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学评论|现实主义的拥趸——詹姆斯·伍德与他的《小说机杼》

 文穴阅读馆 2022-01-08

How Fiction Works

By James Wood

詹姆斯·伍德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广义现实主义(Realism)忠实的拥趸,因为在十年增补版中,他略显羞赧地坦白说,本书的原名并非 How Fiction Works(直译为《小说运行机制》,更具文学性的译法则是河南大学版的《小说机杼》),而是 The Nearest Thing to Life(译为《最接近生活的事物》),书名取自乔治·艾略特在评价德国现实主义的散文,原话是“艺术是最接近生活的事物”了。

“ How Fiction Works was not, in fact, the title I had originally chosen; it was The Nearest Thing to Life, from an essay by George Eliot on German realism, in which she says that “Art is the nearest thing to life”(p.10)

这本书一般有两种读法:

好学者拿着这本书去学习名家的阅读方法;批评者则试着从字里行间读出詹姆斯·伍德其人的理论倾向。

在伍德的阐述中,小说从出生开始就一直处在一种尴尬的状态,无论是虚构的程度、叙述手法、细节的阐述、人物的塑造、对话的模拟还是小说本身对读者设立的门槛,似乎关于小说本身的每一个关节都充斥着截然相反的观点。

从小说的叙述视角开始,伍德就拎出了W. G. 萨巴尔德的名言,萨巴尔德毫不避讳地说:第三人称全知视角是老掉牙骗人伎俩。

确实,在经历了上帝之死与作者之死的现代社会,很少有严肃的写作者会写一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的作品了。

毫无疑问,萨巴尔德批判的其实是将具有普遍性的人文主义道德感塞入文本的情况(如此说,托尔斯泰便是大师中的大师,而狄更斯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算得上是这种写作模式的先民。)

但是詹姆斯·伍德马上就祭出了他的「自由间接文体」(Free Indirect Style),点出了第三人称全知视角事实上是个伪命题。因为许多小说在用第三人称视角叙述时往往会从该人物的视角出发,表达情感和行为,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的小说事实上并屈指可数。

比如「某人流出了愚蠢的眼泪」,这里的「愚蠢」很有可能不是作者之言,而是人物之言。

这样的诠释确实能够说服一部分人,甚至这种创作手法机会能与现代小说频繁采用的POV视角颇为相似,由此也算是再现了某种意义上的真实,成为了伍德为现实主义张目的根基之一。

伍德对于福楼拜的崇敬不亚于他对现实主义的欢欣,可以说在某种意义上伍德试图继承福楼拜对文学文体和风格上的探索,并赋予现实主义新的生命和意义。

伍德直接用了1/5的章节来阐述福楼拜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学元素,从现代主义叙述到漫游者形象。

专注于文学技巧和文学元素的福楼拜似乎是伍德最好的文学样本,也是伍德最拿得出手的文学靠山。

不过「自由间接文体」虽说是伍德的创论,但伍德真的想要鼓吹的,还是小说的人物和细节,抑或是那些真正接近生活的事物。

小说对读者的门槛向来是一个尴尬的存在,特别是许多意识流的作品(首推普鲁斯特与伍尔芙)。伍德在小说中几乎只字未提剧情的事,竭力阐述的人物以及承托人物和描写真实性的细节。

这事实上悄悄地将阅读这些文本的门槛从读懂小说简化成了读懂人物和描写。

詹姆斯·伍德使用文本细读的方式解读意识流小说时,就像是一个微生物学家拿着一个显微镜看一团霉菌。无论伍德怎么指着镜片里高耸如云的绚丽菌丛跟人们大肆渲染其中的美妙。大部分读者看到的只会是一抹稀里糊涂的灰绿。

比如伍德讲述伍尔芙在小说中提到的 'wave yellow’,麦浪如何金黄色地翻涌?看上去很怪,但是却非常有道理。只不过许多读者在阅读文本(阅读译文的话问题更甚),只会感觉到这种陌生化(要么是犯了低级的语法错误,要么是故弄玄虚)。

这诚然是评论家难以避免的形式主义陷阱,因为如果无法拆分文本的文学元素我们就无法阅读。当然詹姆斯·伍德在这部小书中确实提供了关于小说技法的解读,从叙述手法到人物塑造,再到细节描述。而这些似乎都能绕回他眼中的现实主义大师福楼拜和他所提出的自由间接文体。

当然他也明白单纯对福楼拜的阐述难以让自己跳出形式主义的围栏,所以在著作最后一章他便满怀热情地开始阐述小说的本质(关于真实性与相关性的讨论),甚至到了最后他果断地构筑了商业现实主义这一概念,将其定义为更为直白且已然过时的传统创作手法,而拒绝将现实主义定义为一种固定的写作方式,并认为其是一种贴近真实的写作状态。

甚至在文末,他还振臂高呼:现实主义并不是一种类型,相反,它让其他形式的小说成了一种类型。

有时候,学者气势汹汹的散文就是那么单纯而有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