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以「名画失窃」为主题的电影,脑内总能浮现几个女人的曼妙身姿。 《富春山居图》,记住了它的烂,也记住了林志玲的转身回眸,骨肉停匀。 《偷龙转凤》,奥黛丽赫本这个女人太神奇,可以集天真与妩媚两种截然不同的气质于一体。 但我仍没想到—— 名画与美人的经典搭配,能在《无名故事》中碰撞出这样的火花。 关键不在画,而在于这个女人,太过辣。 先是手辣。 在影视公司打工,看似平平无奇。 可随意一招手,公司的金牌编剧就乖乖掏空钱包,双手奉上所有现金。 她究竟握住了这个男人什么把柄? 再是颜值辣。 看似不解风情,甚至有些女生男相。 可涂上发蜡、脱掉丝袜,瞬间变身烈焰红唇性感尤物。 她究竟有几副面孔? 是如何与名画失窃案件结缘?又要如何周旋在黑手党与政府高官之间? 这个女人与《无名故事》有太多的迷,需要一一的解。 明与暗听了一个关于名画失窃的故事,以此为灵感写了一个精妙绝伦的剧本。 瓦莱里娅没想到,她惹上大事了。 黑手党因为她很愤怒。 他们偷盗名画的细节竟在她的剧本里被全部披露,这不得好好跟她唠唠? 可,躺在病床上的怎么是个男人? 公司大老板因为她很疑惑。 自家金牌编剧被黑手党绑架殴打昏迷在床,剧本却还在更新,并准时传到他的邮箱? 而和女主一起共享上帝视角的我们,是刺激。 在明,瓦莱里娅是影视公司的平凡女职员,克制呆板的透明人。 在暗,她是名编剧亚历山大的秘密女友和幕后代笔,写出了一部部声名远扬的经典剧集。 退休老警察戈多夫找上门,告诉了瓦莱里娅画作失窃案的犯罪细节。 正在构思新剧本的瓦莱里娅将案件中不为人知的细节完美重现在剧本之中。 她,就是真正的编剧X。 看黑手党愤怒,看老板疑惑,瓦莱里娅在危险的边缘疯狂试探。 一边用秘书的身份,监视黑手党安插进公司的顶头上司,预判他们的下一步动向。 一边用编剧X的身份,不断挑衅对手,在黑手党的禁区疯狂蹦迪。 偏偏瓦莱里娅像一条滑不溜秋的鱼,每次都全身而退。 看她,怎一个爽字可言。 而暗线,可以理解为瓦莱里娅找回自我、释放自我的成长故事。 刚刚出场,她是冷静克制、单薄沉默的。 框架眼镜、黑色套装、死板刘海,规规矩矩地扮演着秘书的身份。 她时常压抑着自我。 宣泄的方式是自嘲,偶尔吐槽一下自己,是四十岁仍与母亲合住的无趣女人。 面对男友亚历山大的情人伊莲娜,她不知所措、眼神躲闪、回避问题。 当她深陷泥沼,不得不用编剧X的身份与黑手党周旋时,她竟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兴奋。 这种兴奋来源于,自己和自己的故事在他人眼里无比强的存在感。 多年来,藏在亚历山大身后,即使作品得到认可,对她内心深藏的欲望只是隔靴搔痒。 此刻的瓦莱里娅不用再扮演着谁,编剧X是她真实的本我。 当她承认欲望的一刻,她才找到了压抑已久的自己,那个充满表达欲与创作欲的自己。 这种欲望的生长以背头、红唇、碎花裙的方式显露。 摘下框架,换上隐形眼镜后,她的眼神也更加具有锐利的攻击性。 重新对上伊莲娜,她毫不避讳得依偎在亚历山大的怀中,用脸庞亲昵得蹭着他的手,宣誓主权。 不再遮掩自己的美,这时候的她,又野又辣。 瓦莱里娅的本性一点点展露,真相也随之一点点浮现。 画究竟去了哪里?人又藏在何方?完美犯罪要如何实现? 冰山露出微微一角,潜藏于海平面之下的阴谋到底有多大? 性与爱故事的明暗交错只是一层,这个复杂情境里碰撞出的情爱更显真实而荒诞。 夹杂在主线之中,性与爱的纠缠,让这出灰色调的戏蒙上了一层朦胧的粉色细纱。 同时也引出了一个暧昧的问题—— 是由爱而生的性,还是由性而生的爱? 这种类似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发问,本就不适合作为一个议题大开大合地讨论。 《无名故事》四两拨千斤,光看眼神戏,就给戏外人留下了无限的解读空间。 伊莲娜的眼睛刷一下亮了。 在得知情人亚历山大昏迷前留下的剧本里,还有自己的角色和戏份时。 此时亚历山大还躺在病床,生死未卜,她还是无法控制地流露出雀跃的情绪。 难道她对亚历山大的爱与担忧都是假装? 不像。 伊莲娜的担忧心痛流泪是真,对他才华的崇拜也是真。 而她难以掩饰的惊喜,只是她内心深处欲望的无意识外化。 理查德的眼神一下子暗了。 半夜敲响瓦莱里娅的门,贴上她的背,吻上她的唇,仅仅是为了临别之际最后的放纵? 不可能那么简单。 你看他伸向瓦莱里娅电脑的手,这是一次早有预谋的试探与算计。 可初一见面,理查德就对瓦莱里娅移不开眼。 你看他事后的纠结迟疑,他究竟会不会将手握的证据交给幕后主使? 伊莲娜或许爱亚历山大,但她也想出名;理查德想拿钱,但他也确实对瓦莱里娅心动。 而归根结底,性与爱都出于欲。 人从来不是单面体。 《无名故事》把格局放大、眼光放远,点出了人性的复杂—— 以利为先,受欲驱使,在理智与情感间摇摆。 每个角色,无论戏份多少,都遵循着这一逻辑。 警察戈多夫想破案,不惜拉无辜的瓦莱里娅入局。 心思缜密、勘破全局的他怎么可能没有设想过,瓦莱里娅和她的身边人会遭受黑手党的死亡威胁? 他又是怎么在人海中挑上了瓦莱里娅?仅因她的枪手身份? 他是否有过愧疚?又隐瞒了多少细节? 技术专家木奇奥用专业偷偷侵入监控满足自己的窥探欲。 监视高官体面外表下不堪的一面,会不会让总在黑暗中行事的他,满足变态的掌控欲? 再往深想,一个黑客就能获取政府高官的所有信息,那谁的秘密还是秘密? 对每个角色内心深处隐秘欲望的挖掘,让这出荒诞悬疑的戏剧在现实的映衬下有了更多可延展的方向。 ![]() 虚与实《无名故事》由真实故事改编,取材自意大利画家瓦拉瓦乔著名画作《耶稣的诞生》真实盗窃案件。 片中穿插了不少与现实暗合的情节。 比如,这幅曾挂在意大利巴勒莫圣洛伦佐大教堂350多年的巨作,于1969年被从框架上切下盗走。 而影片中的盗画者也用小刀利落地切下这幅绝世名画,弃画框而去。 比如,坊间流传,《耶稣的诞生》被藏在谷仓,大部分被猪啃食。 片头和片尾都出现名画被埋在猪圈中的冲击性画面。 又比如,现实里,研究人员拼命复制原画,代替真迹在博物馆展出。 影片里,也有为拍摄电影还原原作的剧情。 这种经过艺术加工的嵌套改编,让《无名故事》在残酷的真实和奇幻的虚构之间找到了一个微妙的平衡。 剧中剧戏中戏,建立在真实故事上的讽刺更加辛辣。 瓦莱里娅向母亲坦白,自己给亚历山大做枪手的事。 不出所料,母亲暴怒,质问她在想什么,又是为什么? 瓦莱里娅轻飘飘一句:“我是跟妈妈学的”。 《无名故事》处处存在着这些让人会心一笑的冷幽默。 母亲噎住,哑口无言。 没错,枪手一职,纯属家学渊源。 母亲阿玛莉亚和文化部部长的双簧戏,更是一绝。 瓦莱里娅为知名编剧做枪手,阿玛莉亚更胜一筹,为文化部部长做参谋。 日常工作是,为部长孵出振聋发聩的金句。 为什么?因为文化部部长没文化,大腹便便且脑袋空空。 演讲可以提前准备,而临时的秘密会议被总理征求意见如何是好? 部长选择尿遁,出门前面不改色,出门后着急忙慌寻找自己的主心骨,阿玛莉亚。 回来后仿佛换了一个人,因为他戴上了阿玛莉亚给的耳机,要做的只是将她的话从语气到用词全盘复述。
到底是部长利用阿玛莉亚的才华?还是阿玛莉亚把他当傀儡操纵? 当然,各有各的理解。 《无名故事》荣获第73届意大利电影银丝带奖三项大奖提名——最佳剧本、最佳女主角、最佳制片。 分别对应着这部影片的三个可圈可点之处。 其一,真实世界与虚构故事的“互文”,形成一个悬疑感十足的高级范本。 看女主用双重身份游走在明暗世界的交界线,观感爽而燃。 其二,女主角对角色前后反差的拿捏,细腻描摹一个女性找回自我后,内心的微妙变化。 从压抑到释放,不仅是形象的大转变,更是眼神的小进化。 最后,是影片呈现与讲述方式的精巧构思,带来的多义性解读。 它抛出一个个问题,却不给出标准答案。 它制造出一个个模棱两可的情境,只留下思考与延伸的空间。 而电影赋予观众不同理解与解读的空间,观众也赋予电影多元而鲜活的生命。 |
|
来自: 老友mk09qda3vs > 《待整理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