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怎样学好数学?(附方法)

 行为逻辑 2022-01-09
最近有很多同学反映,在理科的学习中比较吃力,特别是数学,觉得非常枯燥,甚至有的学生跟我说“我就不适合学数学”。有这种想法的学生并不是个例。
数学是一门拉开分数极大的学科,用老师们常说的一句话是:"数学会的是真会,不会的是真不会"。这句话的意思是,就拿初中数学120分试卷举例,数学会的同学能考到110多分,不会的30分左右,中间能拉开80分差距!可见情况有多严重。
而且,数学有一个特点,知识的连贯性特别强,这就造成了一个让学生很迷惑的现象,每届都有学生反应过这样的问题:自己上课努力听讲,能听懂老师讲的知识,一旦自己做题就解不出来,总是能卡在某个地方。
这种现象绝大部分同学会认为是自己脑子笨,数学太难了。其实,这种观念是错误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没有找到造成这种情况的本质。
解决问题一定要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
我来给大家分析一下:
现象:上课认真听讲了,老师讲的当时也能听懂,但就是做题不会,考试分数低。
大家的结论:所以直接判定是自己脑子不好用,或者做题太少。如果你大搞特搞题海战术,会发现越做题越没信心,因为你发现见到的题目越多,不会就越多,最后会造成你很痛苦,想放弃学数学。
上面的结论中脑子不好用,或者做题太少,并不是根本原因,它只是问题的表象。因此,针对表象采取的行动也必然没什么效果。
学数学就像盖楼房一样,你必须从下往上,由低到高的顺序盖楼房,你不要妄想6层没有盖结实,从7层开始认真盖,大楼也能盖的很好。
不可能的,6层没打好基础,你再怎么努力盖以上的楼层,都不可能盖好。科学是不会以你的意志为转移的。
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把6楼重新盖好。
数学也一样,学不好数学,根本原因是你出现了知识断层,也就是说,一定你数学有的章节没有学扎实,造成了新学的知识与旧的知识连接不上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要想学好唯一的条件就是,稳扎稳打,出现知识断层,必须把缺少的补上来。
你也许有这样的经历,小学一、二、三年级没有好好学数学,你脑子比较灵活,找到其中的规律,是能及时补上来学好的。但是,恰恰有过这种经历的学生,往往会造成一种思想误区,数学一段时间学不好,只要以后用心学习,依然可以学好的。
没想到的是,这种断档式学习并不适用高年级,哪怕是四年级的知识难度,都已经学的比较吃力了。
因此,想学好数学,要正确对待它,也不能惧怕它。在哪里落下了,自己努力去弥补上,一切还来得及。
还有的学生反映,自己一直都很努力学习数学了,可是就是学不好,怎么回事。
这种情况,就是学习方法的问题了。
关于数学的学习方法,我下面说一个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它适用于小学,初中,高中任何一个阶段,如果你能熟练运用,可以晋升为学霸。
学好数学在于有方法的正确思考,当你拿到一道题时候,你要做以下步骤的思考:
一、弄懂题目
未知量是什么?
已知数据是什么?
条件有可能满足吗?条件是否足以确定未知量?或者它不够充分?或者多余?或者矛盾?
画一张图,引入适当的符号。
二、解题思路
找出已知数据与未知量之间的关联。
如果找不到直接联系,你也许不得不去考虑辅助题目。
你以前见过它吗?或者见过同样的题目以一种稍有不同的形式出现吗?
你知道一道与它有关的题目吗?你知道一条可能有用的定理吗?
观察未知量!并尽量想出一道你所熟悉的具体有相同或者相似的未知量的题目
是否有一道题目和你的题目有关而且以前解过。你能利用它吗?
你能利用它的结果吗?你能利用它的方法吗?为了有可能应用它,你是否应该引入某个辅助元素?
你能重新叙述这道题目吗?你还能以不同的方式叙述它吗?
如果你不能理解所提出的题目,先尝试去解某道有关的题目。你能否想到一道更容易着手的相关题目?一道更为普通话的题目?一道更为特殊化的题目?一道类似的题目?你能解出这道题目的一部分吗?只保留条件的一部分,而丢掉其他部分,那么未知量可以确定到什么程度,它能怎样变化?你能从已知数据中得出一些有用的东西吗?你能想到其他适合的已知数据来确定该未知量吗?你能改变未知量或已知数据,或者有必要的话,把两者都改变,从而使新的未知量和新的已知数据彼此更接近吗?你用到所有的已知数据了吗?你用到全部的条件了吗?你把题目中所有关键的概念都考虑到了吗?
三、解题
由你的解题思路转化为你解题的过程
检查每一个步骤。
你能清楚地看出这个步骤是正确的吗?你能否证明它是正确的?
四、检验
检查已得到的解答
你能检验这个结果吗?你能检验这个论证吗?
你能以不同的方式推导这个结果吗?
你能一眼就看出它来吗?
你能在别的什么题目中利用这个结果或这种方法吗?
你可能觉得上面的思路太多了,有点太吓人。可是,当你真正按照要求去完成几道题目的时候,你一定会感谢我,一定会有相见恨晚的感觉。
最后送给你一句话:
将来的你,一定会感谢现在拼命努力的自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