语言的视频,却足以让我们回顾自身,泪流满面。

真的,别再做负能量的“企鹅妈妈”。

作者:言君,姑娘三岁,成长在“妈妈”和“儿童文化服务者”双重职业的路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