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评|翻译家许渊冲:百岁回首,一生少年

 skysun000001 2022-01-07
 
范祥镇 吴迪 王诗同

一百年前的4月18日,一个男婴在江西呱呱坠地,据说他口张得很大,哭声也特别响亮。这似乎成了他一生的写照。

一百年过去了,昔日的男婴早已成为耄耋老人,并在2021年迎来他的期颐之年。他就是北大教授、翻译家许渊冲。

图片

(许渊冲)

一百年的人生,跨越了两个世纪,从时间跨度来说,就带着足够多的传奇色彩。然而,许渊冲之所以为大家所熟知,不只在于他如今已经百岁高龄,白发苍苍,而在于他译著百部,荣誉无数,至今依旧不断向前,笔耕不辍。

许渊冲1921年生于江西南昌,1938年考入西南联大,毕业后前往国外继续学习,回国后,在教学和翻译岗位上长期奋战,贡献了几乎一生的精力。从事文学翻译的七十余年间,许渊冲的译作涵盖中、英、法等语种,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1999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提名。2010年,被授予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荣誉称号。2014年,被国际译联授予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系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翻译家。

图片

(许渊冲在《朗读者》节目/央视图)

在《朗读者》节目中,董卿是这样介绍他的:因为他,我们遇见了包法利夫人,遇见了于连,遇见了李尔王;也因为他,西方世界遇见了李白、杜甫,遇见了崔莺莺、杜丽娘。

没有人生来就是大师,专家学者宁有种乎?那么许渊冲是怎样一步一步取得如今的成就呢?幸运的是,我们找到了许渊冲先生大学时期的求学日记。大学时代是求学之人经历的,最重要的一个时期。究竟许渊冲是怎样度过大学时光的,对其之后有何影响,我们从中或许可一见端倪。

图片

(许渊冲1939年使用的日记本)

少年时懵懂的选择,影响了一生的命运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侵华日军占领中国东北、华北及东南大部分地区。1938年,日军占领广州,武汉。也就在这一年,许渊冲17岁中学毕业,准备填报志愿,报考大学。此时的江西,还未完全落入日军手中。

图片

(1937年被轰炸后的南开大学一角/网络图)

中学毕业的许渊冲,理科较差,但是文科学得很好。在当时,理科好的,多向往上海交大;文科好的,多向往清华、北大。在填报志愿时,许渊冲便以清华、北大为目标。可是谁知那时全国大学的名录里,根本没有清华、北大。许渊冲一问才知,清华、北大已与南开组成了西南联合大学。

许渊冲的家庭不算富裕,原本想要报考联大不收学费的师范学院,可是又想到,当时外文系里出过许多人才,如钱锺书、曹禺等,是师范学院没有的优势。于是,许渊冲便凭着一腔向往,报考了外文系,结果一考便考上了。许渊冲在求学日记中写道:“这一糊糊涂涂的决定结果对我一生的决定起了重要作用。”

图片

(青年许渊冲)

1938年11月5日,许渊冲得知自己考取了西南联大。然而,由于战火的影响,少年心中也发出了犹疑的声音:“取是取了,去不去呢?如去,交通不便,不知要走多久,不知要用多少钱,万一在中途遇到战事或轰炸,又如何办法?或到后交通断绝,经济不能接济,又如何处理?如不去,也不愿老在这儿,也不愿找事,也不好休学,又怎么办?去呢?不去呢?”

不过,许渊冲的父亲还是借支了三个月的工资,资助许渊冲上大学。就此,17岁的少年辞别了父亲,自江西出发,经湖南,过广西,辗转到了云南昆明,在联大报到。

乱世中的一方平静书桌,炮火下的刚毅坚卓

一篇篇少年日记,生动地展示了许渊冲的成长历程及其丰富的内心世界,同时也反映了西南联大的优良学风与独特气质。在那个动荡与热忱并存的年月,许渊冲和中国最优秀最有骨气的人一起,在破碎山河中学习并守护着中华文脉。这段经历,让他对于民族文化充满热爱和自信。

图片

(西南联大校门/沈叔平摄)

在1938到1941年间,日军频繁轰炸昆明,数次目标为西南联大。1941年飞虎队来华支援后,日军的空袭行动才得以遏制。在这段时间里,许渊冲学习愈发刻苦,万分珍惜这战火中一片宝贵的求学之地。他在一则日记中写道:“日本飞机二三十架轰炸昆明……炸弹就落在我们前后左右,炸出了很多大坑,掀起了大片泥土,铺天盖地压在我们身上,还好我们没有给碎片击中,总算运气。回到新校舍一看,理学院的宿舍炸倒了一间,篮球场上炸出了两个大坑……床上落满了尘土。大难之下没受损失,赶快抓紧时间读书,不要等到炸得读不成了。”

国家危亡之际,连一方读书的净土都难以寻到。这样的危急存亡之时,更需要读书。许渊冲曾在求学日记中曾记下了老师的教导:“我们既要有爱国的热心,又要有科学救国的决心。”前线的战士们固然可敬,但要从根本上让国家强大,最需要的是尖端的人才。在今天又何尝不是呢?和平年代里,人才依旧是国家的宝贵资源。许渊冲在求学日记里写到了对未来的憧憬:“中国几千年来一直领先世界,落后只是最近一两百年的事。如能发愤图强,恢复光荣文化传统,发扬科学创造精神,急起直追,迎头赶上,要和西方并驾齐驱,恐怕并不需要太长的时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放到今天似乎依旧不过时。

图片

(许渊冲参军期间拍摄图)

许渊冲大三时,曾报名参军抗日,为“飞虎队”的陈纳德(克莱尔·李·陈纳德,美国空军军官,飞虎队大队长)做情报翻译的工作,曾获一枚镀金的“飞虎章”,这一年许渊冲二十岁。1942年7月,服役期满,许渊冲回到联大,完成大学学习。今天,我们还可以在西南联大纪念碑的背面,找到参军学生许渊冲的名字。

精英荟聚的高校,学术生涯的起点

1939年1月,许渊冲在昆明报到,以第七名的入学成绩进入西南联大,开始了在联大外文系的学习生活。我们在求学日记的残页中找出了当年的课程表。

图片

(许渊冲大二课程表)

许渊冲如愿以偿,见到了当时许多位大师级学者:钱锺书、陈福田等教大一英文,朱自清、闻一多等教大一国文,还有皮名举的西洋历史(皮名举,哈佛博士,北大历史系名牌教师,和钱穆先生并称为“钱皮”),数理逻辑专家王宪均的逻辑课,思想家张佛泉的政治课,等等。在这样的环境下,许渊冲获得了学术上的启蒙和指引。

1939年4月5日,许渊冲在日记里用英文写道:“张佛泉先生讲的政治学很有趣味。今天晚上他讲哲学思想中的一元论和多元论。他说一元论看到的是整体,多元论看到的是部分。部分只有在整体中才能存在,部分和整体都是存在的,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正如人并不等于头脑 身体 四肢。”在这段话的启发下,后来做文学翻译的时候,他发现句子并不等于字的总和,这才对翻译的认识进了一步,主张翻译不但要翻译字内之意,还要翻译字外之意。

图片

(许渊冲大一日记手稿)

在1940年6月28日的日记里,许渊冲还写道:“我问莫(泮芹)先生如何提高写作能力,他要我多读现当代的作品,而我却沉浸在古典文学之中。”

他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持续了一生,在之后的文学翻译生涯中,许渊冲潜心翻译了大量的中国古典名著。在出版的中、英、法文著作一百多部中,中国古典诗词的译本几乎占到一半。与此同时,他所创的意美、音美、形美的“三美论”,既体现了西方文化的求真精神,又观照了中国文化的求美传统,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互鉴。

初露头角的学霸,也有你我的青春烦恼

许渊冲天资聪颖,又有名师指导,如虎添翼。但是即使如此,许渊冲也没有放松,抓紧时间读书学习。大一一年,课本之外的各类文学作品,他读了至少二十九本。他在求学日记中写道:“我发现要读的书太多,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之生,求无涯之知,即使一天到晚求知,时间也不够用,何况还要劳逸结合?”

他还常暗自与杨振宁较劲,想在学习上更加出色。他在求学日记中写道:“公布英文考试成绩了,我得79分,是全组的第二名;第一名是杨振宁,得80分。……我是外文系的学生,而杨振宁是物理系,他只用了一小时,考试成绩还比我两小时更好,这实际差距就不只一分了。”大家常说,天才不可怕,可怕的是努力的天才。

图片

(中译出版社创作插画,图为许渊冲、杨振宁等大一英文上课场景/©中译出版社版权所有)

业余之时,许渊冲的一大爱好是打桥牌。为此,他不仅购买了《桥牌一瞥》《桥牌金规》这样的书籍指南,还钻研独创一套桥牌技法:“晚上睡在床上,还在想叫牌的问题。”两天后,“想出了一套叫牌的法子。……这是我的问牌法(Asking System),以后再和吴琼、老万研究,看看能否战胜对方。”

图片

(联大女学生合影)

与很多同学一样,许渊冲在这里开始了他青涩的爱情,在日记中称这位女同学为“白雪公主”。他也曾经为了在姑娘面前表现而在课下额外用功,也曾吃过醋,也曾因为爱情耽误过学习。两人第一次同行时,他十分激动,在日记里写道:“……一路上谈五子棋、谈桥牌,有说有笑,这是我们第一次大白天在众目注视之下并肩而行呢。”然而最终还是没有成功,这也让许渊冲产生了许多对爱情的思考,他在求学日记中写道“事业的安慰才是真正的安慰,爱情不过是生活中的一个点缀。”“但爱情是不能勉强的,先要了解对方,还要喜欢对方,少了她就不行,有了她就能使平凡变成非凡,否则恐怕还不能算是爱情。”

80年后,求学日记重装出版

“生命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是你记住了多少日子”,在西南联大的求学的这五年里(包括一年参军),他几乎每一天都会记日记。中译出版社的《西南联大求学日记》就集结了他这五年的点滴记录。

在这五年的记录里,宽松活跃的学术氛围,意气相投的探讨交流,上课、读书、交友的细碎生活,这些并不是象牙塔里的风花雪月,而是在山河破碎、民族危亡之际,一代青年知识分子的朝气与志气。

这本书作为西南联大具有代表性的学生日记,在2021年4月登上了“中国好书”榜,因为许渊冲的日记,既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也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审稿过程中,编辑发现其中有部分文化名词不知何意,后经查证发现一些是与当下广为流传名词的不同称法,如“契诃夫”当年译为“柴霍甫”,还有一些是当年流行的书籍、电影等,对当前读者而言过于陌生,编辑对此类名词均一一标注解释,全书添加注释160余条。

图片

许渊冲的大学生活丰富多彩,编辑将他大学期间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听过的讲座,均整理成附录,供读者跟随先生的青年之路学习。不过,许老也对编辑说过,这些书、电影,都是当年的内容,仅供当前的学子参考。

我们还很好奇,在这样一所传奇名校,与许老有交集的是哪些人。编辑整理出了与许渊冲同期入学、毕业的学生名单,并附上部分任课教师小传,满足读者的好奇之心。

许渊冲为他的每个学年起了一个标题,并亲笔题字。为配合他的手书,我们找到专业插画师,还原出他每个学年的经典场景。当我们第一次将插画拿给许老看,他便兴奋地一一辨认出这些场景,并赞赏我们的还原度。其中自然有艺术性的夸大成分,比如联大的教室本应更破旧一些,然这只是我们作为编辑和画者的想象,以此而激发读者对青春的怀恋、对理想的追求。

图片

图书封面采用了许渊冲报考西南联大时的头像图片,全书以青绿为主题色,既怀旧又充满青春朝气。内封全采用压凹工艺,印有象征联大校徽的纪念图案;草绿色羊绒纸文艺怀旧,手感温和。内文使用瑞典进口轻型书纸,轻巧柔韧不压手,500余页的精装书轻松摊开放平,文字舒朗适读。在图书设计的细节,我们处处追求美,以达到许老对美的要求。

为了让更多的读者能一睹许渊冲先生当年对大学生活的记录,中译出版社同时还复原了许老在1939年使用的日记本,出版为《新生日记》,读者可以拿来做手账本,身临其境地体会一把,当时学子在日记本上书写的感觉。随笔记本附赠五张联大老照片,场景均取自许渊冲的联大日记。

许渊冲第一次看到《西南联大求学日记》时曾说,他称不上翻译泰斗,称他作翻译家即可。自然,凭籍许老无人可出其右的成绩,他人总以仰视姿态视之,“泰斗”之称并不过分。然而笔者尊重许老意思,在标题中改称“翻译家”。他的翻译学术观点或许在学界尚有争论,但他取得的成果是不争的事实。他的成绩和个人魅力,也不断吸引着万千学子投身于翻译和文化交流的事业中。

在许老临近一百周岁生日之际,笔者曾陪同央视记者录制许老的个人专访。他兴致高昂地说,这个世界上谁还能在一百岁的时候接受采访呢?这是许老个人的幸事,更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幸事。他是中国这一个世纪发展变化的见证人。回首他的青年生活,在那段独一无二的艰苦岁月中求索,更是对当下青年的激励,启发学子将自己的前途与国家的命运相结合。敬贺许渊冲百岁寿诞,祝愿他百岁仍是少年,译作续写经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