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作家摇篮】楚国良:湘潭农村饮食习俗

 一葉一如来 2022-01-09



<随笔>

一一记忆里那些乡村旧事之三

文/楚国良
图片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饮食习俗和习惯,有着各自的特色。湘潭地处湘中地区,气候温暖,雨量充沛,自然条件优越,其湘菜最为出名,具有浓郁独特的湘潭风味特色。

一、食事

过去,粮食都是计划供应。湘潭境内农村劳动力一般在每人每年600斤稻谷左右,伢俚(小孩)和老人在200---500斤之间。那个时候,家家都有好几个伢俚(小孩),每到三荒五月间,缺粮少油没菜吃是常有的事。在20世纪70年代,各家只能在极少的自留地里种点蔬菜,想养几只鸡鸭来换油盐也要当作资本主义尾巴被割掉,有极少数的穷人家有时还用盐油打汤来下饭。这种困难的现象,在一些地方持续到了改革开放前。

图片

过去将稻谷变成大米很费力。因为没有打米机,需要动用擂、碾、舂、磨,才能成为熟米或米粉。除去谷壳首先用擂。擂子是土话,是用竹木制成的类似大石磨的工具。磨齿是用竹条做的,上下磨拴也是用木板箍成。因为只有这样轻重适宜,才会刚刚除去谷壳,不致于把稻谷压成碎米或粉末。谷壳又叫粗壳,磨成粉是好饲料,那时没有粉碎机械,多半是扔掉了事。由于稻壳烧火没有火焰,烘不上身,所以民谚有粗壳火只往胯里扒之说,形容一个人的自私。碾米是第二道工序。石碾,是一种用石头和木材等制作的使谷物等破碎或去皮用的工具。由碾台(亦叫碾盘)、碾砣(亦叫碾磙子)、碾框子、碾棍等组成。一般村庄都有公共的碾屋。碾米时将糙米均匀铺在碾槽内,碾架上套着耕牛,围着碾盘转,靠碾滚和碾槽的摩擦,把糙米碾成熟米。赶碾一般是小孩子的专利,单调,枯燥,无味。碾一次米要用几个小时,既不能玩,又不能打瞌睡。否则牛要躲懒不走,还要偷米吃,搞得不好是要挨打的。谷米少的时候就用石碓把糙米舂成熟米。选择一砣坚硬平整的大青石深埋土中,石匠把大青石的表面磨得平滑,然后在中心凿一个上宽下窄的光滑的窝,可以装二三十斤粮食。选一根两尺左右大腿般粗的铁木,一头镶衔坚硬而圆浑的石头,石嘴凿开嘴齿,另一头镶接在一根长约七尺的粗大木头,隔大木一头两尺多点的地方穿一根梁,再把两块石头打两个,把梁架在上,便做成了石舂。利用杠杆原理和重力,踩下一端把脚立即放开,另一端镶衔坚硬圆浑的石嘴便砸进舂窝,连续不断的起落把粮食粉碎,去掉糙米的皮。为便于操作,特意在踩踏处的上空悬挂一条绳子,人抓住绳子后能保持身体平衡。用石舂舂米需要力气。把米舂熟以后再用筛子筛去谷壳和米糠,就成了白花花的大米了。石磨也是农家不可或缺的生产工具。石磨是用坚硬的石头打制而成,由磨盘、磨槽、磨桩、磨杆等部分组成。可以把玉米、小麦、高粱等粮食打磨成粉,或把浸泡后的大米、黄豆加工成浆糊,用于制作糍粑、豆腐等食品,一般多在逢年过节时使用。木擂、石碾、石舂、石磨,这些旧物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在那个没有电和生产设备落后的年代,是不可或缺的加工用具,演绎了那个时代的辛酸和快乐。现在,这些用具己被前进的历史淘汰,后辈子孙们不知要到那座怀旧博物馆才能见到这些物件了。

1、检茶籽 

寒露霜降是采摘茶籽的季节。大集体时,由生产队统一组织劳力上山采摘完集体的油茶籽后,各家各户便又早出晚归地上山摘那些漏摘的茶籽了,湘潭又叫检茶籽检茶籽很辛苦,一般要到那些坡陡地险、荆棘遍布的地方,那里的茶籽没人摘,留下的茶籽也较多,人们常常被荆棘刺破手脚,划烂衣服,但为了多摘点茶籽,再苦也愿意。一天下来,要爬山过坳无数次,能摘到一布袋茶籽就算有收获了。也有人在整个摘采季节续到两三担茶籽,可榨出茶油二三十斤,足够供一家大半年食用。

2、捡蘑菇 

上山捡拾蘑菇,也是湘潭特色之一。湘潭丘陵遍布,小山上,松木、灌木、茅草杂生的混合林,是野生蘑菇必要的生存环境。春秋两季的雨水,能催生多种蘑菇,有毒的,无毒的,争先出世。如不慎吃了毒菇,轻则呕泻,重则送命。但是靠祖辈相传,人们一般都能辨认识别毒菇。在各种记载中,好象不曾有吃蘑菇中毒死亡的事件记载。顶多只有吃得上呕下泻的闲话。

可以放心食用的蘑菇有:绿豆菌(湘潭土话把蘑菇叫做菌子)、黄丝菌、茶花菌、刷帚菌、重阳菌,等等。以重阳菌最为名贵。

重阳菌,历代古传又称雁鹅菌,因受气候、温度、湿度影响,每年在寒露前后,秋高气爽,大雁南飞最佳季节生长,采集野外茅山丛林之中,霜降自灭,目前无法人工栽培,属纯天然菌种。该菌基因、肉质、口感、自然午味营养价值在所有野生植物中独具一格,任何菌种无法与其相提并论,是大自然赐给人类的一种高质天然美食。重阳菌与天然茶籽油混合煎制的菌油,配料考究,是餐桌美味佳品,并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微量元素和氨基酸,具有增强食欲保健防病之功能。习俗食用方法是:早餐米粉面条,不需任何配料;只放菌油调和,色香味口更好;中晚正餐上桌,菌油辣酱相调;品尝一闻就饿,只怨米饭太少;加班超过十二点,开水就冲方便面;放点菌油一搅拌,心里舒服头脑清;菌子用完多菌汁,菌汁是宝不可丢;汁拌凉菜味更香,汁拌淹菜更爽口。

图片

3、做腌菜

腌菜,也有人叫泡菜。具有助消化、消油腻、调节口味等作用,被城乡人民所青睐。

蔬菜腌制是一种古老的蔬菜加工贮藏方法,历史悠久。由于其加工方法与设备简单易行,所用原料可就地取材,故形成了许多独具风格的名特产品。在生活水平相对落后的年代,腌制蔬菜主要为家庭式自制自食,其目的是为了延长蔬菜的贮藏及食用期来弥补粮食的不足。

那时候不像现在这样科技发达,交通发达,很多蔬菜可以跨越季节和地区障碍,成为桌上的菜肴。夏天,勤劳的农民种下的蔬菜太多,吃不完,烂在了田地里。而冬天却不够菜吃。为了能让蔬菜跨越季节,贮存起来,留到冬天吃,传说有一个聪明的农妇就把剩下的蔬菜放进坛子里储藏起来。储藏之前,她从日常生活中得到启发:没有水分和擦了盐的蔬菜,存放的时间可以长久一点。就在储藏之前,让蔬菜在阳光下晒了一天,并在蔬菜上撒了一把盐。冬天到了,她打开坛子一看,发现蔬菜变成了黄色,但庄稼人小气,舍不得把变色的蔬菜扔掉,抓一把放进嘴里一尝,竟然味道挺不错。这样一传十,十传百,腌菜就流行开来,成为农家抵御寒冬的必备之物。

农家各户的腌菜,在细节上虽各有所异,但基本手法是一样的,几乎家家主妇都会。清早就把蔬菜从地里摘回来,清洗干净,放在太阳下晒上一天,晚上收回来,装进坛子里,一边装,一边撒上一层盐。坛子装满后,盖上坛盖。坛盖与坛腹接合处,有一坛沿,檐角一样突出在外。在蔬菜腌制过程中,要保证坛沿常年贮水不断。坛沿处的水,使坛内的蔬菜与外界隔绝,避免氧化。所以要经常给坛沿注水。腌菜量要注意别沾生水;别用热水,一定放凉了用;别沾油;保持适宜温度为26~36,如环境温度低于20度以下,就要多放点盐。 

腌菜一般要半个月才能开启,没有半月以上的时间是腌制不出来的。腌制的时间越久,腌菜越是晶莹剔透越是味道浓郁纯正。只有腌黄瓜和生萝卜不能太久。黄瓜和生萝卜腌久了就酸了,吃了牙疼腮肿。其他的都是越久越好,有的甚至放上数年。放得越久,腌菜越是透明,就像陈年老酿。腌菜本是晒干水分的,但坛子里有陈年盐水,吃的时候,腌菜浸满了水分,通体透亮,晶莹如玉。

图片

腌菜腌好以后,可以直接吃,从坛子里挖出来就吃,原汁原味,醇厚爽口。也可以蒸、炒。蒸腌菜,不需专门蒸,只需在做饭时顺便蒸即可。把腌菜盛在碗里,放上一点油,然后放进锅里,放在饭面上,饭熟了,腌菜也蒸好了。蒸的腌菜很柔和,很柔软,上下牙齿轻轻一闭合就断了碎了。一些岁数较大,牙齿松脱的老年人特别喜欢吃蒸腌菜。腌菜炒的时候,最好放上小许其他东西,如小鱼虾,鸡蛋,肉片。这种吃法,味道是最好的,最受大家欢迎。把这个菜放在面条或者米粉碗面上做浇头,又香又有味。

腌菜种类很多,辣椒,茄子,蒜头,荞头,萝卜,豆角,豆豉,黄瓜,生姜……,几乎地里长的,都可以入坛,成为腌菜。一种腌菜占满一个坛子。坛子有大有小。有些还可混在一起腌制。

腌菜确是一种开胃、大众食品,它给人们最终的实惠是增进身体健康,这是人人都希望的。吃起来能增进食欲,吃了觉得舒服,意味着肠胃愿意受纳,纳而化之,使食物顺利进入人体正常新陈代谢轨道,其结果是清气上升,浊气下降,渣进大肠,水归膀胱,带来精力充沛,体魄健壮的最佳效益。对于大病初愈或患小病而胃口不佳的人,对于经常吃鸡鸭鱼肉过多的人,以腌菜佐餐,实在是费省效宏的一种食疗。不过,腌菜或多或少都会产生微量亚硝酸盐,只是量有多有少,所以不要常吃就行了。

二、饮食

湘潭农村是以粮食作物为主食,以各种动物食品、蔬菜作为副食的基本饮食结构。在长期的民族发展中形成了一日三餐的饮食惯制。一日三餐中主食、菜肴、饮料的搭配方式,既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又因不同的地理气候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生产生活条件等原因,形成一系列的具体特点。 

一是在湘潭,具有比较丰富的社会涵义。首先在人们婚嫁丧娶等大事中,总是以吃作为其重要内容。其次,也是人们重要的社交手段之一,朋友之间相互往来,一定要盛情招待,以示主人的热情、豪爽。

二是在饮食结构方面,湘潭人日常饮食一般以大米为主食,副食方面,农村以蔬菜为主,城市则肉食、水果的比重较大。湘潭人还喜欢根据节令来制作一些腌菜、干菜、泡菜、榨菜、腊菜,每逢客至,总要端上桌来显示主妇的手艺和持家能力。

图片

三是湘潭嗜酸喜辣成风。无论是平日的三餐,还是餐厅酒家宴会,总要有一两样辣椒菜。湘西苗族和湘黔桂边界的侗族同胞则长期以酸菜作为当家菜。湘潭人嗜酸喜辣之风就形成湘潭菜肴中独特的酸辣味。在湘菜的诸多调味方法中,最注重的就是酸辣味。此外,湘潭人还喜欢吃苦味。浏阳豆豉、苦瓜等带苦味的菜肴在湘潭颇受欢迎。

四是湘潭人好吃异味。在湘潭,蚌壳肉、螺蛳肉一直被当作美味,臭豆腐、怪味豆也很受欢迎。近年来啤酒鸭、牛鞭、羊鞭,在湘潭也颇有食客。

1、主食。

主食以大米为主食,以玉米、面、薯类杂粮为辅;乡村人们平时多素食,喜庆节日多荤食。茶和酒是传统饮料。稻米的吃法以米饭为主,另有粥、米粉、米糕、汤圆、粽子、年糕、甜酒、糍粑等各种不同的食品;小麦则有馒头、面条、花卷、包子、饺子、馄饨、油条、春卷、炸糕、煎饼等吃法。稻米有籼米、糯米、粳米,品种多样。籼米性粘,蒸煮米饭。糯米粳米性糯,不易消化,常被用来包粽子或熬粥。中医认为,糯米味甘、性温,能够补养人体正气,吃了后会周身发热,起到御寒、滋补的作用,最适合在冬天食用。糯米的主要功能是温补脾胃。所以一些脾胃气虚、常常腹泻的人吃了,能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此外,它还能够缓解气虚所导致的盗汗、妊娠后腰腹坠胀、劳动损伤后气短乏力等症状。冬季不同病症的人吃糯米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由阳虚导致的胃部隐痛,可用糯米、红枣适量煮粥食用;若脾胃虚弱、腹胀、倦怠、乏力,可用糯米、莲子、大枣、山药一起煮粥,熟后加适量白糖食用;由脾胃虚导致的腹泻、消化不良,可用糯米酒煮沸后加鸡蛋煮熟食用。由于糯米黏滞、难于消化,所以吃时一定要注意适量,儿童最好别吃。

2、菜肴。

蔬菜品种繁多,四季均有绿色蔬菜享用,营养、口味都不错。荤菜有猪肉、羊肉、狗肉、牛肉、鸡鸭鹅和众多水产品。山珍野味也丰富。蘑菇、木耳、野菜常上餐桌,各种野禽、野兽也时常有见。尤其是有一种叫麂子的是本地最珍贵的野味。有许多品种还被制成各种腊、卤味,既可延长保质期,又别有风味。炒菜调味油有茶油、菜籽油、棉籽油、芝麻油、猪油等。以茶油为主。菜肴讲究并善于烹任,炒、烧、煎、煮、蒸、烤和凉拌等烹饪方式,在不同地区形成于不同的地方风味。这些风味食品多按季节、节日的喜庆日而制作,或为自家制作自家食用,或专为设铺出卖而制。比如在冬季,喜食狗肉,春节前,普遍有薰制肉、鱼、豆腐等腊货及制作阴米、切糖、糍粑等习习俗。逢年过节或婚丧喜庆皆大摆筵席,菜肴品种繁多,十碗八碟平常得很,还少不了几个火锅。各地的调制方法,包括配料、刀工、火候、调味、烹调技术的不同要求和特点,都是形成菜肴类型的重要因素。各地在民间口味的基础上逐步发展为有特色的地区性的菜肴类型,最后发展成为较有代表性的菜系。汇成汉族饮食文化的洋洋大观。汉族菜一般被分为川、粤、闽、皖、鲁、湘、浙、苏等八大菜系。本地菜兼有湘、川口味,以麻辣为主。

人们普遍酷爱辣味,炒菜必佐以辣椒,可谓无辣(椒)不成菜。辣椒有鲜、腌、干等多种,吃法讲究:鲜辣椒炒各种菜肴、或单独炒食;将鲜辣椒腌制成酸辣椒或切细拌糯米粉腌制而成粉辣椒;或将鲜红辣椒割一口,去其籽,将糯米粉灌人,制成泥鳅辣子。鲜辣椒剁碎拌姜片,加佐料制成剁辣椒,干椒亦拌各种菜肴,或磨成粉状成辣椒末作佐料。特别喜欢制成油发辣椒,伴酸萝卜,作面食浇头。蔬菜不仅作为菜肴,还能顶替一部分粮食。小菜半边粮,这是民间普遍认同的习俗。过去粮食产量低,大米不够吃,一般人家平常是没有白米饭吃的,必须用蔬菜、杂粮搭配。如青菜拌饭、萝卜拌饭、红薯拌饭、有的还扯野生的苦菜拌饭。只有逢年过节才有纯白米饭吃。既使是比较富裕的中小地主家也是如此。

图片

3、节日饭莱

团年饭.——旧历除夕,合家团聚用餐,谓之团年.必有十二个菜,以示一年十二个月,月月有莱(财)。除鸡鱼肉等外,小菜亦不可少:老人们在用餐时要念赞,诸如白莱白菜,百事如意芋头芋头,万事不愁等。团年饭的鱼,称团年鱼,要取一斤以上的鲤鱼,剖圆肚。这餐最好不吃,或不吃完,表示年年有余。办不到鱼的地方,常用木头雕刻成鱼,放碗里,加调料。

年饭——大年初一的头餐饭称年饭,吃猪前蹄成俗。称抓钱爪。近年来某些家庭嫌猪蹄油腻而改吃鸡脚,亦谓抓钱爪风爪,还有吃鸡翅者,谓之弯弯大转弯,翅寓青云直上。弯弯命运转弯,发小财者,必发大财,已发大财者思巨富。年初一尚有吃红枣煮鸡蛋的。称吃元宝

春饭——正月间请亲朋好友来家吃饭,称请春饭,你来我往。旧时佃农亦在此时请东家吃饭。

端午节——湘潭喜吃包子、粽子和盐蛋.粽子以角粽为主,主要是碱水粽,粽子里有放赤豆、香肠、红枣的;包子以糖包和盐菜包为主.并以包、粽、盐蛋礼赠亲朋,特别是以此送岳家,多达百个以上谓之提(读音diā)节.节日聚餐,必食蒜子炒肉,蒜子煮苋莱,喝雄黄酒,因端节乃古之卫生节,雄黄可去邪气,蒜子、苋莱可清除肠胃积滞。

中秋节——吃月饼,药糖古已成习,湘潭的生油月饼驰名全省,中路铺的药糖又名炒片子芝麻糖,色白、片薄、香甜、焦脆可口。其所以叫药药,是因其营养丰富.具有润肺生津、滋补化食的功效。相传昔日有位善打豆腐的雷公和善制作药糖的麻姑,在中路铺竞技比武,结果麻姑获胜,于是中路铺的药糖出了名,饮誊湘中。雷公只好迁到花石。如今花石的豆腐也是有名的。中秋聚餐时必食芋头,因八月十五是芋头的生日。

图片

三、饮酒

湘潭习惯饮用高粱、稻谷酿制的白酒。大作、小作糟坊较多,现买现喝,窖藏缸储者甚少。逢年过节一般不嗜酒的人,也应景助兴,饮用糯米拍制的甜酒(又称酒糟汁),或用白酒和甜酒汁兑制的重酿酒

渔民、船工、猎手则爱喝高度酒、头子酒。旧时城乡茶馆与酒馆往往兼营,招待茶的升级再请酒;好酒而缺钱者,便喝寡酒;只佐一碟干子、花生的称喝拗二两;配上几盘几碗的称吃酒席

近些年来,饮酒的人数增多,但饮白酒的反而减少。公私筵席上,虽然白酒、色酒同备,但喝色酒、饮料的越来越多。色酒以啤酒为第一,葡萄酒次之,最多的是可乐等饮料。

1、喜酒和寿酒

喜酒分红喜与白喜,红喜指婚嫁,白喜指老人寿终,丧事不吉,哀而言喜。有其迷信根源.认为人死了是升天,是好事,故丧事酒席称吉席,红喜,男家办婚酒,席桌多少和席面优劣视经济条件而定。男家在娶亲先晚办陪媒酒,第三天新娘回门,女家办回门酒。又称会亲酒。白喜办酒一般在堂祭这天.俗称吊(悼)酒孝容酒,也有办封灵酒的。常言说:'人死饭甑开,不请自己来,白喜不需请,送礼轻重也不计较,死了人有喻为倒了肉山,除正式吊酒外,平常也是开的流水席,抬棺材的,又称抬重的,即殇夫,招待尤须丰盛,席上要加两碗不完全煮熟的肉,约二两一它,计三十二它。客人用草纸包了拿回去,叫馈四它,吊酒也有馈四它的。

湘潭人一般四五十岁便开始做寿办酒,特别重视六十岁生日.也有不愿做寿而躲起来的,叫躲生,因老话说赔本的生日

生日人情微薄,常走一人送礼,全家上席,小孩生下,三日做三朝酒,也有办十朝酒和满月酒的。酒后打发宾朋红蛋,俗称滚胯蛋

图片

2、办酒的惯制:

过去湘潭办酒,席面品种繁多.诸如海参席、鱼翅席、蛏干席等等,均有固定的菜谱和固定的规格,异常严谨。今日则大底分高中低档。每档有一定的差价。

家庭办酒,由一精明内行人都管,设置三房,即厨房、茶房、饭房.帮忙人员均由都管用红纸(白喜用白纸或黄纸)开具名单张贴,各司其职.摆席以堂屋的神龛为准,左上方叫东角(最大的席位),桌面木缝与神龛或垂直,摆一席,在堂屋中间,两席,东西平放,三席成品字形,四席成器字形,六席七席……求其东西对称。吊酒一般不在室内摆席.在外面搭临时敞棚,原因是孝家哀戚,不宜嘈杂。久而成习,客人入席。都管一一引导,两次坐席.先男后女,一次坐席,上边席位坐男客,下边坐女客和小孩。女客中辈分和身分显赫者除外.结婚喜酒,男上亲坐上东角,新郎坐其右上方,女上亲坐女席东角。新郎坐其右上方,酒宴中上莱(湘潭称此为推碗)也有一定顺序。错乱不得,上莱只能由下方角上,空碗不能拿走,拿走叫吃撤席,不吉利,鱼上在后面,所谓鱼到酒止,上了鱼就不吃酒了(因鱼与同音.平日贵人说话不明智称出鱼,而酒一般认为是聪明人喝的,二者矛盾,鱼到酒止由此而来)。席间有专人敬酒,吃的是散装谷酒,用一只锡壶盛着,敬酒次序循东、西、上、下;敬酒时不能揭开壶盖。今日吃的是瓶装酒,自斟自敬,免除了许多俗套。至于上面提到的坐席次序,今日有谓四方为大:也少有人计较这些了,只习惯于签下自己的名字在席桌所置的红纸挥上。喜宴中一般在出第三碗莱后由都管领新郎新娘安席,都管作礼节性讲话,新郎新娘鞠致意。吊酒则由都管领孝家磕头安席。另外还有谢厨、盛饭、筛茶、净手等项规矩,连最后捡场也必须等客人全部离席。

图片

3、就餐礼仪。

在用饭过程中,也有一套繁文缛礼。就餐时菜肴的摆投也有规则,凡是陈设便餐,火锅放在正中,荤菜放以中间,外圈摆放小菜和拼盘。上鱼肴时,如果是整鱼,以鱼尾向着宾客。就餐时十分尊敬长辈,长者应坐于上位或主位。上菜应先置于长者面前,每道菜应由长者先动筷子。长者说话时其余的人均应放下筷子以示尊重。还有:大家共同吃饭时,不可只顾自己吃饱。如果和别人一起吃饭,就要检查手的清洁。不要用手当筷子拿菜,不要把饭碗里的饭再放进锅中,咀嚼时不能发出呼啦啦的响声,也不要大声说话,不能因为好吃便一直夹一道菜等,不要把咬过的鱼肉等菜肴又放回盘碗里,认为这样做缺乏教养。但就餐礼仪中也有不足之处。如男尊女卑的封建传统思想,就餐时主人和主宾多半为男士,他们先享受菜品、酒水、先享受服务。家中来客,家庭主妇一般不上桌,有的连成年女性都不上桌,这一点与西方女士优先的原则恰好相反。

筷子的拿法要正确,而且在使用筷子的时候更有绝对禁忌。

不能把玩筷子,忌手持筷子指点他人,与他人交谈宜放下筷子;

拿筷子时忌长短不齐,忌将筷子颠倒使用,这是非常被人看不起的,认为是饥不择食,不顾脸面。

筷子宜轻放,忌抛扔。筷子不用时,宜放在碟上或筷架上,不宜放在碗上。

忌把筷子的一端含在嘴里,用嘴来回去嘬,并不时的发出咝咝声响。这是一种下贱无礼的行为,令人生厌。

忌用餐时用筷子敲击盘碗。因为过去只有要饭的才用筷子击打要饭盆。

忌手里拿着筷子在菜盘里在盘中挑挑拣拣,翻来翻去,以求寻找猎物,这是属于缺乏教养的做法。

用筷子往自己盘子里夹菜时,手里不利落,将菜汤流落到其它菜里或桌子上被视为严重失礼。

出于好心帮别人盛饭时,为了方便省事把一副筷子插在饭中递给对方。被会人视为大不敬,因为被视同于给死人上香一样,所以说,把筷子插在碗里是决不被接受的。

将筷子掉落在地上,这是严重失礼的一种表现。

就餐时,浪费粮食是受人鄙夷的。勤俭节约是人们的传统美德。穿的是补丁衣裳,吃的是粗茶淡饭。所以吃饭时最忌剩饭和掉饭。如有小孩子吃不完的剩饭或掉落在桌子上的饭粒,大人都要帮着捡来吃掉。做客时出现这种浪费情况是最丢人的。

图片

四、饮茶

湘潭自古重饮茶。而市面茶叶很贵,平日家庭用茶粗淡,尤其农村,多为一片罐” (形容一片大的老茶叶煮一罐茶)。山丘区农户常以遍生的画仙叶(灌木,花可提靛)、棠梨叶代茶叶,湖区则以莲蓬壳代茶叶。乡村小茶馆,还卖回笼茶(用过的茶叶晾干或焙干后再泡茶卖)、卖老幺茶(茶客喝残了的尾水,再冲开水出卖)。解放后大办茶场,出产名茶,城乡都讲究喝当年新茶、喝细茶,旧时的各种代茶叶绝迹。

湘潭待客以茶为先。一般来客,先茶后饭。凡设筵,必先摆茶(带茶点)。旧时敬神,用五谷(米代)茶盐上供;结婚之前,要行过茶礼(茶含意变宽)。

湘潭饮茶习惯各地不同。靠城镇的男人,爱坐茶馆。无论老少,起床后就到附近的茶馆里喝下[hà]儿,茶馆成为待客、散心、谈生意和打官司的地方。农村人喜欢以芝麻豆子茶、蛋花枣片茶待客,聚茶时还摆上瓜子、花生、沙炸红薯片。城镇则讲究细茶(毛尖)、糕点,改革开放后已改糕点为水果、糖果,热天则改吃冷饮(冰水、雪糕、汽水、可乐及冰冻莲子、绿豆、西瓜等)。

图片

作者简介:楚国良,湘潭县人,湘潭市委党校退休干部,四级调研员。曾连续6年评为《湘潭日报》优秀通讯员,有文章在《人民日报》《中国特产报》《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县域经济报》《领导科学》等权威报刊上发表,曾获《人民日报》襄轴杯调研报告征文“三等奖”、《光明日报》创先争优理论征文“二等奖”。先后主编或参编《晓霞之子》《今日梅林》《青山文史》《响塘文史》和《云湖文史》等多个乡镇文史资料。时有散文、随笔等文体见诸《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红网文化专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