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极人刘琨“闻鸡起舞”

 梦想童年594 2022-01-09

“闻鸡起舞”雕塑。

□本报记者 杨惠玲 通讯员 甄建坡

“闻鸡起舞”这个成语人们耳熟能详,若要问及它的出处和来历,也许很多人不甚了解。但来到无极县,一说到“闻鸡起舞”,人们就会骄傲地告诉你:“'闻鸡起舞’的成语就是根据俺们无极人刘琨的事迹演变来的!”

刘琨(271~318),字越石,中山魏昌(今河北无极东北)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西晋诗人、音乐家和爱国将领。

刘琨少年时即有“俊朗”之美誉,以雄豪著称。他听说好友祖逖被任用,曾与亲故写信说:“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常恐祖生先吾著鞭耳。”《晋书·祖逖传》还记载过他和祖逖共被同寝、夜间闻鸡起舞的故事。刘琨曾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后任并州刺史,领匈奴中郎将,实现了报效国家的愿望。

刘琨后期所作的诗文激昂悲壮,充满了强烈的爱国主义色彩。

在无极县城,有一座元代建筑风格的城隍庙雄峙于无极路的北侧,这里已被打造成无极县文化中心,“闻鸡起舞”碑苑便坐落于此。城隍庙前的广场上,一只雄鸡昂首站立在一块石碑上。雄鸡脚下的石碑上,正面刻有“闻鸡起舞”四个大字,碑身两侧分别刻画了祖逖与刘琨习武的场景,这就是出自无极籍著名雕塑家郭宝寨的石雕作品“闻鸡起舞”。无极作家赵斌还根据史料和民间传说,创作了以刘琨为主人公的长篇小说《闻鸡起舞》。2010年,无极县成立了刘琨文化研究会。2012年,“刘琨的传说”被列为河北省第四批非遗名录。口哨艺人李立忠潜心研究、考证推广刘琨文化,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寻访到了刘琨在廊坊的墓地旧址。

无极人民以多样的方式,纪念、传颂着具有文才武略的爱国将领刘琨的故事。

“闻鸡起舞”志报国

据史料记载,刘琨“少负志气,有纵横之才”(《晋书·刘琨传》),与其兄刘舆(字庆孙)名著当时。京都洛阳当时流传着一句话:“洛中奕奕,庆孙越石。”(《晋书·刘舆传》)足以证明刘琨兄弟的地位。另一方面,兄弟二人还是“金谷二十四友”成员。“金谷二十四友”是当时一个有名的文学团体,集中了洛阳最著名的才子,以征虏将军石崇为首,包括陆机、潘岳、左思等著名文人。他们在石崇位于金谷涧的一处豪华别墅中聚会、吟诗作赋。当时的士大夫中有品评人物的风气,刘琨便赢得了“俊朗”的美誉。

虽然青年时的这段生活奢华风流,但并没有消磨掉刘琨的远大志向。

刘琨二十岁时与幼时好友祖逖一同担任司州主簿(今河南洛阳一带管理文书簿籍的官吏),二人意气相投,对于当时内忧外患的国家危局抱着共同的看法,也怀着共同的报国决心。两人夜间同睡一床,经常谈到深夜。有一天,祖逖与刘琨“共被同寝。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于是,洛阳城如水的月光下、荒野鸡鸣声中,两个年轻人拔剑起舞,操练武艺——从此,“闻鸡起舞”就走进了中国成语典故词典。

冬去春来,寒来暑往。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刘琨和祖逖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报效国家的愿望。

“多难兴邦”望复兴

“多难兴邦”的语意最早出现在《左传·昭公四年》:“邻国之难,不可虞也。或多难以固其国,启其疆土;或无难以丧其国,失其守宇。”意即当国家民族处于多灾多难的非常时期,往往会激励人民发愤图强,团结一致,战胜困难,因而使国家强盛起来。

东晋后期的国家可谓是多灾多难。公元313年,洛阳失陷后晋怀帝被刘聪俘获。三年之后,在位仅三年、年仅17岁的晋愍帝在长安被围,孤苦无助地投降了。刘琨得此噩耗,复仇心切,与石勒决战于太行山,致使败于石勒。失去经营了十年的并州,刘琨的心情可想而知,但他在饱受战争伤害的时刻,仍保持着昂扬的斗志。

可是大伤元气的晋王室只有左丞相司马睿镇守建康(今南京),还有点实力。眼看中原广大地区沦陷,百姓遭殃,刘琨只能把振兴的希望寄托在司马睿身上,于是他写好《劝进表》,劝司马睿继任帝位,把国家大事勇敢地担当起来。他在《劝进表》中写道:国家接连遭到这么多的危难,使朝廷深深忧虑,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若能从危难中获取教训,奋起救危赴难,那么坏事也许就可以变成好事。“多难”反倒可以激励我们复兴晋朝,巩固邦国;“深忧”也可使皇上认清形势,痛下决心。“或多难以固邦国,或殷忧以启圣明。”从这两句话,逐渐演化出“多难兴邦”这句成语。

东晋建武元年(公元317年),司马睿在江南称帝,成为东晋第一代皇帝,即晋元帝。

可是晋元帝到底没有北伐的决心,刘琨最终被杀害。青年时代与刘琨“闻鸡起舞”的祖逖也忧愤而死。东晋偏安东南的局面一直持续了一百多年,但是“多难兴邦”这句成语却流传了下来。历代的爱国志士,每当国家遭遇困难忧患的时候,往往用这句成语来自励和激励别人。

“枕戈待旦”建功业

“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常恐祖生先吾著鞭耳。”(《晋书·祖逖传》)闻听祖逖被重用,刘琨在《给亲故书》中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枕戈待旦”“先吾著鞭”便首次出现在他的书信中。

公元306年,长达十几年的“八王之乱”终于结束,而此时,刘琨已经36岁。他早已厌倦了这场骨肉相残的争斗,盼望着为国家建功立业。机会终于来临。这年九月,刘琨出任并州刺史,加振威将军,领匈奴中郎将。这是刘琨一生的转折点,他摆脱了统治集团的内讧,为致力救国而奋勇征战。

京都洛阳离并州府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近千里地,中途要经过胡兵割据的许多地方,其艰难险阻可想而知,但刘琨毫不气馁。在穿越波澜壮阔的黄河时,他剑指河水:“不消灭胡虏,有如大江!”刘琨以千人的队伍,打败了匈奴汉帝刘渊手中大将刘景率领的万余名胡兵的堵截,跋山涉水,终于在永嘉元年(307年)三月转战到了晋阳。这时,经历了战乱和饥馑洗劫之后,并州已经剩下不到两万户,而晋阳几成空城。《晋书·刘琨传》记载了当时的惨状:“府寺焚毁,僵尸蔽地,其有存者,饥羸无复人色,荆棘成林,豺狼满道。”即便如此,刘渊的部众还常常来骚扰抢掠。

在这种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临危受命的刘琨率领军民剪除荆棘,收葬枯骸,造府朝,一座新的晋阳城在汾河岸边拔地而起。刘琨为晋阳古城写下了最为光辉的一笔。就这样,农人复耕,商贾得市。“一日之中归者数千”,逃亡的百姓也纷纷回来了,“鸡犬之声复相接矣”。

刘琨根据自己的切身感受,抒写出了著名的《扶风歌》:“朝发广莫门,暮宿丹水山。左手弯繁弱,右手挥龙渊……去家日已远,安知存与亡。慷慨穷林中,抱膝独摧藏……资粮既乏尽,薇蕨安可食……我欲竟此曲,此曲悲且长。弃置勿重陈,重陈令心伤。”

镇守并州十年间,刘琨面对强敌,几乎是天天打打杀杀。围绕晋阳城,他也多次和匈奴人展开拉锯战。正如他在上表中所写:“勒据襄国,与臣隔山,寇骑朝发,夕及臣城……”这种形势下,“枕戈待旦”成为刘琨戎马倥偬岁月的极好写照。

刘琨后期所作的诗文激昂悲壮,充满强烈的爱国主义色彩,他被囚后所作的《重赠卢谌》一诗更是其代表作。此诗前半段引用了姜子牙、管仲、陈平、邓禹等人的典故,表达对晋室的忠诚;后半段描述了自己壮志未酬的悲愤情感:“何意百炼刚,化为绕指柔。”

刘琨还精通音律,创作了《胡笳五弄》,包括《登陇》《望秦》《竹吟风》《哀松露》《悲汉月》五首琴曲,在传统的琴曲中加入北方游牧民族的音调,描写北方历经战乱的景象,抒发了思乡爱国之情。《胡笳五弄》一直流传到唐代。《晋书·刘琨传》记有他清啸破敌、胡笳救城的故事。他在并州刺史任上时,有一次,前赵匈奴围攻晋阳,刘琨登城清啸,半夜又奏胡笳,勾起匈奴兵将思乡之情,个个“流涕歔欷”,无心再战,撤兵而去。这也成为音乐史上的一段佳话。

来源: 石家庄日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