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个方法能让你成为智者

 行为逻辑 2022-01-09
每天写一篇原创文章的第87
事例一、商朝最后一个“君王”纣王的首都在朝歌(今河南淇县) 殷商末年,周武王继位后四年,得知商纣王的商军主力远征东夷,朝歌空虚,即率兵伐商。周武王率本部及八个方国部落军队,进至牧野。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战。商纣王惊闻周军来袭,仓促调动少量的防卫兵士和战俘,开赴牧野迎战。商军的兵力和周军相比悬殊很大,但忠于纣王的将士们都决心击退来犯之敌,展开了一场异常激烈的殊死搏斗。后来,《尚书.武成》一篇上说:“受(纣王)率其旅如林,会于牧野。罔有敌于我师(没有人愿意和我为敌),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向后边的自己人攻击),血流漂杵。” 战国时期的孟子,一次,他阅读了《尚书.武成》一篇,颇有感慨。他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孟子认为,像周武王这样讲仁道的人,讨伐商纣王这样极为不仁的人,怎么会使血流成河呢?
事例二、以前小学课文里有一篇课《长城砖》,说美国宇航员在太空看地球,可以看到的标志性建筑,包括中国的长城,其实从物理和光学的角度考虑,这根本是无法实现的,但由于大家都缺乏怀疑的精神,所以这篇课文中的说法被广为接受鲜有置疑,直到我国宇航员杨利伟在神舟五号上向下看,发现根本没法看到长城,据实反应后,语文课本才取缔了《长城砖》。
这两个事例都说明了一个道理,不要对知识和权威盲目相信。
我们日常生活中一样如此,比如,我们看到一本书,书里面写的内容觉得好厉害,顿生崇拜之情。
而有的书作者说的事情会让人不可思议,大家凭空一想就断定,这个是假的,一定是夸大其词,骗人的。
这两种态度都是错的,我们学习、读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修正自己的行为。我们读书时不要带着崇拜的心理去学习,而是要与作者平等的角度去思考。
当你怀着崇敬的意识去读时候,你是很难学会的。
有人会说,对于名著没有崇拜之情,岂不是很没有素质和良知?
好的著作我们的确应该怀有敬意。但是,当你真正学习里面的内容、观点的时候,要抛弃情绪,要用逻辑思维去思考,不要作者说什么你就信什么。不然你是不能真正学会的。
其实,每位作者都希望读者能真正领悟自己的思想精髓,如果读者不假思索的信,根本达不到作者的期盼,体现出的只是主观意识的信服,而潜意识看不到结果,是不会重视或者根本不信。
我们都听过一句话:
尽信书,不如无书。
比如开头的两个例子和耳熟能详的典故《纸上谈兵》,说的都是这个道理。
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才是正确的呢?
我分享一个方法叫做“学习三步法”。
以读书为例:
第一步:
读书的时候要以作者平等的心态去学习、思索作者的阐述的思想、内容。
如果自己逻辑理顺。使自己信服了,就进入第二步。
如果,自己仍有不懂的地方,需要回过头来重新研究、思索,若仍不得其要领,不要着急,带着问题也进入第二步。
第二步:
按照书上的思想或者方法进行实践。
这一步是重点,实践的目的有3个。
1.可以更加深刻的理解理论知识。
第一步理论不懂的,在这一步很可能会恍然大悟。实践和理论理解是有互相反馈的,这也是第一步让带着问题进行第二步的原因。
2.可以检验理论的真假。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的事情,你做的时候,会感觉越做越对;假的事情,你做的时候会发觉很多地方根本就行不通。
3.可以印在自己的潜意识里
有人有这样的疑问,很多知识平常经常说,可是到了关键时刻却想不起来了。
这是因为,这些东西只是你主观意识相信,但却没有进入你的潜意识,或者,你的潜意识根本就不信。
只有你真正的做到,拿到结果的事情,你的潜意识才会真正的确信。
第三步:总结
完成了第二步,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你内心已经做出了判断。
对于自己认为是假的东西,你肯定会摒弃。
对于拿到结果真的的事情,你就需要总结,使它成为一套完整的方法、理论。
目的是应用的熟练程度达到,
问:1+1等于几?
答:2。
这种信手拈来的程度,把知识真正的成为你的一部分。以便今后更好的应用。
当你学到新的东西,应用这“学习三步法”,你的成长速度会非常快,你会发现自己越来越能发现其事物的原理,慢慢的你就成了一位智者。
《学经》说:
不因万人皆然而附, 不因大师之言而从,以行证言, 勤而行之。
意思是,不因为很多人都那样去做而去附和,不因为那是大师说的话就去做,而是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证实这些言论,并且勤奋的做下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