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谁能教我学中医:抄诵《四圣心源》】(49)

 昊晟堂 2022-01-08

原创 黄元御 壹元堂产业文化园 2021-11-13 06:29

标题:

          杂病解上

          3.b水胀


作者:黄元御



【一元堂按:


         较之于氣鼓之三證,水脹之證有二:

         一者,脐以上肿。

         二者,或氣喘,或氣脹(水上逆,入于肺臟則氣喘;入于肺经則氣脹)。


         氣鼓、水脹者,所謂氣水病也。如何分别?
         以肿别之。氣鼓者,脐以下肿;水脹者,脐以上肿。


          何以病肿?
         黄師明示:"氣位于上,水位于下。氣之在上,虽壅满郁遏,而不至于脹,惟下陷而不升,則病氣鼓。水之在下,虽停瘀凝结,而弗至于肿,惟上逆而不降,則病水脹。"


        一句话概之:不陷不鼓,不逆不肿。如果既陷又肿呢?则上下皆肿。


        氣水之病,氣不离水,水不离氣。


        黄師概曰:"肿在身半以上者,水胀也。脹在身半以下者,氣鼓也。其一身俱至肿脹者,氣病于下而水病于上也。氣水交病,則氣中亦有积水,水中不无滞氣。"】



原文:

          杂病解上
          3.b水胀


        水从下升,而推原其本,實自上降。离中之陰,水之根也。
        水降於肺胃,肺胃右转,清凉而化浊陰,是水降於氣分也。肺胃不降,陽分之水淫泆而上逆,故脐以上肿。


        金性喜敛,其收敛而不郁者,陽明胃土之降也。土溼胃逆,肺無降路,陽分之水,不得下行,陰分之水,反得上泛,水入於肺,宗氣隔碍,則為喘满,水入於經,衛氣壅阻,則為肿脹。


       水生于肺而統于腎,藏于膀胱泄于肝,腎与膀胱之腑,相為表里。
         饮入於胃,脾陽蒸動,化為雾氣,而上归於肺。肺金清肃,雾氣洒扬,充灌於經絡,熏泽於皮肤,氤氲郁靄,化為雨露,及乎中焦以下,則注集滂沛,勢如江汉矣。


         膀胱者,水之壑也。肺氣化水,傅於膀胱,肝氣疏泄,水窍清通,是以肿脹不作。
       膀胱之窍,清则开而熱則闭。《灵枢》:三焦者,入络膀胱,約下焦,實則闭癃,虚則遺溺。其虚而遺溺者,相火之下虚也,其實而闭癃者,非相火之下實也。


        以腎主蛰藏,腎氣能藏,則相火秘固而膀胱消。腎氣不藏,則相火泄漏而膀胱热,相火蛰藏,膀胱清利,是謂之實。膀胱之熱者,相火泄於腎臟而陷於膀胱也。


        相火藏於腎水,原不泄漏,其泄而不藏者,过在乙木。
        木性疏泄,疏泄之令暢,則但能泄水而不至泄火。水寒土溼,生氣郁遏,疏泄之令不行,而愈欲疏泄,故相火不得秘藏,泄而不通,故水道不能清利。


         相火之陷,其原在肝,肝氣之陷,其原在脾。肝脾郁陷,合相火而生下熱,傅於己土,己土以其溼熱傅於膀胱,是以淋涩而赤黄也。


       膀胱闭癃,水不归壑,故逆行於胸腹,浸淫於經絡,而肿脹作焉。
         "水熱穴論":其本在腎,其标在肺,皆积水也,故水病下為浮肿大腹,上為喘呼不得卧者,标本俱病。


         其本之在腎者,宜泻之於膀胱,其标之在肺者,宜泻之於汗孔。汗溺之行,总以燥土疏木為主。
        水病之作,虽在肺腎两臟,而土溼木郁,乃其根本也。


          苓桂浮萍湯:


          茯苓(三钱)    

          泽泻(三钱)   

          半夏(三钱)   

          杏仁(三钱)

          甘草(二钱)  

          浮萍(三钱)    

          桂枝(三钱)
         煎大半杯,熱服。覆衣,取汗。
         中氣虚,加人参,寒加干姜。肺熱,加麦冬、贝母。


         苓桂阿胶湯:


        茯苓(三钱)  

        泽泻(三钱)   

        甘草(二钱)  

        桂枝(三钱)  

        阿胶(三钱)
        煎大半杯,温服。
       小便不清,加西瓜浆,熱加栀子。中虚加人参,寒加干姜。


          乙木遏陷,疏泄不行,陽敗土溼,不能制伏水邪,故病肿脹。泻溼燥土,疏木行水,是定法也。


          后世八味加减之方,地黄助脾之溼,附子益肝之熱,肝脾未至極敗,服之可效。肝脾病深則不效,而反益其害,最誤人也。


         氣位於上,水位於下。氣之在上,呈壅满郁遏,而不至於脹,惟下陷而不升,則病氣鼓。水之在下,虽停瘀凝结,而弗至於肿,惟上逆而不降,則病水脹。


         肿在身半以上者,水脹也,脹在身半以下者,氣鼓也。其一身俱至肿脹者,氣病於下而水病於上也。氣水交病,則氣中亦有积水,水中不無滞氣。


         总之,氣不离水,水不离氣。氣滞則水凝,水积則氣聚。氣病於下者,其水道必不利,水病於上者,其氣道必不通。


         仲景《金匱水氣》之法,腰以上肿,當發其汗,汗發则氣通而水亦泄。腰以下肿,當利小便,便利則水行而氣亦达矣。


       (编辑:一     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