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自成禅隐夹山寺遗迹寻踪

 常敏毅 2022-01-09

小的时候,在历史课中每当读到“杀牛羊,备酒浆,打开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的民谣时,总会对这位明末大顺军领袖李自成油然而生敬意。

李自成(生于1606年9月,卒年不详,一说被害身亡于1645年5月)

年轻时读了郭沫若先生《甲申三百年祭》,又为这位“垅亩揭竿,奉天倡义”的农民起义领袖及其起义军的失败而扼腕叹息。


李自成领导的大顺军,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无数次农民起义战争中,唯一不利用宗教信仰来号召农民,自始至终有明确政治斗争纲领的军队。
这支起义军不屈不挠战斗了35年之久,最终还是失败了。

然而,对于闯王命运的归宿,自清初到现在,三百多年了,却始终是一个谜。


有一种说法已流传了几百年,这便是清朝乾隆时期湖南澧州(现为常德的澧
县)知州何璘在《书李自成传后》中的记述。
何璘经过实地考察,认为李自成当年没有被害,而是“禅隐”在澧水东南方向的石门夹山寺中。

这位知州不但留下了近2000字的考证文章,还写下了几首诗歌来记述此事。他在《题奉天和尚塔院》诗中的小序中这样写道:

相传奉天和尚即是李自成。寺中所藏遗像,其状貌与史传所称尤极相类。夫自成无疑黄巢,而皆得脱身空门,可怪也!

何璘“旁询故老”,“因询遗事”,还见到了曾侍候过奉天玉和尚的老僧以及寺内藏有画像等,他认为李自成“设疑代毙,以为缓追脱身之计”而隐藏到夹山,夹山寺的“奉天玉”大和尚就是当年的李自成。

前几年,我有机会到常德,时任常德市副市长的龚建明(现任农工党中央专职副主席)特地给我安排了一辆车和向导,直奔石门的国家级森林公园,去寻踪夹山寺,拜谒闯王陵。

进入夹山的牌坊


夹山寺全名称为“
夹山灵泉禅院”,可谓“千年古刹”。在晋代就有庙宇建筑,唐代称“普慈寺”,宋代至清康熙年间名为“灵泉禅院”。唐懿宗、宋神宗、元世祖曾先后下诏敕建,故有“三朝御修”盛名。

寺周围群峦叠翠,雄伟险峻。望远湘天,辽阔无际。那巍峨的紫红相间的夹山牌楼高耸在一片盛开的黄灿灿油菜花中,显得是那样的古朴和凝重。

走近寺门,但见李铁映同志题写的楹联位于门两侧:“寺古追唐宋,林深隐帝君”。整个寺院红墙朱瓦,雕梁画栋,蔚为壮观。

夹山灵泉禅院

陪我参观的是常德文联杨代漳先生,他还是全国明史学会会员,对李自成在夹山的掌故和出土文物了如指掌,他向我介绍说:

清顺治初年,有“奉天玉”和尚来此,重启禅关,大举丛林,夹山寺达到了鼎盛时期,规模宏大,占地有九殿一宫。

由于山门、两廊和正殿距离较远,每天关启大门,需要骑马去才行。故有“骑马关山门”之说,气势十分宏大。

我在他的指点下,迈进寺院,但见寺中九曲画廊,荷叶碧绿,禅香味盈鼻,佛经声绕耳。

此时此地,不由人想起明代诗人水之文题夹山寺的诗句:“一点禅心自定,世间俗事天涯”。


杨代漳先生告诉我,1980年维修大雄宝殿时,在一个高高的墙壁洞中,发现了《梅花百韵》和《支那撰述》的木刻原件。可惜当时人们缺少文物保护知识,一抱一抱地拿到食堂烧火了。

幸亏正好有当地文化馆的同志来此参观,抢救了十几块残版,如今成了珍贵的历史文物。

实际上在这之前,民间还相继发现过闯王在此秘密联络和号令用的“奉天玉诏”的铜牌和铸有“成”字和“王”字的铜制马铃等。

经过学者们的考证,《梅花百韵》被认为是李自成(化名奉天玉)的诗作,《支那撰述》则被认为是闯王手下的大将李过(又名补之,化名野拂)所撰。

实际上,《梅花百韵》其中有五首,早在民国初期就由著名学者章太炎所发现,并刊登在当时的《民国日报》副刊上,其中一首“雁来梅”这样写道:

边外梅花雁字开,

陇羌性鲁亦能栽。

奉诏天使行边后,

带得新香马上回。

其它几首的诗名分别为“松眼梅”、“香雪梅”、“放鹤梅”和“夕照梅”。李自成文化不高,但他非常爱诗,史书有记载说:他曾经聘请女诗人邓太妙为“后宫内师,与妻女讲毛诗。”

当年在维修夹山寺大悲殿时,还发现了只有皇帝才能用的“敕印”。这是一块乌龟造型的石雕,底部阴刻着“敕印”二字。若是普通和尚,焉能用铜牌下“诏”,用石印行“敕”?这真是不可思议的历史之谜。

在寺院中有一个年代久远的“地宫”,我们通过一个陡坡洞口进入其中,立刻使人感受到当年的腥风血雨。因为地宫中,竟然有以利器割喉而死的男性头骨和战马的尸骨,历历在目,令人惊骇。

地宫有多处这样的进出口

整个“地宫”设计机巧,地道四通八达,有多处进出口,每一个出口都非常隐蔽,真可谓处处玄机,神秘万端。

特别是通风口,设计得尤其是巧夺天工。通风口就开在挺拔的樟树下,古樟树的根部是中空的,通风口和樟树根连通。

不但十分隐蔽,而且还有净化空气的作用。樟树可以分泌出一种灭菌的挥发性物质,混杂在空气中,徐徐进入地宫里,对地宫中的人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在“地宫”里面发现有公事殿堂、卧室等建筑,据介绍这里当年是李自成秘密指挥各地大顺军的总部。现在成为了陈列室,陈列着“奉天大和尚”归天的石棺、石缸等物。

地宫中的文物

寺院外也有闯王的遗迹,重要的有“洗墨池”和“玉玺井”。洗墨池旁有一棵大樟树,遮天蔽日,历经沧桑,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杨先生告诉我,民间相传这棵大樟树是李自成亲手栽下的。

这古樟树下面的水潭也很奇怪,水黑如墨,掬在掌心却很清澈。传说当年这里是来夹山寺的高官、僧侣、文人等写诗作画,清洗笔墨的地方,故名洗墨池。

离便洗墨池不远,便是玉玺井。玉玺井在一古香古色的小亭子中,俯瞰下去,幽深莫测。侧立的铭牌介绍云:

当年李自成攻进北京,夺得玉玺。后带到了夹山寺,本来是想东山再起后再用这个印的。没有想到大势已去,有心杀敌,却无力回天了。

闯王曾作诗道:“时来作恶天还怕,运去看经佛不灵”。感慨之下把玉玺丢进了这口井里,故名玉玺井。

玉玺井

几乎和洗墨池正对面的山上,便是巍峨宏伟的闯王陵。这是按清朝何璘亲临夹山勘访所形成的文字描述而重新修复的。

整个区域占地30余亩,由陵卫、紫石牌坊、神道、陵寝、明楼、神厨、碑廊、纪念馆、野拂塔等组成,被誉为“湖湘第一陵”。

奉天玉大和尚的墓碑

毛主席在延安时读了《永昌演义》(描写李自成起义及禅隐的长篇历史小说),认为“获益良多”,并写下了一大段评语。

立在“闯王陵”内的石碑上的字,便是把毛泽东当年评语中的“大顺帝李自成将军”八个字集出,再镌刻而成的。这八个红色大字,引得无数游客驻足留影。

陵门两侧的楹联传说是用闯王的诗句集成,上联是“捣碎乾坤惊日月”,下联为“踏翻宇宙走雷霆”。真可谓有惊天地,动鬼神的英雄气概。

一尊题为“野拂维禅师塔”的石头建筑,立在青色的石基座上,直击云天。塔身上凹凸不平,古朴粗犷,使人徘徊再三。

野拂维禅师塔


延着石板小径,可以下到地下的闯王陵寝之中。发现闯王的陵寝非常偶然,也很有意思,这和一场罕见的大雪有关——

据当地的方志云:在夹山寺东南有48座闯王的疑塚,无人识的真假,但1981年元月的一场大雪,却出现了奇迹。

人们发现在皑皑的雪地上,有一处却几乎没有积雪,雪花只要一落下,便融化掉了。这种现象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于是文保单位便在这个地方挖了下去,没想到下面却是几百年来不知所踪的闯王的寝陵。

在这个好像陕北窑洞的地下寝陵中,陈列着当时发现的所谓“一墓三穴”的原貌。


三穴全用条石砌成,中间放着一只白地青花瓷坛,上有麒麟和凤凰的艺术图案,内盛着被认为是闯王的骨灰和几粒舍利子。经国家文物鉴定专家组鉴定,确认为“国家一级藏品”。

此穴中还发现了石刻的《中兴夹山祖庭弘律奉天大和尚塔铭》,结句为“假以玉色,补之为铭”。这个“补之”,就是李过,也就是野拂。

右穴为一个坐化缸,质地是陶釉,饰有梅花图案。左穴是一些随葬品,包括北方才有的粟米(小米)和符砖等。

符砖的符文,有学者认为是“门吞马”三个字组成,隐喻着闯王的“闯”字。砖头两端有对联云:

身披三斗,头戴三台。

寿山永远,石朽人来。

“一墓三穴”的方式,在湖南绝无仅有。中国军事科学研究院的范中义研究员认为:“这种安葬习俗和陕北闯王的家乡米脂相似”。

出了地下寝陵,登高望远,但见群山起伏,天高云淡。在杨先生指点下,方知这闯王陵当年建在此处,实在非同寻常。

这是因为左边的山有如青龙逶迤,右方的岭宛如白虎下山,占尽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风水山势。

这显然是野拂的杰作,因为当年李过(野拂)便曾奉闯王之命,回陕北老家看风水,建皇宫,所以他有这方面的知识和实践经验。


尤其令人惊异的是,在离夹山并不太远的张家界的一座高山中,发现了野拂的墓葬,墓碑上刻着:

老禅师,武夫也。生于明,终于清。壮志轩昂,丰姿凛冽……战吴王(吴三桂)于桂林,追(随)闯王于澧水……是以逐鹿不事,竟甘泉石之栖……

清《永定县乡土志》云:“野拂为闯贼余党,事败削发为僧”。由此可见,野拂确实是闯王的部将。


尽管闯王之死,有各种说法。但到过夹山的人,面对翔实的地上和地下的文物史料,几乎都不得不承认闯王确实“禅隐”在此。

既然诸葛亮墓有南阳、襄阳之争,关公也有头枕洛阳,身葬当阳之迷。那么李闯王的归宿之地有各种说法,也就不足为怪了。

介绍夹山寺的铭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